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身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什么会被其他国家打败呢?
全文共1785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周平王东开,将东周分为两段,一段是以《春秋》为基础而形成的“春秋五霸”,一段是以战国时代为中心的战国时代;一是在战国时代,因为国家之间的战争连绵不绝,所以被称为“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时期的划分,是从“三家分晋”开始的。公元前四百零三年,晋国一分为三,分为赵、魏、韩,这就是所谓的三国之争。
在战国时期,群星璀璨,魏国是最早出现的一个民族。战国时期,曾有数个强大的国家,相继走向衰落。
三族分裂后,魏文侯努力工作,招揽了李悝、吴起、西门豹、段干木等一大帮能臣贤士,使魏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强国。
尤其是吴起,曾经帮助魏国训练过一批精锐的特种部队,战力极高。随着魏国实力的增强,其对外的疆域也在不断扩大。
魏国不仅与邻近的赵韩开战,还利用自己的实力,与齐、秦国开战。魏国来势汹汹,战败的诸国无法抵抗,只得割地求和。
和其他几个大国一样,魏的兴盛是一个很大的巧合,这个巧合是建立在一个有无明主的基础上的。
一个国家能否强盛,就看它能否长治久安了。因为世袭制的原因,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一位英明的君王。
魏国在两个贤君魏文侯、魏武侯的统治下,魏国国力空前强盛。最后无奈之下,只好把这一笔巨款,都给了魏惠王。
魏惠王虽然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但是他的野心和他的武力相比,差得太多了。从他提议迁都,可见其野心和才能。
魏国的国都,最初是在现在山西省南部的一个叫安邑的地方。虽是不利之地,但却在黄河以西和赵韩以东,与大齐国接壤,地域辽阔,足可自卫。
魏惠王一心想一统天下,于是于公元361年,将国都迁到河南中部的“大梁”。大梁的地理虽然富饶,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也更靠近诸国的攻击范围。
魏国迁已是骑虎难下,骑虎难下。魏国因这次迁都,显示出其雄心壮志,亦是其他国家必须加以防范的对象。所以,魏国由强盛走向衰败,最大的错误就是迁都。
就在魏惠王做着一统天下,一统中原的美梦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很有权势的人——齐威王。只要是稍微懂点史书的人,都可以从齐威王身上感受到一股非凡之处。
在他的统治下,他善于接受忠告,任用有才能的人,改革创新,举荐了邹忌,田忌,孙膑等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使齐国得以发展壮大。齐威王在位期间,齐国欣欣向荣。
魏国衰败的原因,与与齐王的两次交战有关。公元前三百五十四年,魏国上将军庞涓率领大军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无奈,只得寄望于齐国。
齐威王接受了段干朋的劝告,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但却没有成功。齐国派出田忌和孙膑率领的大军,在贵陵与魏军决战,使其主力损失惨重。
于西元343年,魏国派出庞涓,率军攻打韩国新郑。韩国亦请求齐国帮助。齐国于是派出田忌,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发,庞涓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撤军。
孙膑在归途中,用了“增兵减灶”的策略,诱使庞涓轻军去追赶。齐军于马陵布下埋伏,使魏军重创,并斩杀魏将军庞涓。
齐国以压倒性的力量击败了魏国,但魏国西部的局势却是岌岌可危。魏国正兴旺的时候,封吴起为河西郡的太守,被封为“兵圣”。
吴起是一代名将,精于兵法,治军严明,不到六年时间,便打下了黄河西边一片辽阔的土地,让曾经称霸天下的秦国,在秦国面前,竟然没有丝毫反抗的余地。
公元前364年,秦军积蓄了力量,带着满腔的怨气,出兵河西,于石门一带大败魏国,杀死魏军六万余人,使魏国元气大伤。秦国此时仍非是魏的对手,虽然大获全胜,但仍被迫向河西撤退。
这是西元366年。秦国君主秦孝公,在感觉到自己的衰败之后,更是生出了一丝希冀,一心要重振雄风,重振祖先荣光。而在这个时候,另一个野心家来到了秦国,那就是秦国的君王,商鞅。
李悝之变法,源于魏国学,但结合秦国现实,秦国却在几年之内,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秦国的变法以重赏军功,鼓励农耕为主,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国力与战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商鞅变法不仅削弱了秦国的实力,削弱了秦国的资源,同时也奠定了其强大的实力。
西元前三四二年,马陵道之战,魏军再次为齐国所败,秦军东出函谷关,直取安邑城。
这时的魏国,连番失利,实力已是大不如前。为对抗秦国,只得收兵东进,南进陕西华县,沿渭水、洛水至成城,重修长城。
这是一种奇妙的历史。以魏国的实力,这一战,他们应该是胜利者。但是魏惠王只有雄才大略,没有足够的战略眼光。
他们被四面八方的敌人包围,不仅丧失了主动权,而且还遭到了各国的夹击。自此之后,魏国不复当年之盛,被秦国灭亡。
参考文献:《史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