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士族门阀可“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为何还要提倡家庭教育?

  魏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由士族门阀占据主导的时代,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王权不兴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朝廷中的高位官职大多数是由这些士族门阀占据,寒门子弟只能在庙堂之外。

  因此,诞生在这个时代的门阀子弟可谓是天生的备选官员,“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就是他们的天然福利。然而在这个对于士族门阀格外宽容的时代,魏晋士族门阀的掌舵者们对于家庭教育确实重视异常,建立起完备的私学教育体系。

  为何在这个时代中,士族门阀会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家庭教育呢?他们又是如何对族中的子弟进行家庭教育的?

  

  1、官学教育的衰败

  所谓官学顾名思义就是由王朝政府组织建立的官方教育组织,在两汉时期盛行于天下,全国各郡县都有设立,史记“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但是随着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局面的到来,官学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自然难以生存。毕竟对于那些志在天下的各方诸侯来说,维护官学的存在不是他们的施政重点。

  汉末三国的乱世结束之后,中原大地只迎来短暂的安稳,又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时代,让那些所谓“狄夷”去理解官学教育更是痴人说梦,官学在这个阶段被大规模的废弃。

  

  到了南北朝时期,偏安于江南的东晋王朝重新稳定了官学体系。然而,这个阶段由于玄学的兴起,官学教育的重点从教授儒学向教授玄学演变。在玄学的教学体系下,一大批好清谈,不喜俗物的玄门子弟应运而生,史记“宪章弛废,名教颓毁”。

  这种教育体系的盛行,让一些有着前瞻眼光的士族门阀们逐渐认识到官学衰败已经难以挽回。因此他们纷纷将族中子弟从官学中召回,建立起完善的私学体系,让他们经历家庭教育,从未维护家庭门风。

  2、选官体系的转变

  在魏晋之前,朝廷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两汉实施的“举孝廉”制度。这种制度模式将备选官员的考察重点放在“孝”和“廉”上,这就导致了大批沽名钓誉,毫无通政之才的人鱼目混珠横行官场,史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到了魏晋时代,名士陈群为了转变这种选官体系,出台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的诞生标志着旧举官体系的崩溃,也预示着士族门阀统治朝堂的时代到来。“九品中正制”创造性地将“门第”和“才学”纳入了选官体系,比传统的举孝廉体系更为全面,但也阻塞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将“门第”作为考核的重点之一,那些寒门子弟怎么能够和那些“千世之家”相比呢!

  契合士族门阀利益的选官体系一诞生,大批门阀士族的掌舵者就更加将门阀私学体系的建立作为自身家族发展的重点。东晋名士谢安在“东山再起”之前,除了寄情山水,狎妓游顽之时,也会对门中子弟时常考校,所以才会留下“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千古雅谈。

  

  3、维持门阀的需要

  虽然魏晋是属于士族门阀的时代,士族子弟们只要安稳地依照家中长辈们的照顾扶持就可以“无灾无难到公卿”。但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谁能够保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情况不能发生呢? 因此,具备前瞻性的高门士族们为了维持自身的门第不落,除了通过各种联姻之外,也纷纷将建设私学体系作为重点,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作为当时最为显赫的门阀家族,在家庭教育的投入上可谓是尽心竭力。其私学教育的全面性和当下时代相比也是不遑多让,在那个时代想要成为合格王谢子弟,不仅仅要接受传统的诗书教育,也要接受书法、音乐、清谈、绘画等等学科教育。

  

  王谢子弟之一的谢鲲就是私学家庭教育的集大成者之一,史书称其“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琴,王衍、嵇绍并奇之”。在这种全方位的教育下,高门士族们的子弟们不仅仅“学问通达”而且“敏而好学”,各种努力求学的雅闻和典故也流传至今日,如王羲之和墨池的故事等等。

  1、注重长辈教育和交流教育

  魏晋时代的的家庭教育方式之一就是长辈教育。魏晋时代士族门阀的长辈,或是已经在朝堂之中的持权柄者,或者退出庙堂的失意者,或者才情显赫的士者,这些已经或者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作为族中子弟们的教师可谓绰绰有余。

