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文苑》第180期(一师70周年专辑)

  《塔河文苑》

  (第180期)

  文以载道 宁静致远

  

  [编辑话语]

  今年6月5日,是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成立70周年。在此大庆之时,本期重点推出《师市70周年专辑》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抒怀70年来一师历史上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

  一师的发展史与兵团发展史,是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高度概括了一师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辉历程。

  追寻历史的脚步,感受红色文化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永远不变的主题。

  伟大导师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图片:来源网络)

  担当七十年,风雨一路歌

  ——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70周年庆典

  综述评论之五

  (本刊评论员)

  地名,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代活动的产物,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辉煌的历程。它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与文化现象,也是人类见证历史的活化石。

  阿拉尔,立足三河汇聚的塔里木河身旁,它的故事启篇,从新石器时代古玉石之路中走来,从古道西域驼铃的悠远中走来,从古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汇中走来,从有人类文明的历史的源头中走来了。

  历史走到了今天新世纪的新时代,我们脚下这块美丽而神奇的热土,曾经一派西域文明的策源地,被赋予了新时代新的内涵与色彩。

  从本土走出的新边塞诗人章德益,在他的诗作《我应该是一角大西北的土地》说过:“我瞳孔中,应该有一汪未经污染的天地——从我灵魂的造山运动中升起/我躺下,我应该是一块新绿洲/我站起,我应该是一片新山系。”包含着对这块土地的深沉之爱,他用经典之句打动着无数的后来人。阿拉尔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四地”文化魅力,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现一师人独有的历史语境:

  一是塔里木河的起源地。塔里木河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河(全长2437公里),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四大源流在师市的十六团肖夹克汇聚形成主流,开始统称塔里木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二是丝绸之路途经地。阿拉尔是古代绿洲丝绸之路的途经地。如今,我们正借助“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机制和“中巴经济走廊”、“中西亚经济走廊”、努力建设国家布局的“新西亚经济走廊”、努力建设国家布局的“新安西四镇”之区域中心城市。

  三是昆岗文化的发掘地。阿拉尔在汉唐称为昆岗,在师市境内有方圆20—30公里的永宁和昆岗两个古墓群,是四千年前部落群繁衍生存的历史见证。西汉武帝派郑吉开始屯垦戍边的历史,驻守遗址在库车、阿拉尔一带,数千年来中央王朝对新疆治理和开发绵延不断。

  四是三五九旅的传承地。1949年11月29日,由王震率领的所属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五师(前359旅)进驻阿克苏。1953年6月,步兵五师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1954年10月兵团成立时,归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这就是我们一师的由来和历史演变过程。

  

  (图片:来源网络)

  2004年1月19日阿拉尔市人民政府挂牌成立,实行“师市合一”的管理体制。目前,建有1市16镇,师域和市域完全重合。经过70年的发展,到2023年师市人口由最初的1万人,发展到现在的46.1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约14万人。GDP由建师初的235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380.91多亿元,一个个现代城镇,工业企业,科技农业区拔地而起。一部屯垦戍边史,也是一部西域发展史和“丝绸之路”文明史。一师的历史可以自豪地说:它是一部继承和发扬三五九旅和南泥湾精神的创业史;是一部开塔里木、建设阿拉尔的屯垦史;是一部繁荣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的奋斗史。

  

  阿拉尔赋

  ——奋进七十年·魂牵阿拉尔

  文 清

  新兴边城,屯垦重地,滚滚塔水,青青绿洲。东望沙雅迎朝气,西接柯枰锁风喉。南障大漠黄沙之烈烈,北通天山白雪之悠悠。蒙古语曰阿拉尔,意为部落姓氏。惜哉,三河泥沙交汇地,西域古国风干巢。

  曾几何,张骞铁马嘶,烟迷戈壁阻劲踪;些许年,班超号令震,浪卷沙涛匿雄风。亘古荒,流沙霸匪暴尘虐;不毛地,杂石乱草恶刺生。王维凄句,岑参苍韵。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三十六国沉沙砾,三五九旅扎营盘。团场散列布星斗,一师挥臂扫云天。饮霜雪,携王将军之猛威,降龙伏虎,雄鹰展翅震丝路;佐烈酒,凝南泥湾之豪气,披荆斩棘,紫燕衔泥筑家园。铸剑为犁,万里戈壁耕云种月;铺地成家,百千壮士抗碱斗盐。铸铜墙铁壁,造美水良田。 六十载披星戴月,终得西域明珠;三代人搏寒斗暑,换就塞外江南。

  看今日,泱泱华夏西天大,郁郁南疆塔水明。无边翠浪秋色动,万里白云雪山新。千河汇流,百陌纵横。人文朴茂,风光旖旎。一城高楼竞秀色,万亩良田赛翠薇。林带接天风沙却,雪乳催地稻粱肥。科技风流,滴灌网结彩棉艳;工厂林立,飞机遥控喷雾娇。霓虹下,刀郎花帽街头舞盛世;和风里,大妈柔姿广场领风骚。百族共筑中华梦,万民给力太平潮!

