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人格面具” 寻找真实的自己

  

  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戴上的“面具”,比如在孩子面前扮演大人,在学生面前扮演老师,一个“面具”就是一个子人格。

  在日常诊疗中,治疗师可以借助沙盘游戏来分析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沙盘中的自我像是了解来访者人格面具的重要工具,治疗师可以通过对来访者自我像的解读,比如年龄、职业、目标、理想、行为等,来了解自我像代表的人格面具。

  例如,来访者小李是一名15岁的男孩,根据小李对其沙盘的叙述,治疗师了解到,沙盘的左下角是学校,学校里金榜题名的男孩子是其自我像。在沙盘中,金榜题名的男孩子捧着奖杯向老师和家长炫耀,渴望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小李对自己的这一人格面具产生过度认同,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

  在青少年的沙盘中,时常可以看到“金榜题名”类的自我像。父母是孩子人格面具形成的重要原因,孩子潜意识中会觉得“只有我优秀,父母才会爱我”。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孩子开始自我保护,寻求各种方式来适应家庭环境,甚至会用“优秀的人格面具”来防御父母过度期望带来的不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戴着在人生早期经历中所形成的人格面具前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等他进入学校后,如果无法获得成功,他将感到非常痛苦,因此产生心理问题。为了解决类似人格面具问题,患者必须积极寻求心理治疗,找到真实的自己。

  人格面具有利有弊,要合理、正确地使用。无论什么样的人格,都不要将它过度发挥;不要过分要求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很重要。说到底,不要让人格面具控制自己,而是由自己来主导什么时候应体现什么样的人格。

  文: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 李斯妮

  编辑:肖薇 于梦非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