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古龙连载时代的苦与乐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史上,金庸与古龙可以说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他们将武侠小说这个曾被称为“不入流文学”的品种,抬进了中华文学的宝库。成为进入现当代后最为新颖、最广为流传的文学种类。
武侠小说也改变了中国甚至全世界对于古代中国世界的想象,那种飞天遁地的武林高手、为国为民的一代大侠成为人们对于古代中国平民江湖的印象。古龙这位剑走偏锋的武侠小说大家,人生短暂却流传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著作。
名声在外的古龙,在那个并没有什么版权保护意识的年代,他的书虽然影响了很多人,但在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冒名伪作。有些颇有研究的书迷可能一看开头便知道是否为古龙所作,而大多数书迷对于古龙并没有那样了解,就会产生古龙作品参差不齐的印象。而今有这么一本书《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在作者顾雪衣多年考究下,完整地梳理了古龙小说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对小说的鉴别、分析、源流解释等进行了细致的汇总。从中我们不光能看到古龙小说的“全家福”,也能从中了解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英雄惜英雄 金庸与古龙
武侠小说的兴起,报纸杂志的连载在当时功不可没,几乎是武侠小说的主要阵地。一部小说连载数月到数年,所达到的推广效应持续而又广泛。连载版的小说,增添了时效性和互动性,在当时就好似现在的微博一样能够及时反馈读者的评价。古龙得意于当时连载的互动性也饱尝了其中的苦涩。
金庸与古龙在如今人们的眼中是武侠小说的泰山北斗,各自作品在后人评价中难分伯仲,齐名江湖。但在1972年,当时的古龙虽已有名气,但与已经有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著作的金庸相比,两人在当时并非并驾齐驱。当时金庸成名已久,功成名就的金庸在最后一部作品完结前,寻觅他的连载接班人。而在金庸眼里,古龙的风格和所写的内容非常合他的心意,代表了武侠小说的一种全新风气,因此决定在《明报》上连载的《鹿鼎记》完结后,让古龙接棒。古龙在当时虽已名声显赫,但是得到金庸的赏识他还是比较兴奋的。他以“求新求变”的思路,顶着舆论压力推出“陆小凤”系列来接棒《鹿鼎记》。在作者眼里,古龙的“陆小凤”系列中有个绝顶厉害的人物——西门吹雪,这似乎是在和金庸小说中另一个极有名气的人物“东方不败”相呼应。这两个名字很有趣,充满对立感。这次连载也是两位武侠小说大家的重要交集,代表着前辈对晚辈的认可,也代表了金庸对于古龙武侠小说的接纳。
《天涯·明月·刀》 快泽有限公司 二册 汉麟(新版)
除了得到前辈的认可外,在连载中古龙也品尝到了极大的挫折。1974年4月古龙的新作《天涯·明月·刀》开始在《中国时报》上连载。总共只推出了45期便惨遭腰斩。坊间对于连载被腰斩的理由众说纷纭:有种说法是许多读者不习惯古龙的快节奏,蒙太奇手法,向报社投诉,要退报。报社老板吓得只好让东方玉来赶紧接上,砍掉古龙的连载。还有种说法是古龙常常拖稿断稿,无组织无纪律,加上受到读者投诉,借机就砍了他的连载,整治一下他。还有各种说法,不过在作者看来,结合各家说法,当时《天涯·明月·刀》的写作手法不被某些人接受是事实。其中很多创新的写作手法,和传统的武侠小说阅读也有比较大的差别,让看惯了传统小说的读者一时难以接受。这次连载被砍,让古龙倍感难受。古龙曾坦言:“而一部在我这一生中使我觉得最痛苦、受到的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
《三少爷的剑》 资讯影评 快泽有限公司 二册 桂冠(新版)
有关代笔的争议似乎在武侠小说家的身上多有发生,金庸和倪匡那段代笔往事,把《天龙八部》中阿紫这个角色写得时好时坏、死去活来的趣闻,在坊间传成一段佳话。这是后话。作家找人代笔并不光彩,古龙也曾被质疑过有代笔。1981年《神剑一笑》在《时报周刊》连载时,对于是否存在代笔,各种说法都有。其中最为认可的说法是:小说是古龙口述,代笔者一字一句如实记录下来。这其实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代笔并不一样。这个代笔者也没人说过,大家猜测有可能是古龙的大弟子丁情,也有人说是网上流传的薛兴国,总之说法很多但实证比较少。本书的作者也难以判断究竟谁是这个所谓的代笔者。
从连载过后集结成书的全本来看,从文字风格上作判断可能难度比较大,一般人难以鉴别。但是,作者从古龙在连载时的断载来看,则可以判断有出现过代笔的可能。根据《时报周刊》连载的情况看,小说曾在197期至225期之间连载,但其中有4期并未刊登,都是偏靠连载的后半段。如果古龙从一开始就找人代笔,那之后就不会出现断载的情况,整体差别不会太大。经过作者一番分析和比对,认为应该是从220期开始到225期,其中有4章内容,大概率是代笔者所写。或许那几次断载,古龙那边确实出了些问题,因此在最后几章就有了这名代笔者。
