分论坛四: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2022年12月17日下午,由《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经济学人经济学国际前沿论坛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2国际合作论坛之分论坛四在线举行。本场分论坛的主题是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伦助理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倪红福进行点评。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亚当史密斯商学院郭恺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彦滢、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吴清扬,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谭小芬、张坷坷、王雅琦、杨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章韬、李静、谢燕娟等先后在线汇报了论文。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亚当史密斯商学院郭恺钊以《Automation, Skill and Job Creation》为主进行了发言。他从自动化技术对就业率的异质性影响出发,通过辨别采用自动化技术造成的就业岗位减少和增加的不同影响,讨论了其对不同收入水平区域的就业率影响。基于美国722个通勤区域的数据,郭恺钊实证发现增加自动化技术的采用率会带来整体就业率的降低。以收入水平作为区分,他发现自动化技术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区域的就业率具有较大程度的负面冲击,而对高收入地区的就业率的影响则不明显。从商业动态的角度进行机制分析,郭恺钊认为自动化技术没有显著地带来工作岗位破坏,而是透过减少工作岗位创造的方式带来工作岗位的净减少。常规工作所占比例越高,则越无法从自动化技术的岗位创造中获利。换言之,收入越低的区域所能得到的新增岗位越少。他认为,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就业增加更倾向于高技术工人,而这种现象在制造业更为明显。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彦滢、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吴清扬以《工业机器人,企业迁移与空气污染》为题进行了发言。吴清扬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工业机器人对我国不同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微观机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结合城市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和PM2.5浓度等数据,他认为工业机器人具有一定的环境外部性。首先,工业机器人存在直接清洁效应,即工业机器人的渗透率越高,则本地PM2.5浓度越低。其次,工业机器人存在间接污染效应,周边地区的PM2.5浓度与本地工业机器人的渗透率存在正相关。他进一步探讨了间接污染效应的空间、时间变化趋势。在空间方面,间接污染效应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曲线;在时间方面,间接污染效应先下降后增加。进一步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结构效应是工业机器人间接污染效应的主导因素,污染密集型产业相对数量的变化导致周围地区PM2.5的上升。同时,吴清扬认为搬迁的内部成本是推动高污染企业迁移的主要原因。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谭小芬、张坷坷、王雅琦、杨措以《数字金融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来自省际人民币交易数据的经验证据》为题进行了发言。张坷坷结合省级层面的数据,讨论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基于中国31个省份及与其存在贸易关联的境外154个国家的实证研究,她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跨境人民币结算存在显著正相关。省级层面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显著提高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总额和份额。通过进一步的渠道分析,张坷坷认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金融渠道和贸易渠道都促进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其中,金融渠道是主要的影响渠道。考察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她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金融发展秉赋欠发达的地区有更强的驱动效果,因而具备了普惠的特性。

  在进一步讨论中,张坷坷认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人民币与外币自由贸易可以正向提升数字金融发展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促进作用,而人民币双边汇率的波动则存在负向作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章韬、李静、谢燕娟以《贸易政策的可置信威胁与反制性策略——来自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证据》为题进行了发言。李静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代表的非关税壁垒的视角探讨了国家的贸易政策。通过实证研究,她发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进口覆盖率越大,则出口的合规成本越高,从而导致遭遇国的出口贸易额越少。异质性分析的结果显示,高收入的、发达的、北方的国家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效果更明显。采用内部分解的方式,李静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区分为政策强度和执行效率。她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执行效率越低,对出口额的促进作用越大。检验国家的策略组合,则发现只有“技术法规强度-立即执行”的策略组合才能构成可置信威胁,也只有在此策略组合下才能对遭遇国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考察国家行为策略偏好,李静发现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家会采取反制策略。而在报复品的选择上,进口单位价值高、同一产品、美国出口到报复国的份额较大的产品以及技术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更可能被选为报复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倪红福就上述论文进行了总结和评论。他认为文章紧抓社会关心的热点进行研究,研究规范、视角全面且实证扎实。倪红福认为研究应立足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国际与国内的比较更加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本质,深挖经济学理论。同时,也要将研究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要系统且全面地展开后续研究,为中国现代化事业提供理论支撑。

  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供稿人:黄立新

  美编:豆荚

  原标题:《分论坛四: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 中国经济学人经济学国际前沿论坛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2国际合作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