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阶段父母存在哪些问题,家长该如何该如何让孩子适应小学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学习模式、生活节奏等会有很大变化, 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家长如何有效引导? 如何与孩子一起过渡转折期?

  目录

  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家长的一些建议

  01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

  父母的焦虑情绪严重家长 A:我家的孩子眼看要升小学了,前一阵我们孩子班里好多孩子都报了幼小衔接班(社会辅导机构),我也是特别想给她报一个班,但孩子的爸爸不让报,因为这事我也是特别着急……家长 B:前几天问孩子喜欢上小学吗?孩子的回答竟然是不喜欢,问他为什么不喜欢,他说他喜欢玩,上了小学就不能玩了……说实话,虽然我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感觉还是挺有信心的,但是现在却越来越没信心了……家长 C:现在就是特别担心孩子上小学跟不上啊,压力特别大,有时候晚上做梦都梦到孩子上小学的样子……

  大部分家长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焦虑,担心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节奏,犹豫要不要给孩子报幼小衔接辅导班,担心幼儿会产生抵触上小学的情绪等等。

  这从侧面说明家长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很缺乏对幼儿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的,否则也不会出现幼小衔接阶段手足无措的现象。

  关注与关心幼儿的幼小衔接是必需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家长一直都有这种焦虑情绪的出现,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幼儿,幼儿也可能会出现过度紧张的情绪,从而对其进小学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超前教育”现象突出有的家长会提前自己在家里教给幼儿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本知识,已达到家长们想要达到提前学习的效果。家长们认为,提前给幼儿教授小学课本知识有利于幼儿在小学的学习,提前教一遍,老师再教一遍,使幼儿学习的更“扎实”。

  “超前教育”虽然在入小学之初能使幼儿感觉学习很轻松,但这种“轻松”却容易使幼儿形成不善于动脑、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习惯,容易产生自傲心理,并且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前期“储备知识”用完了,就会出现跟不上、学习后劲不足的现象。

  很显然,“超前教育”是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错误教育方法,终究会导致不良现象的出现。

  小学教师 A:我们班里有些同学在刚开学时,学习都跟的上,感觉这些孩子很聪明,但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慢慢的会被其他同学赶上甚至是超越,据我了解,这些孩子在上学前都有提前学习过小学的课程内容……小学教师 B:很多家长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前对着小学课本教给孩子一部分内容,我个人觉得这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老师也无法获知孩子的接受能力……

  很多家长都会为幼儿报幼小衔接的辅导班,而家长们现在选择幼小衔接班得重要依据就是这个辅导班是否开设小学课本知识的学习,家长们一般会选择提前开设小学课本知识学习的辅导班。

  其实,从小学家长们日常交流的话题中也可以看出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孩子每次考了多少分,关注的只是结果,并没有把幼儿的其他能力的提升作为关注的对象,正是这种心态,才导致了“超前教育”的现象,家长们单纯的认为学习就像赛跑,抢跑虽然犯规,但却可以首先取得领先优势。

  很显然,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虽然会经历一段适应期,但只要家长与幼儿园、学校相互配合,都可以帮助幼儿顺利的度过这个阶段。

  过多不恰当的干预不但不会帮助到幼儿,反而因为一些错误的做法阻碍了幼儿的正常学习生活。

  “单向衔接”现象严重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忽视幼儿的身心特点,忽视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异,只从适应小学的角度出发的现象。

  换句话说,就是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只追求幼儿如何适应学校,而忽视幼儿自身的发展衔接问题。

  显然这种不科学的做法,势必会对幼儿入小学的生活产生影响。

  家长们都很关注自己的孩子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否适应,但部分家长更多是从小学衔接的角度出发,忽略了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只是为了让幼儿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

  有的家长很担心幼儿进入小学后学习跟不上,因此,家长们为了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跟的上文化课的学习,通常会在进入小学前特别注重对幼儿文化课的提前学习,更注重幼儿对汉字、古诗、算术等文化课的准备。

  过分的重视智育的培养,却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

  甚至有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把更多的责任推给幼儿园和小学,认为这是小学单方面的责任,很显然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这些家长忽视了幼小衔接的双向互动的必要性。

  幼小衔接包含多个方面的衔接问题,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幼儿学习的衔接,它包括幼儿的身心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衔接。

  个体的成长不的单方面的,只有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才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缺乏家庭文化环境的创造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文化环境组成了家庭环境。

  在家庭物质环境方面,大部分家长能够为幼儿入小学做一些准备,比如提供一个安静独立的房间、小睡床、小书桌、小书架、小玩具箱等,也会为幼儿提前准备好上小学需要的各种文具。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为幼儿营造一个满足其生活学习的硬件条件就可以了,但大部分家长却忽视了家庭文化环境的创设。

  那么什么是家庭文化环境呢?