在古龙的连载经历中我们看到这位新派武侠大师,也并非是一帆风顺,期间也品尝了百种滋味。有被武侠大家金庸认可的喜悦,也有新作被半路腰斩的酸楚。很多的新尝试、新东西,古龙都愿意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作者在这里有这样一句评论:“金庸是在改良旧派武侠小说基础上卓然成家,而古龙则完全是别开天地,自我作古。”
图为《明报》(对折后为四开)、《武侠与历史》(十六开) 和武功本《陆小凤》(三十二开)尺寸对比。
引进内地 旅程曲折
古龙的作品之所以在华人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中国内地其实是最主要的影响力播散区。但因为当时内地与港台地区的政治原因和文化隔阂,再加上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使得古龙的武侠小说进入内地也颇为曲折。
在这本书的《附一:古龙武侠小说的内地之旅》中,详细全面地介绍了古龙小说与内地的接触,伴随着内地出版事业的开放与发展,最终在内地安家落户的过程。
《陆小凤传奇》 快泽有限公司 七册 春秋(新版)
内地的武侠小说热潮起步很晚,在20世纪80年代才算真正被批量引进,而那时港台的武侠小说已经热了二十来年,很多武侠大家或已封笔或已作古。尤其是当古龙被众多读者追捧、认可时,看到的已经是他的遗作了。在当时内地和港台地区一样,在广大地区有租书屋。当时可以说是每家租书屋必进古龙的小说,只要有古龙和金庸的小说在,书屋就可以开张了。在作者的不完全统计中,20世纪80至90年代,印过武侠小说的出版社多达200家,只要有读者看,各出版社一波波的引进各种港台武侠小说。
虽然如此之热销,但在作者翻阅各种资料后,并未见古龙与内地的出版社有任何的往来。在1985年古龙去世之前,内地的《著作权法》还未推出,极少有内地出版社愿意向港台武侠小说作者支付稿酬。比如金庸在内地如此之热,图书非常泛滥,各种版本各种作品都有,甚至还有合编版、精选版等,但在1994年前金庸也只正式卖出过一部作品的版权,与之图书的火热形成反差。
《圆月弯刀》 快泽有限公司 三册 汉麟(新版)
当时的一些出版社,为了规避有可能的法律风险,使用一些含糊其词的声明来撇清关系。比如有的出版社就声明自己使用了当时香港某出版社的海外版进行印刷,作者的稿酬希望原作者与他们取得联系,再支付。但是当时两岸的关系非常复杂,古龙的亲属又怎么能见到远在彼岸出的书呢,就算看到了,有没有精力去追索,期间要克服多少困难这不言而喻。而且,其中声明所使用的那家出版社根本就不在香港而是在台湾,也从没有过任何海外版的授权。因此这种看似周到、动听的声明,其实到头来就是一纸空文。但这好歹也是有版可依,作者在总结后归纳了内地翻印常使用的版本,因为涉及竖版改横版、繁体改简体这个过程,在校对和排版方面疏漏很多,印刷质量也不好。但另一方面也让数以亿计的读者认识了古龙。
在古龙武侠小说的内地之旅中,翻印、盗版还真不是最头疼的事。伪作和冒名顶替的作品才是真正的麻烦,有些是出版编辑知识不足审核不严,有些则是出版社故意取巧蒙骗读者。有的出版社把作品张冠李戴之余,还会写一些文字误导读者。把古龙大弟子丁情所写的《边城刀声》当做古龙的《怪侠神刀》出版,并且还附有一则启事,称这部作品是古龙的遗作。还有些出版社在推出“沈胜衣系列”时,甚至替古龙拟了自序,其中糅进去了许多古龙在其他地方发表的文章,欺骗性极大,并附上了古龙的书法落款。其实,这一系列根本不是古龙所著,是灵异派推理作家黄鹰所写,在当时出版商利用读者们闭塞的信息,而公然欺骗读者,此行为不管是作者还是笔者,看到此事是既无奈又愤怒。
伪作的存在虽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古龙,但同时也给古龙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当时一些文学评论家拿着古龙的伪作一通批评,而这一切跟古龙一点关系都没有,一切就这样混乱地进行着。1991年6月《著作权法》正式实施,此后内地的出版界终于回到了正轨,业界的知识版权意识也逐渐增强。虽然有些出版社还是敢顶风作案,打着正版授权的名头刊印盗版,但总体还是往好的方面发展。作者就专门罗列了授权方为古龙亲友及合法出版过古龙小说的台湾出版社,那些以正版名义推出过古龙小说的出版社,可以说是为了净化出版市场的环境而做出过努力。
武侠小说在内地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因为盗版而衍生出来的,这也是中国出版业的必然经历,随着制度在不断地完善。武侠小说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峰期后,如今虽没有了当年的热度,但依旧有着蓬勃的生命力。2018年金庸去世,大家感到了武侠小说的支柱没有了,但这有点过于悲观,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作为一种被世界认可的中国特色。武侠小说就像这本《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一样,当它成为历史,它周边布满了细节,等待热爱它的读者、研究者去挖掘。
顾雪衣 著
北京出版社
来源:北京晚报 | 作者 吴新
编辑:周文丽 陈梦溪
流程编辑:郭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