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史学方法论研究
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基于交叉学科研究的视角,综合运用历史学和伦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考虑历史主体的内心世界,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狭隘心理学家和狭隘心理学家,狭隘心理学家侧重于考察个体或群体在较短时间内的心理变化。历史研究在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深化史的特点是深入应用,而深化史侧重于从中长期的角度审视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跨学科研究历史研究的视角,具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传统研究中,关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假设往往会陷入两个极端:完美人论和反派论。或者用道德去绑架历史上的伟人,让他们的人生充满道德理想和崇高的使命感:人但心中的疑惑无一例外是无解的。伟人如何在地球上生存的问题的答案必须在于辩证二元论。无论是完美还是邪恶,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对立统一,善与恶同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这对矛盾必须在一个人身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些“妙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向我的导师请教,在他导师的建议下,我开始了心理史的研究和探索。你第一次读罗伯特是什么时候?当我读塔克的书《作为革命者的斯大林项历史与人格的研宄》时,我模糊地知道答案是什么样子的。本书讲述了从杜加什维利到科巴再到斯大林的动态过程,我们了解到斯大林不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政治大亨,也不再只是一个权势滔天的政治掮客。血肉之躯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经历的片段。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斯大林童年时期对父亲的认同缺失,斯大林两次英雄认同的内化过程和身份危机,以及斯大林对民族身份的重新定位。它摒弃了原有的人性一元论,开始以渐进的、动态的方式思考人性的本质。
一、中国心理史学发展背景
历史学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研宄对象的科学,从客观上反映着社会存在,并且能动的反作用于客观实在。人文科学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不可能凭空构架出某一学科的研宄体系,任何研宄范式的构建与研究方法的运用都受制于社会的客观实在,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以顺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相应社会环境不相符的研究体系,必然会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出现研究结论与客观实在不相符、无法正确作用于社会客体的问题,逐渐被更加合理的研究体系所淘汰。史学思想和研宄方法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在其背后必然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背景。囿于篇幅限制以及笔者志趣所在,本章只针对中国心理史学发展的思想背景进行论述。社会思潮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反映着特定时期社会主体的思想状态,指导着主体的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史学思潮,制约着历史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的选取,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心理史学的引入和发展。综合研究社会思潮与史学思潮对心理史学研宄的影响,有利于从更深层次挖掘中国心理史学研究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民族主义思潮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的民族情感。鸦片战争过后,晚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打破了国民关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促使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路径。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晚清各阶层将救国的希望寄托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之上。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对西方的学习逐渐深化,从一开始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工业技术转向全方位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完成了由“器”到“术”的视野转化。作为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最早的提出了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因此心理史学研宄方法是在民族主义思潮的背景下被引入到中国的。鸦片战争的失畋导致了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而救国图存的民族情感是民族主义在晚清社会最为核心的体现,为了挽救战争导致的民族危机,晚清社会各阶层选择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发展经验来改变晚清社会的落后面貌。西方先进发展经验的核心内容是一整套与其社会存在相匹配的思想文化体系,心理史学研宄方法正是作为这一思想体系的内容之一被引入到中国的历史研究方法中。因此,鸦片战争失败催生的民族主义思潮从客观上促使心理史学作为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到中国的历史研究领域中。
二、史学思潮与心理史学
史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地域内的史学家,在历史观念上所形成的一种普遍认同的趋向”。较社会思潮而言,史学思潮更加直接地决定了史家在历史研究中所选取的研宄方法和研究范式。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此为标志,史学研究迈向了新的台阶。史学思潮的变迁为引进更多的史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心理史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真正地应用到中国史学研究领域中。此后的30年,心理史学凭借着自身与中国史学思潮精神内核的契合性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历史研宄方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下面介绍对心理史学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几种史学思潮。建国初期到七十年代末之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直被教条地理解和运用。历史研宄者将马列原著的既有结论生搬硬套地运用到历史研宄中,产生了诸如资本主义萌芽、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等理论应用错误,对中国史学研宄产生了不良影响。1983年,《历史研宄》刊载评论员文章,提出“一切史学工作者都应当认真地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弥补自己理论上的欠缺”。史学界对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回应,标志着历史研宄从更深层次学习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开始。同年,蔡雁生发表了《创立“历史心理学”刍议》,提出了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历史学研究的建议,心理学这门先前被扣以“伪科学”帽子的学科自此以合法化的身份在史学研宄领域发挥宝贵的作用。中国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新学习和思考,改变了先前教条使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研宄的旧况,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理解,心理史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真正被应用于史学研宄实践中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理解,提高了中国史学研究者的理论认知,给予心理史学研究方法以合法性,带动了中国心理史学的研究实践。
三、中国心理史学的理论认知
心理史学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在研究中广泛应用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研宄方法,因此心理史学的理论研宄更为复杂,也更为重要。心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特性致使其理论研宄需要将各学科的研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并非机械地将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直接应用于历史学研究,而是要针对历史学研究的特殊性筛选应用客体与结合路径。狭义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将心理学研究方法及理论应用于历史学研究中,要求研宄主体拥有较为系统的心理学基础,针对不同的研宄客体选择性地应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心态史学主要运用跨学科的研宄方法,要求研宄主体具有较为广阔的学科视野,运用多学科研宄视角分析各个社会群体在中、长时段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心态积淀。心理史学理论应用的复杂性迫使研宂主体在心理史学研宄过程中充分重视理论基础的建设,提高研究主体的理论水平,避免出现生搬硬套既有理论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心理史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史家在历史研宄中对历史主体心理的考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春秋左氏传》中就曾对郑庄公之母武姜的行为进行过心理分析。但是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研究长河中,中国史书中多次出现的心理分析并未提升到理论研究高度,并未针对心理学与历史学结合的可能性与结合路径进行考察,加之中国古代史研究客体局限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核心内容,所以心理史学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并未以独立的学科角色出现。而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家在20世纪初翻译介绍了西方心理史学的基础理论,并提出了在历史研宄中注重心理分析的必要性,但由于此后政治局势与思想氛围的限制,心理史学研宄并未在大陆史学界展开。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在社会思潮与史学思潮的影响下,心理史学正式被引入中国历史学研究领域。中国新时期的史学家系统的论述了心理史学的理论基础,并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实践研宄。
四、狭义心理史学在中国的应用
中国狭义心理史学研宄主要采用心理传记学的叙述模式,通过对可靠史料的筛选,收集与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相关的历史材料,运用心理学理论体系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历史人物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相对妥洽的解释。较之于心态史学实践研宄,中国狭义心理史学实践研究现有成果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这一研宄方法对研究主体的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基础要求较高,而我国史学家的专业背景相对单一,在驾驭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上难度相对较大。对我国现有狭义心理史学实践研究成果的介绍,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借鉴意义,还能够给史学研宄者以启示,推动我国狭义心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中国心理史学研宄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范式,成为现今中国史学研究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然而,中国心理史学研宄的累累硕果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固步自封的理由,用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对待以往的研宄成果是学术研究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