  谢氏家族的长者们就常常组织所谓的家庭聚会对门中子弟们进行教导,在组织聚会的时候长辈们往往会对门下子弟们进行考校,还会组织曲水流觞、投壶吟诗等娱乐方式去提高聚会氛围,谢氏子弟之一的谢混就诗载“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

  这种家庭聚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谢氏子弟们的才情,也是为了通过群聚的方式,让谢氏子弟们在团结友爱的氛围中提升家族凝聚力,当时的高门大族们往往子弟遍布四海,这种定期的家庭聚会时相当有必要的。

  

  2、注重蒙学教育和女子教育

  所谓蒙学教育就是幼儿教育,世家高门地持舵者们对于蒙学教育可谓相当的重视,他们深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在族中子弟的幼儿阶段就给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传统的蒙学教材如《千字文》等等,一些富有才情的天赋子弟,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陶冶情操的学科如书法等等,《晋书》中就有记载王献之五六岁就开始学习书法的故事, “子敬年五六岁时学书,右军从后潜掣其笔,不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遂书《乐毅论》与之”。

  此外,对于女子教育的重视也是魏晋时代士族门阀家庭教育的重点。虽然其教育内容并未脱离封建时代男子为纲,三从四德的窠臼,但是也诞生了诸如千古才女谢道韫和以《璇玑图》流芳百世的苏慧等等,这无不说明魏晋时代女子教育的兴盛。

  

  3、注重教育全面性和门风教育

  魏晋时代正处于思想动荡的时代,那个时代由于王权不兴,传统的儒学被各种学说冲击,可谓是百花齐放。处于那个时代的东晋门阀,在进行私学家庭教育的时候,也充分地和时代融合,其教育思想可谓兼容并包,其教育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其教育学科可谓综合全面。

  除了教育的全面性之外,魏晋门阀士族们还相当重视门风教育。门风教育可以解释为气质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以王氏子弟为例,王氏子弟的教育重点往往放在宽厚仁恕的品德建立上,王羲之曾言“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 ”。

  此外,为了让这种家风教育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这些门阀士族们对于著书立言和家训撰写也是相当的重视,就好比现今教育通行的教材一般,这些教育书籍和家训往往在蒙学初级阶段就会让族中子弟背诵,直到牢记不忘。

  

  4、注重孝悌教育

  孝悌教育也被纳入魏晋时代士族门阀的家庭教育系统中。孝悌作为传统儒学的重点宣扬部分,古代的统治者们对于一个人才是否“孝”极为看重,所谓“国朝以孝治天下”。

  魏晋时代的士族子弟往往都是天生的备选官员,无论他们今后能否进入朝堂,孝悌教育都是不能缺失的。而且孝悌教育也是威权教育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封建家族来说,倘若一个家族中出现一个藐视家族的破门子弟,会被其他士族门阀所耻笑。

  王谢两家作为士族门阀的执牛耳者对于孝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谢安曾言“性好音乐,自弟万丧,十年不听音乐”,这种孝悌教育不可谓不成功。王氏家族更是孝悌闻名的典范,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的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就是琅琊王氏的先祖之一,自然而然的王氏家族也会在孝悌教育上投入极大的精力。

  

  魏晋时代之所以家庭教育可以兴起,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不仅仅是家族门阀本身重视教育,也是当时环境的转变所导致的。当下的我们在回溯这段历史的时候,应当从中感悟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魏晋时代的士族子弟们天然就有着做官的优势,都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当下的我正处于一个极度内卷的时代,各种教育方式流传于网络和现实之中。

  多数家庭往往也将学生们送进各种兴趣班去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但是对于家庭教育诸多家庭都是忽视的,这一点应当引起学生家长们的重视,要建立起完善的家庭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晋书》 房玄龄

  《东晋南朝门阀士族家庭教育及其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李丹

  《世说新语》 刘义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