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WPC——芬兰的早期幼儿教育

芬兰早期教育从摇篮开始

在芬兰,孩子从出生时政府会给每个家庭发放妈妈宝盒,里面有小婴儿从出生到1岁需要用的基本衣物,从被褥衣服,到尿布围兜,再到温度计、指甲刀、小玩具等等,衣服还考虑到孩子长得快,同一款准备了多件不同号码。

其中有三本非常重要的书,不仅教导父母如何照养小孩,还会提醒父母,在正式上学前孩子所获得的教育都来自双亲,父母要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合理饮食、注意卫生,并通过在游戏中学习,保持热衷学习的态度,并培养社交意识、同情心、自我反省能力等。

2016年妈妈宝盒里的衣物

芬兰早期教育机构

芬兰小孩从 8 个月大就可以被送到政府资助的日托机构,父母可以选择全日制的儿童护理中心和各种成人监督的游乐场所,宝宝出生的前三年也可选择家庭托管,政府为年轻母亲提供补助。

对于日托机构,教育部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情况一名教师配备两名助理;3 岁以下的幼儿,一名教师和两名助理至多照顾 12 名幼儿;4-6岁的幼儿,一名教师和两名助理至多照顾20名幼儿。日托机构的收费会参考家庭收入,但不会超过200欧/月。

芬兰式幼儿园

芬兰孩子在幼儿园,每天就是玩,这就是典型的芬兰式教育。为什么芬兰的幼儿教育强调玩?因为在他们看来,玩耍,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芬兰教师将游戏赋予教学意义,自然的让游戏贯穿孩子的一日生活。

1.孩子自由玩耍

孩子在玩耍时可以真正掌控并维护局面,自己做决定,解决问题,制定并遵从规则,与他人友好相处,在信任放松的状态下与伙伴社交或“面对生活中的危险和挑战”。

2.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

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会包含体能游戏、语言型游戏、探索型游戏、建设型游戏、想象型游戏、社交型游戏等。

比如幼儿园8.30-9.00的早晨分享会,孩子在讲述自身经历、想法的时候,有利于语言训练、自我表达,在聆听的时候去培养幼儿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最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去学会关心、体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甚至,在分享会的时间,只是让孩子们打节拍,体验音节学习和韵律的乐趣。

芬兰有句古话,学而不乐,学后易忘(Those things you learn without joy you will forget easily),为了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整个教育体系都在精心设计各种学习游戏。

而所有这些玩耍,都在一个混龄群体中展开。芬兰幼儿教育不按年龄分组,实行的是混龄制,0-3岁分一班,3-6岁一班(6岁学前班,7岁开始上小学)。混龄,更有利于同伴学习。有些父母说“要生二胎,给孩子个兄弟姐妹,一个童年的伴儿”是同样的道理,最好的玩具就是同龄的玩伴。

比如一群典型混龄的人在洗车“玩”。大人和较大的孩子在洗,并教授年幼的孩子怎么做,较小的孩子帮忙递一些东西配合。非常小的孩子在一旁观看。玩的时候,大孩子学习领导力和教授力,并培养耐心和爱心;小孩子在观察和学习。双方各取所需,进步最快。

3.玩是为了成为“完整”的人

芬兰孩子在幼儿园了只干三件事:吃、睡、玩。每天玩4、5个小时,孩子玩得痛快,累了回家睡个好觉。

幼儿教师们认为,这个阶段对孩子幸福感和学习能力培养比学习更重要,所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同理心、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4.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结合

英国认知心理学专家David Whitbread研究表明:“精心建构的游戏可以协助个体发展出诸如注意力、毅力、专注力和问题解决等能力。学前教育的品质愈好,则情绪、社交和学业的成果也会愈好。"

不管是幼教,还是基础教学,或高等教育,芬兰都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结合,科学研究被真正用到教学实践中。

5.玩才不会“完了”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玩物丧志,玩就“完了”。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学习在课堂,从老师那里学。

芬兰人则认为“Knowledge is everywhere”。另外,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自我表达、如何与他人互动、合作精神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可以是学习的内容,更有利于孩子成为“完整”的人。

6.家长和老师的专业性

人在长大后,在有时间观念后,会变得焦虑,会带着功利心去看待事物,当孩童在一直玩耍时,家长看到的是“这样玩下去,作业怎么办,如何上小学,如何上中学?”而孩子是没什么时间概念的,他活在当下的,当每一个当下让他快乐,让他的能力有所提升时,那便是他的未来。

寓教于乐式玩耍,对教师、家长的专业性要求特别高。当家长知道玩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后,才会放下焦虑,放心让孩子尽情玩。很多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家长,就会给孩子什么样层次的玩。

童年的发展类似于建立一个房子的框架。孩子们在幼儿时期有着丰富的爱和支持长大,就会有坚固的框架为未来建造房屋打下充实的基础,芬兰早期教育在这一点做到了大美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