  噫嘻乎,美哉阿拉尔,大漠明珠,塞外江南!壮哉一师人,胡杨风骨安西域,红柳精神织锦烟!

  

  (图片:来源网络)

  阿拉尔

  一个文明底蕴的新城

  刘志清

  阿拉尔,一个有着文明底蕴的新城

  从三山夹两盆的文化风景之中走来

  轮回辗转反侧在时空消失或重构

  全凭老祖先文化经传的种子生根

  在萌发中慢慢形成了中华的文明

  阿拉尔流淌着三河汇聚的塔里木河

  它的故事从古道西域驼铃的悠远中

  走来,从新石器时代古玉石之路中

  走来,从古丝绸之路的交汇中走来

  从有人类文明的历史源头中走来了

  历史走到了今天新世纪的新时代

  我们脚下这块美丽而神奇的热土

  曾经是那一派西域文明的策源地

  阿拉尔,一个有着文明底蕴的新城

  并非空穴来风并非是那无根浮萍啊

  

  (图片:来源网络)

  一个城市的品牌

  一个城市的知名度

  最终体现这个城市

  有无美轮美奂的地域风情

  有无文化品味,有无文明风尚

  有无历史厚重感与岁月沧桑感

  “五彩缤纷”的阿拉尔

  汇聚了“红、绿、蓝、金、白”

  这五彩斑斓的基调与神韵

  似五彩云霞、美若天仙般的风情

  让你我跃入其中,便欲罢不能哟

  我们有全国文明城市的入场券

  上面描绘阿拉尔城市风光的胜景

  阿拉尔新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

  央视《魅力中国城》:“优秀魅力城市”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这些名片的背后,写着我们城市的精神

  新疆精神:爱国爱疆,团结奉献

  勤劳互助,开放进取

  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三五九旅精神:忠诚、担当、争先

  胡杨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扎根边疆,甘于奉献

  

  (图片:来源网络)

  风景的岁月就是时空穿越的岁月

  时空的光速让文化在积淀中厚重

  厚重的文化让文明之光普照人间

  今天,我们以新的姿态重塑新城文明

  重塑,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

  塔里木河起源地,丝绸之路的必经地

  昆岗文化的发掘地,三五九旅传承地

  独特“四地文化”的文明与不朽胡杨

  为阿拉尔铺垫了千年不倒的精神影像

  阿拉尔,秉承着独有的自然禀赋

  以深化改革自我完善的开拓理念

  开创“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传递区位资源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在这一块热土逐步形成和精心打造

  精细石油化工城,纺织服装产业城

  绿色食品加工城,大学科技转化城

  旅游休闲养老城,建设美丽“五城”

  

  (图片:来源网络)

  人类学家摩尔根曾经说过

  塔里木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叹

  “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

  我期望生活在塔里木

  这个文化与文明汇聚的福地”

  一代代的先贤先哲们都如此感叹

  今天的人们还有什么值得质疑呢

  西天的塔里木啊,大美的阿拉尔

  一派神奇的土地,令人魂牵梦绕

  创建与发展

  文明之风将在我们头顶上飞扬

  开拓与奋斗

  文明之城在我们的奋斗中重塑

  沉畔侧影千帆过,不尽塔河滚滚来

  创建阿拉尔全国文明城市均衡发展

  在西域人类文明光芒中添红叠翠啊

  在塔里木河流域将重生历史的画廊

  精神与文化交融交汇使文明之光闪耀

  让阿拉尔这美丽的新城走得更宽更远

  美丽“五城” 的逐步形成和精心打造

  使阿拉尔城市文明闪耀最熣灿的光环

  这种光环将福泽于阿拉尔新城的百姓

  

  [小说连载]

  长篇小说连载《三家人》

  栗富领

  第十六章 :上海支青轶事(之四)

  解放前杜月笙就在崇明岛上建了一个面粉厂,韦春霞的爸爸就在杜月笙的面粉厂里当会计,她妈开了一个粮油经销部。

  据她妈讲在卖面粉、大米后倒面粉时两只手伸到其中,抓着两把面粉或大米出来,不倒给买面粉的。就是以这种方式积少成多,一个月下来,也够一家人吃喝了。你看看,奸商奸商,做生意的就是奸。

  本来在上海也是干农活,这次韦春霞到新疆来,没有遇到阻力,没有过多忧虑,响应祖国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号召,跟随上海的支边大军,来到十二分场十二连。

  有了排长的鼓励和支持,这帮上海青年吃过晚饭就围到一起,开始了提想法,谈看法活动。你一句路有多宽,水渠多深多宽;我一句地的埂子怎么打,怎样才合规定等,还有条有理地写出来,第二天交给了曹排长。曹排长一看,连声夸奖:“好!好!真不愧是有文化的人,脑袋瓜子就是不一样,就照这个样子干。我再交代一下,平地的要诀是去高填低,大平小不平,有个差不多就行了,不需要十分的平整。”

