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国:学校的首要任务,不是制造“机器”,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学校本来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地方,但现在却成了提高孩子成绩的地方。

  现在如何评价一个好的学校呢?我想就是用孩子的成绩来定义吧,如果一个学生在其中都能够取得好成绩,那么这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如果学生在这个学校中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那这个学校教学质量就不好。

  

  对于这一点不仅家长这样想,学校也是这样想的,为了能够提升自己的水平,吸引着更多学生的报名,因此学校不断的优化着自己的教育,甚至有的学校采用了极端的教育手法,为了考试而学习,培养出来一堆我们常说的教育机器。

  难道说只要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那么这所学校就一定是成功的吗?对此也是争议不断有的人表示同意,但自然就有许多人表示反对。

  很多学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会用各种规章制度将孩子紧紧地困在学校当中,甚至有很多学生因为不开学习的压力而出现了诸多身体或是心理上的问题。

  但又不得不说,有很多学生只要能扛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后,在高考中也确实能够取得较高的成绩,然后进入优秀的大学,在未来的工作上也能凭借着优异的学历,找到不错的工作。

  可是这样的情况真的是对的吗?难道进入到学校当中是只为了学习而去学习,而不是培养其他方面了吗?

  

  为此前不久中国教育报也是发表了一篇关于学校教育的相关文章,在文章中表示学校的教育一直都是国家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但却没有哪个学校敢说自己能够解决好学生的学习问题。

  教育所牵扯的人和面都太多了,首先老师要努力,其次学生要努力,再者家长也要努力多方的努力之下,才能够让一个学生取得好的成绩。

  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是“畸形”的,老师没有走到学生的心理,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家长只是一味地在旁边加油打劲儿,也不知道该从哪方面入手。

  

  首先老师要做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而不断地施加压力,而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明白他们深层的需求是什么,要如何将学生和学科建立起来一种深刻的关系。

  其次学生也应该明白自己所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只有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学习才会对一门课程或一个方面产生探索性的兴趣。

  那家长也不应该一味的在旁边,只是做旁观者,将教学任务都放到老师和学生身上,而是应该不断的配合老师发布的任务,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在三者的努力之下,自然就会将原本的制造机器变为自主研发,让学生都自主地学习,而不是被家长和老师推着往前走,如果只是推着往前走,一旦没有了后坐力,那么学生将会愣在原地,不知道该做什么。

  

  所以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家长和老师以及学生本身都要共同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他和这门学科产生相应的联系,他才会增加兴趣,渐渐的就会找到所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本能。

  对于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在制造机器,这一观点你是怎么看的呢?#中国教育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