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后周王朝的命运因一个小小的驿站被改写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这首有名的诗句,讲的就是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那么后周大将赵匡胤是不是如正史所说,是被手下将士强行黄袍加身而拥立为帝的?

  后周显德6年,公元959年,一代雄主周世宗驾崩,他七岁儿子柴宗训继位。孤儿寡母,主少国疑,后周面临的政治风险极速上升,外有强敌契丹和后汉,内有世宗留下的强兵悍将。其中手握禁军兵权的赵匡胤,则洞悉了整个后周朝廷的形势,准确把握了改朝换代的难得机遇,使自己站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旧史中记载,赵匡胤是因:人望固已归之,于时主少国乱,中外始有推戴之意)。

  

  赵匡胤原是后周大将,因屡立战功被周世宗提拔重用,官至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并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驻防都城汴京(今开封),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镇、定二州(今河北省正定和定州)边防急报: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未加核实,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抵御,由此拉开了一段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

  正史记载:当赵匡胤领兵行至陈桥驿(今开封市东北40里处)时却宿营不走了。第二天清晨,赵匡胤大帐外突然人声鼎沸,喧哗不止,赵匡胤听到喧哗,醉眼朦胧的走出帐外,只见其弟赵匡义和赵普带着众将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请都点检做天子。”赵匡胤还没回过神来众将就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以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

  

  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京,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并带兵迅速控制了后周朝廷。于正月5日下午,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随即称帝,并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轻易获得政权,一些史书称赵匡胤似乎原先并不知晓将士们会拥戴自己当皇帝,只是事出无奈,被黄袍加身后不得不登大位。

  对于这种说法,历代许多史学家都不大相信,认为“黄袍加身”,只是一个阴谋罢了,因为历史往往藏于细节之中,比如说,一、辽军南下已深入后周腹地了,为何大家都不知道?二、京师民众风传: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这个谣言又来自哪里?三、陈桥兵变中黄袍又来自何处?

  通过上面的一些细节可知,陈桥兵变就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赵匡胤早已有取代后周自立之意,但为何要选择在陈桥驿?原因有二,一是京城之内耳目众多,谋划政变容易暴露。二是陈桥驿离京城不远,在此集结军队一旦事成,可迅速控制京师稳定局面。

  事实证明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当日便快速带兵返回京师,刚到城外,他的亲信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便立刻打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入城了,如果没有事先谋划,光是攻城也不知需多少时日。

  

  赵匡胤阴谋成功的关键,一是造舆论使老百姓有心理准备,即“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二是制造外敌入侵的谣言,可以使其名正言顺地撑握兵权。三是,赵匡胤约束手下将士的约法三章: 1、不得惊犯小皇帝和太后;2、不得凌辱王公大臣;3、朝廷府库和百姓不得侵掠。有此三个成功的关键,使得这场兵变几乎没有流血就和平取代了后周政权,从而也得到了士大夫和黎民百姓的拥护。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从唐安史之乱开始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混战的时代,宋朝相对开明的社会风气也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条件,而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其中的是非功过也将继续留待后人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