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有多难?相比于男生来说,不仅难还赚得少

  毕业季刚刚落下帷幕,大量应届生涌入求职市场,据统计,2021年应届毕业生总量高达909万,再创新高。根据过往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就业时,受性别影响的比重依旧比较大,女大学生就业机会以及薪资待遇普遍要低于同等的男大学生。

  今年受疫情影响,就业机会大幅减少,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女大学生的就业更要面临重重考验。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发布了男女平等招聘的信息,但是经过层层面试筛选,往往录取结果会依据性别一刀切。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企业,出现了诸如3女1男,4女2男同时应聘,女生表现优秀的情况下,最终只录取男生的现象。

  在根深蒂固的“男强女弱”偏见下,女大学生总被怀疑无法具备与男生同质的专业性而得不到就业机会。尤其在机械技术、建筑工程等一向以男性为主导的产业里,女性所要遭受的性别歧视更为严重。

  

  这些歧视通常围绕着“女性不具备理性思维”“女性身体素质弱”“女人不如男人能吃苦”等不合理的刻板印象展开。

  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外貌条件未被明确写在招聘信息中,部分公司仍默认女性员工有维护公司形象的责任。相貌出众的女大学生被录取的几率也远大于相貌普通的女生,因此,毕业求职季也不免成为整容季。

  在这样唯颜值论的价值导向下,女性自身的工作技能,专业实力,学历水平都不成为主要参考项,女大学生要么被拒之门外,要么就顺应其规则被动地妥协。

  

  女大学生步入社会后,永远无法摆脱的关注点便是婚育状况。女性的生育能力成为了其无法在职场中施展的枷锁。根据智联招聘2020年调查数据显示,女大学生在求职中最常被询问的问题排行第一的问题则是婚育状况,可见对于女性求职者,首先被考虑的往往不是其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部分HR直言,在招聘过程中,无论女性应聘者的婚恋状况如何,即便求职者已经明确表明了其婚育的计划与打算,用人单位都会将其未来会产生的生育成本计算在内,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女员工婚假产假加起来可长达7个月之久。

  尤其当国家开放并鼓励三胎政策后,对于每一位女性员工,用人单位都要以其会生三胎来计划打算。面对这样的求职困境,不少女性HR,虽然同为女性可以理解其中的辛苦与不易,但考虑到企业发展的效益,也不得不履行这一套标准,属实是一种无奈之举。

  

  企业首先要满足的便是自身的效益与盈利,而由于生育带来的不得不承担的社会责任成为了其录取时的歧视女性求职者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生育保障政策并不完善,短暂的产假并不能完全满足0-3岁育儿的基本需求。进一步的帮扶机制,以及父亲职责和父亲育儿假的理念并未完善。这使得生育的压力全都落在女性身上,女大学生尽管还未投身于婚育,但婚育歧视来的影响已将全部职场女性裹挟其中。

  

  女性同男性一样,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方,职场上对于女大学生的歧视会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反噬作用:

  首先,不公平的就业情况,会迫使更多的女大学生无奈选择隐退于家庭,或者退而求其次去降低自己职业的合理期待,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家庭以及女性自身对于教育,职业素养培训的投入。

  女性接受完一系列的教育后并不被社会需要,会让更多的女学生自我怀疑并且质疑接受教育的意义。与女性相关的教育活动推进也会越来越难,“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糟粕文化也会有起死复生的可能。

  

  再者,女大学生就业难,很多优秀的女性人才就此被埋没,这是对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女性所具备的特有优点,会使得工作进行得更为流畅。

  调查显示,女性在工作中更为负责,细心,更擅长与人沟通,许多职场人士表明更愿意与女性一起工作。女性职员也会提供一种区别于男性的新的眼光,缺少女性的职场失去了多样性,无法包容女性的社会也将会像断掉一条腿的人,只能踉跄前行。在事业上失去话语权的女性,自身的身份认可会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最后,女大学生就业难,即便就业挣得也不如男性多,还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获取认可的事实,会加剧男女之间性别的对立,也会为“男尊女卑”这样封建歧视助威。部分女性倾向于舍弃婚育的欲望来寻求自保,这对于女性自身也是一种痛苦的挣扎。

  

  写在最后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时间与实践,真正落实也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有能力的企业要弘扬人道主义关怀,树立良好的榜样,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的发展,而忘记以人为本的初心。

  女大学生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力,使自己的优秀可以更好的获取应得的待遇。这势必是一场有关性别歧视艰难漫长的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性别平等的认知与意识,当整个社会弥漫着不良风气,女性的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劣时,我们每个人都难辞其咎。

  感谢阅读!您的点赞和关注是我创作的动力哦!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