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失业后公开求职,是学校不留人还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

  谈恋爱那会,很喜欢作天作地,明明心里想让男朋友甜言蜜语挽留下自己,却要假装决绝地发条朋友圈,写着“叶子离去,并非风的追求,而是树的不挽留” 。

  这时候,一个包包、几句好话、一顿大餐是最好使的,分分钟回归郎情妾意。

  因此,在看到北大教授在媒体上公开求职,抱怨北大待遇不公的时候,有种似曾相识之感。

  

  北大教授公开求职

  2023年1月2日,北京大学知名的文科教授辛德勇在自媒体刊文,公开求职,这让很多人惊得目瞪口呆:

  堂堂北大教授,什么样的下家用得起呢?

  都已经走上学术界顶尖的位置,怎么会想要离职再找?

  而且还要在媒体上公开喊话,让北大蒙羞呢?

  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耐人寻味的细节呢?

  辛教授简单明了说了求职的原因:对没有评上“博雅讲座教授”心存不满,觉得不公平。

  能混上博雅讲席教授,除了工资提升、获得名誉外,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干到70岁再退休,这对任何一个教授来说,都令人心动的待遇。

  

  众所周知,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最高荣誉是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院士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处于科技人才的顶端,而在大文领域,并没有院士一说。

  文科领域因为难以量化、无法确保公平,谁也不能说自己发表的论文对社会的影响比其他教授的论文大,更谈不上推动社会发展之类的具体成就。

  所以,文科教授学术之路如何上升呢?一直是个难题,各个高校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北大博雅讲席教授相当于文科院士,评选要“过五关斩六将”,难度非常高。一旦聘上,年薪直冲60万、80万甚至更高,是“名利双收”的盛事,难怪辛德勇教授这么看重。

  北大文科在国内学术圈一直稳居榜首,北大文科教授更是卧虎藏龙。辛教授学问虽然广博精深、学术成果量大质优,自认为辛苦做出了足够的贡献,但依然落选,可见竞争的激烈。

  

  辛德勇学术能力确实很强,有一个美号——“辛神”,以出书快、质量过硬著称。

  辛教授求职:专科敢收?

  辛教授在求职文中说:不在乎学校的等级,地方师专也行,也不在乎地点,希望提供可以做饭的临时住所。

  

  比较在意的条件则是:70岁以前不退休,工资参照北大博雅讲席教授。

  

  这两个条件一出,网友就咂摸出来一点味道来,这哪是什么求职信呢?这分明是一份数落信。因为觉得北大不公平,所以用这种撕破脸的方式来表达不满。

  这样的要求别说没有几个院校承受得起,即便给得起也不敢收,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上网曝光,闹脾气甩脸子,哪个院校能镇得住?

  其实辛德勇教授跟北大结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半年前辛教授就曾在公众号发文,质疑北京大学评选教授的公平性,当时北京大学还给出了回应说,辛教授侵犯北京大学权益。

  今日辛教授又出此文,可见心中积怨愈来愈深,此番言论与其说是想要离开北大、另择良主,不如说是为了发泄心中的忿忿不平,为自己寻求心理的安慰。

  所以,一开头笔者说有熟悉的感觉。如果这时候北大的回应是护才心切,服软提高待遇,那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不过这样一来,又牵扯出新的公平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情,相信北大不会做,只要评选程序没有瑕疵,结果也就不会有任何改变。

  是人成就了平台,还是平台成就了人

  辛德勇教授在求职信中说:自己的缺点是学历低,不能承担任何研究项目,能做每年其中一个学期不低于8学时的教学工作,还要做到70岁再退休。

  

  在这个很多人艰难求生、很多单位工资发不下来的时候,这样的要求令人艳羡。

  有网友评论:辛教授也许搞混了,是教授成就了北大,还是北大成就了教授呢?

  在一个高端平台呆久了,很多人会误把平台的光环当成自己的光环,实际上离开了北大的平台,一个文科教授能做出多少成果呢?平台不一样,获取的资源就不一样,资源不一样,成果得出的难易就不一样。

  能在北大当教授,谁的学术水平也不会差,论成果都是硕果累累压枝头,任何人在评选中落败都可以倒出一大堆牢骚和苦水,孰强孰弱,我们老百姓又如何评判呢?

  

  辛教授求职信中,很诚实地表达出对名和利的追求,这种赤诚和直白倒是让人眼前一亮,令人敬佩。

  对名利的追求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也是人奋进的动力,没有什么可遮掩的,希望新的一年大家也都努力挣钱,同时保持心情舒畅。

  对于北大教授公开求职,你觉得北大将如何回应,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