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丨这些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到底考了啥?特级教师朱昌元的备考秘笈收好了!

  亲爱的小伙伴们,本周四我们推出的《现代文阅读最后提分策略!特级教师带你拿高分》,对于大家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不是很有帮助呢?

  重磅考前福利又来啦!前几天,浙江教育报刊总社邀请到了浙江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朱昌元老师为大家做了一场现代文阅读讲座——《文学阅读的“丈量”》。

  

  1

  2019文学阅读试题横向“扫描”

  首先,朱老师在讲座中带大家“扫描”了2019文学阅读试题的材料选用、题型、题数和分值,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Ⅰ卷:鲁迅历史小说《理水》,全国Ⅱ卷莫泊桑小说《小步舞》,全国Ⅲ卷何士光小说《到梨花屯去》。均为1道单项选择题2道主观表达题,共15分。

  北京卷:赵园散文《北京的“大”与“深”》,3道单项选择题2道主观表达题,共22分。

  天津卷:艾平散文《萨丽娃姐姐的春天》,1道多项选择题3道主观表达题,共21分。

  上海卷:删改杨献平散文集《沙漠里的细水微光》中的《沙漠的弱水河》,篇名改成《流沙里的弱水河》,4道主观表达题,共15分。

  江苏卷:林斤澜小说《表妹》,1道单项选择题2道主观表达题,共15分。

  浙江卷:节选自萧红长篇小说《呼兰河传》,4道主观表达题,共20分。

  全国汉语卷:写“我”家乡之“竹”散文,7道选择题2道主观表达题,共27分。

  那么,这些阅读材料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

  特征1:多出自名家手笔

  莫泊桑《小步舞》、鲁迅《理水》、萧红《呼兰河传》

  林斤澜《表妹》、何士光《到梨花屯去》、赵园《北京的“大”与“深”》

  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杨献平《流沙里的弱水河》

  这些名家名篇,从根本上保证测试材料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品质,保证“文学类文本”的文学品性,为体现文学阅读考查应有的价值和信度提供坚实的基础,对中学文学教育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特征2:体裁

  小说5篇,散文4篇,几乎平分天下。

  特征3:题材和题旨

  历史小说《理水》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刻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大禹的勤劳朴实、苦干硬干、艰苦卓绝、公而忘私的生动形象和优秀品质,同时揭露“肉食者”——政府要员及其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和卑鄙灵魂。

  《呼兰河传》以作者童年生活为线索,串连童年故事片断,反映当年东北小城呼兰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揭露和鞭挞中国数千年的封建陋习形成的毒瘤及其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到梨花屯去》是何士光“梨花屯”系列小说之一,它和林斤澜的《表妹》都以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对历史转折时期的乡情和人情有着深切的体察和艺术的反映。

  莫泊桑《小步舞》通过“我”在公园与一对老舞蹈师的相遇相知,通过刻画他们特异的外貌、言行,追忆往昔浪漫的富有艺术情调的生活,表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被迫放弃艺术生活和精神家园的无奈、痛苦与眷恋。

  赵园《北京的“大”与“深”》属学者散文,兼具文化韵味和文学色彩。

  杨献平《流沙里的弱水河》表现自然、历史与人的主题,有着深邃的历史感和苍茫的空间感;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则表现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貌风情以及新时代牧民的新生活新追求。

  全国汉语卷选用的散文没有列出标题,文章写“竹”赞“竹”,借竹喻人,托物言志。

  2

  近6年浙江卷文学阅读考点纵向“扫描”

  那么,我们浙江省近六年的文学阅读试题,篇目选取和考察点又是哪些呢?朱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列表,方便大家梳理和对比。

  

  3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策略

  经过纵横扫描,大家是不是对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文本特征、考点有了全面的了解?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策略来复习应试呢?

  朱老师给了大家三点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策略一

  选文: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重

  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首先值得关注的是阅读材料的选取。综观近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测试材料,都是艺术性和思想性有机统一。一定的艺术品质保证了文学阅读的价值,也保证了阅读测试的价值。一个阅读文本,至少应该有四五个适合拟题的“考点”,而且这四五个“考点”应有内在的关联性和层次感,有不同的考查指向和考查价值。至于思想性,是大规模考试所应具备的教育性,亦即立德树人内在的要求。思想性并不是机械的浅表的政治图解,而是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人类对共同的文明价值的向往和创造。

  从作品体裁看,应将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并重。文学体式当然并不只有小说、散文,但相对而言,这两种文体的作品比较适合文学类文本阅读测试。因此,多年以来,这一板块都由小说和散文作品“当家”。具体而言,小说和散文也有各自的文学体式特性,阅读测试会充分尊重这种特性。

  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把小说当小说读,把散文当散文读。比如就散文而言,行文灵活,形散神聚,重在情思抒发,语言自然、简练,诸如此类的特点,一般就不适宜采用解读小说的话语系统,也有别于解读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的“套路”,尽管其中可以穿插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字。总之,就散文阅读而言,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

  策略二

  读文: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交融

  面对精选出的值得阅读和训练的文本,虽然最后的目的是考试,建议考生还是应该将体验性的阅读和思辨性的阅读结合起来。可能在我们看来,面前的作品后面有四道题目,又分别赋分,这就是试题、分数。虽然现实如此,我还是感觉同学们在阅读和训练的时候,将小说作为小说来读,散文作为散文来读,尊重小说创作的个性,尊重散文语言的特性,这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唤起同学们在学习时候、阅读时候所积累的一些情感体验,所掌握的一些解读方法。最终还是要将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提升自己文学类文本阅读和鉴赏的能力,而不是我们强调的答题能力,因为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的、有机统一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生命体,是血肉丰满的,不要搞成支离破碎的,只把它们看作测试材料。

  为什么要强调感性体验?有的同学做了那么多题,在复习过程中也学习了很多答题思路,脑袋中有很多条条框框 ,面对一个作品,首先出现的是条条框框,我觉得这不是读解文学作品的正路。我们首选要尊重作品,然后再运用所谓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很多老师组织复习中会提炼出很多技巧和方法,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从文本出发,注重人物形象的内涵,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开头结尾特色,语言特色,那些特别生动值得咀嚼的地方。

  策略三

  训练:真题引路与课外拓展结合

  高考的真题是经过专家长时间打磨的,它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偶尔有些许瑕疵,但从题目汪洋大海中看,题目是练不光的,众多题目中真题最有训练价值和借鉴价值。所以我建议老师和同学们在最后阶段还是要多练习真题。比如,去年全国加起来就有8份试卷,多的年份有18份,三年五年积累起来的是一个庞大的数量

  当然不能只“盯”着已考的真题,还应该在文本及其“考点”选取、题目及其答案拟制等方面发现、总结命题的趋势,选取课外优质的阅读材料,将本土文学与外国文学、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小说佳作与散文精品兼收并蓄,主要从文学品质和测试要求两个方面加以衡量、选择及利用。

  (本文来源自浙考一点通。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