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老家”的普通话幼教:故园童声起 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

封面新闻记者 刘旭强 李媛莉

“小朋友们,跟我一起举起手,我们来复习下昨天教的手指舞。”3月1日,凉山州喜德县拉克乡明德幼儿园,老师的日阿呷莫正在教授大班的小朋友们做手指舞。“我们幼儿园阶段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会孩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以及给孩子打下普通话的基础。”的日阿呷莫告诉记者。

的日阿呷莫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彝族聚居地区凉山州喜德县,学前教育还增加了学前学普的任务,由每个村的幼教点配合幼儿园完成。

明德幼儿园辐射喜德县幸福村和新春村,是由国家组建的公益幼儿园,无学费、无条件招收附近3-6岁的儿童入园。不收费还能学知识,附近的家长几乎都把孩子送到了这里。目前,整个幼儿园共有大中小3个班,120名学生。

的日阿呷莫,是这所幼教点中6位辅导员之一,已有5年教龄。2015年,她通过教育系统公开招考,在喜德县担任幼师,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因为自己是彝族人,希望家乡的教育水平能提高,孩子们能有更好的基础。”的日阿呷莫记得,自己进小学时,就因为没汉语基础,听不懂老师上课。回到家,妈妈问学了什么,也只能回答:什么都听不懂。这也是她选择回民族地区任教的原因。

而如今,记者注意到,这所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经拥有了普通话正常交流、学习的能力。“幼儿园小班阶段教学时,我们讲一遍彝语,再用汉语翻译一遍。中班更多的用汉语教学。到了大班,已经可以全汉语了。”

在喜德县幼教点和幼儿园普及推广的学前普通话 将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带着孩子们做手指舞、唱儿歌、洗手、吃午餐,一切都被的日阿呷莫安排得井然有序,显露出她在教学工作上的成熟。然而,她回忆,在刚成为一名幼教老师时,她曾和入园新生一起崩溃大哭。的日阿呷莫刚开始工作时,教学条件捉襟见肘,一间小学里临时分配的空教室,成为了18个幼儿的教学场所。“第一年来工作时,刚好赶上小班入学,孩子们的分离焦虑让我无所适从。”的日阿呷莫回忆,当时她一背过身去,就有两个孩子趁机打开教室门,冲了出去。待到她追上来抱住孩子,手臂被抓得满是伤痕。好在随着日子推移,开始的混乱局面,最终过渡到了师生间的正常教学。

的日阿呷莫告诉记者,由于家长们多半要外出务工,家里通常是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普通话学习的语境还是落在了幼儿园里。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正成为普通话从学校进入社区的媒介,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整个家庭的汉语水平。的日阿呷莫家就是一个例子。“我4岁的儿子在读幼儿园,他爸爸和我都喜欢说用汉语来和他交流,所以在家很难听到他说一句彝语,更愿意说汉语来交流。不仅如此,有的时候,他还会纠正我的汉语发音呢。”的日阿呷莫笑着说。

截至2020年秋季,喜德县共有幼教点153所

据悉,2014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喜德县学前学普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20年秋季,全县共有幼教点153所。截至2020年底,除幼教点外,全县设立管理型幼儿园11所,支持型幼儿园17所,开设教学班计299个班。幼儿教师212名,幼教点辅导员375人名。适龄学前儿童总数14420人,在园在点儿童数12419人(含外县就读),入园率为86.12%。全县所有幼教园点“学前学会普通话”实现全覆盖,惠及全县所有在园点幼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