  家庭文化环境就是在家庭中的有利于学习、文化交流、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长在家中空闲时间看书学习的占少数。因此不利于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其专心看书、学习的文化氛围,久而久之,幼儿也会受家长的影响,形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甚至养成不爱看书、不爱学习的不良习惯。

  特别是当下,电子产品正在向低龄化的幼儿侵袭,有的幼儿甚至都有自己的手机,对电子产品过度的依赖,使幼儿对形式单一的书本的兴趣大大降低,这也是家庭文化环境缺失的结果导致的。

  很多家长对于幼儿依赖电子产品、不爱学习的问题很是烦恼,但却意识不到问题的根源与缺乏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有关。

  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的创设需要家长的积极创造,只有家长给幼儿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营造出适宜学习、热爱学习的家庭文化环境,才会有效的感染幼儿,更好的提升幼儿的人文素质。

  然而这种忽视家庭文化环境创设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

  忽视生活学习习惯的过渡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是在老师帮助下才顺利度过的,幼儿园会规定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常规,保育老师也会规范幼儿的生活习惯。

  幼儿进入小学后,不再有保育老师的叮嘱,他们对严格的行为规范和作息时间均出现了适应困难的问题。

  比如,体育课上鞋带开了不会自己系,衣服扣子不会系;课间上厕所还需要别人的帮助,这些现象都是一年级刚入学时经常看到的。

  这些生活习惯上的困难让很多小学生产生受挫感,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认为这些生活习惯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改善。

  因此,部分家长对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

  家长 A:生活习惯方面我们没有专门的去指导孩子,就是平时生活中简单提醒,并且我们觉得生活习惯问题随着孩子长大会慢慢变好,我们更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家长 B:生活习惯应该是在家里的吧?跟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关系吧?学校只要把孩子的学习教好就行的……

  我们可以看出家长们还是没有把生活习惯作为幼小衔接很重要的部分,然而持有这种态度的家长不在少数。

  甚至有的家长并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生活习惯不良的问题,他们认为,幼儿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过程中,生活习惯不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就行。

  因此,忽视生活习惯的衔接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家长“盲从报班”现如今,幼儿教育市场空前“火爆”,出现了很多幼小衔接的辅导机构,这些机构目前是不受政府及教育部门管理的,因此,这些机构的质量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有的机构为了谋利,吸引家长为幼儿报班,夸大宣传,对于那些盲目的家长,看到其他家长给孩子报班,也跟着盲目报班,以求心理安慰或者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长 A:一开始没有给我们家孩子报幼小衔接班,后来才知道好多家长都给孩子报班了,我们也才报的,也不知道有用没用的,反正上了不吃亏……家长 B:幼小衔接班得报,现在都流行上这个班,我前几天还让我家孩子去某某机构的幼小衔接班试课了,我们去的那个班已经快招满孩子了,我打算也给她报个半年的班……

  可以看出家长为幼儿报幼小衔接辅导班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他们并不会考虑幼儿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只是认为大家都做的事情肯定是不会错的,别人报班我也报班的盲从心理,致使幼小衔接辅导班层出不穷。

  幼儿教育应选择适合的,而不是盲目跟风,并且据笔者调查发现,有的幼小衔接辅导班的教育理念存在偏颇,教育方法值得商榷。

  因此,在选择是否为幼儿报班以及选择哪个辅导班时务必要慎重。

  02对家长的一些建议

  正确认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如果家长们在孩子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时期没把握好,很有可能会失去对孩子教育的权利,这不仅会耽误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反过来孩子也会用冷漠、极端的性格“回馈”家长。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会横空出世,他背后一定有一个懂教育、愿意付出的家长。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小学的责任和义务,家长的参与也是关键因 素,优质的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注重孩子良好习惯与性格的培养1.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众多需要培养的习惯中,有四个习惯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尤其需要家长引起重视。

  第一,时间管理习惯。

  不少家长发现自己很晚下班回到家孩子的作业还没做完,其实孩 子很早就放学了,导致作业做不完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素是孩子自己不 会做计划,不会规划时间。

  第二,劳动自理习惯。

  不少家长明明头一天晚上看着孩子把作业做完并帮忙收拾好,但第二天却接到老师电话说没看到孩子的作业, 很大部分原因是孩子没有养成劳动自理的习惯,家长帮忙收拾整理作业替代了孩子自己整理收拾,长此以往,孩子在其他方面劳动自理能 力也将弱化甚至消失。

  第三,倾听习惯。

  一年级孩子一般有两种常见情况,一种是完全 不倾听,这类孩子很难听进去老师讲的内容,也很难听进家长说的话。

  另一种是听到一半就举手抢答,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真正听懂老师讲的内容。

  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成长,家长们应当培养孩子 多倾听的习惯,通过倾听一方面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另一方面也能促 进孩子形成尊重意识及和思意识。

  第四,阅读思考习惯。

  阅读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在幼小衔接阶段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其对周围事 物的认知。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场所,家校合力 教育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 让孩子养成好的性格

  性格是造成这一现象比较关键的因素。如何培养孩子好的性格,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性格特点很重要。

