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好不好?冬奥会“交”傲认领!

  一滴水墨幻汪洋,满屏波涛映冰雪。恰似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北京冬奥开幕式上演的这一幕流光溢彩,成就了2022年令世界惊叹的画面。60米高的冰瀑屏、11600平方米的巨幕地屏、1550立方米的冰立方、以及鸟巢两侧看台,这是向世界呈现的梦幻冰雪世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LED巨幕显示屏完全是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显示芯片驱动。

  

  小小的芯片,大大的世界。用“中国芯”稳稳支撑光电交融的正是北京交通大学校友张晋芳的团队。14年如一日的追赶和坚持,让张晋芳终于实现多项显示芯片关键技术零的突破,并屡次攻克“卡脖子”难题,多项技术打破国外竞争对手的垄断,实现了关键技术的本土化!

  自建校之日起,北京交通大学便瞄准国家需求,勇践“知行”梦,知育华夏英才。在125年的发展过程中,北交大出现不少如张晋芳般的人物。仅冬奥会来说,就有不少北交大校友的“杰作”。

  

  百年前,面对列强侵辱,铁路之父詹天佑提出“之”形、“人”形方法,震惊世界,连接了北京和张家口;2022年,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重点交通配套工程——京张高铁,在北京西直门,新老两条京张铁路实现穿越时空的交会。冬奥会两个举办地——北京市和张家口市——通过京张高铁紧密相连。

  在京张高铁的修建中,北京交大张项立教授带领的团队顺利完成了全线路唯一的地下车站——八达岭长城站,同时又是世界上开挖跨度最大、开挖断面面积最大的交通隧道的建造。跨越百年时光,北交大人依然传承天佑精神,在中国铁路上熠熠生辉。

  

  除了在铁路方面有所建树外,北交大在其他领域也丝毫不输。风阻是竞速运动的敌人,自然减阻也成为了各参赛队的“必争之地”。正是在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风洞实验室中,李波教授团队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套风洞辅助训练系统,协助国家体育总局建设了先进的体育专业风洞。

  

  运动赛场上,瞬息万化。人员受伤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找到能够解决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场景下的事件分析和时效救治问题的最佳方案至关重要。北京交大经管学院副教授李静为此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她组织了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聚焦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在成千上万的数据支撑下,团队用最保险、最踏实的办法最终构建起一套包括智能伤病情预测和风险评分、智能伤病情判断以及智能线上群体监测三大功能模块在内的智能诊疗体系。

  

  从百年前的京张铁路,到2019年通车的京张高铁,再到挣脱桎梏,借助技术圆梦冬奥,北交大人从未缺席。纵观北京交通大学的历史长河,这期间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风霜雨雪,初心不改。北京交通大学也始终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腾跃发展添砖加瓦,步履不停,征程不止,来日方长,可期可盼。

  关注“高校百事通”,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