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字不识的老兵打仗多就能打仗?民国军事史表示:纯属扯

  原标题:大字不识的老兵打仗多就能打仗?民国军事史表示:纯属扯

  拜抗日神剧所赐,打仗这事也成了好勇斗狠、比拼兄弟多的群殴,就连某正剧的男主也以自己是大老粗自豪,连狙击手是啥都不知道,可以说丢尽了抗大和彭杨步兵学校的脸(按照正常的历史,某人要是没上过这两个学校可是连长都当不了,这两个连锁军校可是一直有外军最新资料)。在这种错误历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军事小白们就诞生了大字不识的老兵一样能打胜仗的观念,民国军事斗志史可是一点都不支持这种扯淡说法。

  民国时期的军队火力变化极大,很多老兵的经验十年就已经清零了。比如“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这句话流传在20世纪30年代,反应的就是北伐前后中国军队火力上的变化。民国师一级军队的火力在那个时代其实是退化的,北洋六镇按照编制每个师有54门75毫米山炮、野 炮,老北洋军的混成旅也要装备36门火炮。

  军阀混战大扩军后,每个民国时期每个师的火炮数量也下降到10门左右。由于军阀部队都缺乏能拉重炮的大洋马,军阀们就算有钱也不购买大口径火炮,甚至主动减少购买射程远、重量大的野炮,购买重量轻、射程近的山炮。中国军队火炮紧缺到啥程度?中原大战期间,20门“三一”式野炮都好比是核武器,需要蒋校长亲自放行才能调动。东北军的炮兵雄霸整个中国,也不过拥有21门“奉造十四年式150毫米12倍重榴弹炮”,还不如今天我军合成旅一个火炮连的火炮多。

  面对这样的火炮配置,老兵们自然是不怕。但从北伐时期开始,民国陆军师的机枪数量开始极具变化,重机枪数量是民国初年的三倍,轻机枪也经历了从零到上百的变化,到解放战争末期甚至出现了一个师上千机枪的王牌部队。“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在民国时期的国内战争中,那是绝对正确的,但是遇到日军那就是作死了。

  日军甲等师团的炮兵联队,配备有48门75毫米步兵炮;每个步兵联队也都辖有1个炮兵中队,配备4门75毫米步兵炮或4门50毫米步兵炮,日军的炮可比老兵经验中的火炮厉害的多。更气人的是日军还有海量的迫击炮和掷弹筒,它们和机枪的配合打发让国军老兵的经验也成了废纸。

  同样是老兵的经验,民国炮兵也非常坑人。民国炮兵之最就是东北军炮兵的21门150毫米榴弹炮,它的使用方法就是沿着铁路沿线用火车长距离行军,在上火车前把它们分解成炮身车与炮架车两个两吨左右的车组,时间也在15分钟内完成,火炮车组到达目的地后再把它们组合起来,用进口的挽马或者骡子跑出几里地,进入预设阵地。由于北洋军阀时期主要的战斗都是沿着7条铁路线展开的,东北军老兵的这种经验还算有价值,但到了北伐后这种经验就一钱不值了。民国老炮兵的经验还有直接瞄准射击的方法,他们都喜欢把炮兵放在制高点上,遇到日军这样火力强大、空中力量强的对手也是死得很快。

  民国时期的北洋老兵还没长距离步兵急行军经验,打仗主要靠坐火车,也没有太多山地作战经验,他们的老经验面对北伐军和红军(直鲁联军就被蒋校长吸收了好几个师)也是送人头。民国时期还有善于一手大刀一手盒子炮的老兵,这些老兵在冲锋枪、卡宾枪大规模普及后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手的武器在变、组织程度在变,民国老兵们那些老掉牙的经验自然也就愈发不值钱,最后被彻底淘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