  如小孩子进入到 7 岁(一 年级),进入到第二个叛逆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有了自己的一些 特点、特性,如由动转为静,对周围的情感有了灵敏的反应等,只有了解并遵循孩子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才能科学有效的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3. 增强家长示范和陪伴

  中国的教育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学校,而更应该反思人生的“第 一所学校”——家庭,因为今天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一般都是知识、技能之外的东西,比如责任意识不强、抗挫能力较差、合作精神不足等,而家庭对这些品质的培育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比学校强很多。

  美国耶鲁大学一项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力更高,以后也更容易 成功。由此可见家长的示范、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家长们需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培养一位优秀的孩子,家长和学校等每一位成员都必须一起努力。

  家长的格局将影响 孩子的格局,家长好的作风和习惯将对孩子形成正面的示范和引导。

  关于孩子的成长,如果只关注快乐和成绩,远远不够,我们还应长远 规划孩子的未来。

  这个规划不是孩子自己规划,而应该有家长和孩子 共规划。

  构建优质的亲子交流模式1. 正面交流:

  不少一年学生家长每天最喜欢问孩子的问题是:作业做完吗?考 了多少分?班上最高分是多少?诸如此类,这样的问题很难与孩子进 行正面积极的交流。

  家长们应该正确学会“四问”,

  第一问:今天学校发 生了什么好的事情?

  第二问:今天有什么好的表现?

  第三问:今天有 什么好的收获?

  第四问:你还需要爸爸妈妈提供什么帮助?

  通过循序 渐进且正面引导的问题,不仅能进一步拉近孩子与家长的距离,还有 助于孩子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引导问题解决:

  孩子从注重生活教育的幼儿园到逐渐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小学 校园,孩子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学会如何交往,是家长需要积极引导 的事情之一。

  尤其是当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如何引导有效交往,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可以尝试“五问”。

  第一问:事情发生后, 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第二问:你想怎么做?

  第三问:你觉得有哪些方 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问:这些方法都会产生什么结果?

  第五问: 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更好?

  孩子在家长“五问”引导下,能逐渐冷静下 来且能慢慢学会当遇到冲突和问题时如何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3. 具体鼓励:让孩子“被看见”

  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两组(A、B 组)学生前后做了四 次测试。

  第一次测试大家都做同一个很简单的题目,做完后两组同学都取得高分,在告知 A 组学生成绩时,老师表扬学生说:“你很聪明、 你很棒。”在告知 B 组学生成绩时,老师表扬学生说:“你在过程里面 很专注、很努力。”

  第二次测试让两组学生自己选择测试的难度,实验发现,A 组被表扬聪明的学生基本都选择了简单的题目,B 组 90% 的学生都选择了更难的题目。

  第三次测试难度非常高,两组同学都失败了,但两组学生呈现了不同的状态,A 组被表扬聪明的学生表示, 因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在整个答题过程中非常纠结。B 组被具体鼓励的学生表示,虽然失败了,但在测试过程中感受到了挑战的乐趣。

  最后一次测试,两组都回到非常简单的题目,但测试结果完全不一样, A 组被表扬聪明的学生退步了 20%,B组被具体鼓励的学生进步了 30%。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们需要“被看见”,而不是简单的被赞美。

  由此可见,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中,应多使用具体的鼓励性语言, 如“你看你自己亲自收拾书包,你看你做的特别好”而不是“你今天好乖”。

  关注孩子关键意识和能力的培养1.提升内驱力:培养孩子生活掌控感

  孩子能高质量长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内驱力是关键。

  培养孩子的 生活掌控感可以帮助其获取内驱力。

  家长可以通过引导而非命令让孩 子选择好的方式方法。

  比如很多父母会要求孩子今天必须穿什么,其实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然后在家长的引导下教会他们怎么搭配,养成更好的审美。

  2.劳动教育:培养孩子逻辑思维

  教育部倡导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仅强身健体,也是能培养孩子的思维和意识,家庭也是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

  对一年级的孩子,建议家长通过小游戏或角色扮演等教会孩子如何整理书包、 如何更干净地打扫房间、如何叠衣服等,通过生活能力的培养,训练 孩子的处理事情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转移注意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应学会遵守规则和法则。

  一年级的孩子规则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在生活学习中,往往“不听话”且容易“冒 犯别人”,他们希望被“放任自由”,同时又希望“被尊重”。

  如何培 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转移注意法是一个很好的技巧。

  引导孩子将不遵 守规则的行为意识转移到可以帮家人做的事情上。

  幼小衔接是孩子的重要阶段,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学习正确引导方式和沟通技巧。

  参考论文:

  [1] 黄瑞萍. 幼小衔接的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家长对孩子的习惯能力培养与亲子关系[A].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十四五”成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21:6.

  [2] 张玮. 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3] 王培培. 家庭中幼小衔接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4] 许立鲲. 幼小衔接入学适应的父母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8.

  [5] 杨明珠. 幼小衔接阶段父母的教育策略[D].云南师范大学,2015.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