  第二组分配到原始森林里打柴火,砍椽子,砍木料。

  第一组由连长杨铁头带队,在满天星星的时候他们就出发了。尽管都是到原始森林中去,但去的方向不同。由于塔里木河历次改道,就造成了有的地方水源枯竭,有的地方水源充沛。水源枯竭的地方,那些干枯的胡杨树干,红柳树干等,依旧屹立在沙漠里。有的横七竖八倒在沙漠里,有的已经被沙土埋了一半,有的被沙土全埋。

  水源充沛的地方,胡杨枝叶茂盛。尽管已经到了隆冬季节,胡杨叶已经干枯了,有的已经落在地上,有的仍然挂在树上,在暴风的吹打下,发出沙沙的响声。

  胡杨,被人们称作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腐。我当时也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图片:来源网络)

  一千年不死,讴歌了胡杨的生命。

  一千年不倒,赞美着胡杨的精神。

  一千年不腐,称颂着胡杨的顽强。

  胡杨的三个一千年,给人类三个奉献。

  第一个一千年,它能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

  第二个一千年,有的可以做房梁,有的可以做家具碗柜,做桌椅板凳。

  第三个一千年,它可以供人们做饭取暖,给人类做最后的奉献。

  一队人马去捡干枯的胡杨、红柳;一队人马去砍椽子,砍木料,为来年连队盖新房做准备。

  十二连的男劳力分成若干组,有的赶着马车,有的赶着牛车,有的推着独轮车,三五成群地赶往目的地。

  茫茫的原始森林里,冬季的北风像锋利的刀子,吹打着树叶,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吹打着的树枝,发出呜呜的怪叫,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了,增加了十分的恐惧感。风吹打在人们的脸上,像刀割的一般难受。由于天气寒冷,他们呼出的热气吹到眉毛上,眉毛变成了霜,结成了冰。

  那些从上海来的支边青年,更感到恐怖,更觉得寒冷。尽管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仍觉得十分寒冷,感觉好似没穿衣服一般。他们对这种工作充满了烦恼,充满了抵触,对连长杨铁头充满了怨恨。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让他们干这种工作,为什么让他们遭受这种罪。

  连长杨铁头看到这帮上海支边青年畏手畏脚的样子,催促道:“快点砍,早砍够早回,免得在这里受罪。”

  这一说,那些上海支边青年的不满情绪一下爆发出来:“你没看见我们一直在干吗?干活给催命似的!”

  连长杨铁头一看,便知道这帮上海支边青年心里有抵触情绪,使用了起激将法:“咋!不服气?要是不服气,咱们比赛摔跤,你们谁抱着我的后腰,把我摔倒,就算你本事大。你们那一个上来?”然后指着怀宏新说:“平常你的怪话最多,要是不服气的话,你来试试!”

  怀宏新一听叫自己的名字,心中十分不服气,心想,难道抱着你的后腰还摔不倒你?

  怀宏新上来,一下子抱着连长杨铁头的后腰,左甩右甩,甩了几次,力气也用得差不多了,待怀宏新抱起连长杨铁头,身子失去平衡时,连长杨铁头一只脚踩着怀宏新的脚,整个身子向后倒去,在连长杨铁头的重压之下,怀宏新摔了个四脚朝天的造型。

  (图片:来源网络)

  上海支边青年有的鼓掌,有的不服气,这不服气的人里面,就有王占峰。他站出来大声说:“我来!”由于王占峰在学校是篮球队的队长,五大三粗,力气又大,只一个回合,就把连长杨铁头甩出几米远,连长杨铁头重重地倒在地上。随之响起热烈的掌声和雷鸣般的欢呼声。大家齐声喊:“连长!还来不来!”连长杨铁头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不来了,这真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佩服!佩服!好了,干活去吧。”

  这一摔跤,大家也不感觉冷了,都兴高采烈地干活去了。

  一转眼,就要过春节了,此时此刻,他们(她们)想起了上海,想起了在上海的爸爸妈妈,在上海的兄弟姐妹。这种心情直接影响了他们(她们)的工作,连里领导看出了苗头,到宿舍里与他们谈心。

  他们(她们)的想法是快过春节了,回上海看看父母亲人,说到伤心之处,有些女青年竟呜呜地哭起来。连长杨铁头和指导员杨彦超都说,这个要求满足不了,连里没权决定。

  指导员、连长同时表态:除了回上海探亲外,只要连里能办到的,一定满足大家的要求。

  “要不我们连办一个春节晚会,过年三十大家热闹热闹。”这时,不知是谁提出这个想法。

  “好呀,这是好事情,连里一定支持。”指导员、连长异口同声地说。

  “要是有一个音响效果就更好了。”不知又是谁提出了另一个想法。

  “音箱?音箱是什么东西?”指导员、连长又异口同声地问道。

  “音箱的性质跟咱连里的高音喇叭一样,只是音箱是四方形的,效果比喇叭好,是戏院的专用品。”潘新良解释道。

  “东西好是好,可这钱从哪里来?连里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分场拨的。”指导员、连长犯愁地说。

  “要不还卖头猪吧。”连长看着指导员,像是在征求指导员的意见。

  “哪里有卖的?”指导员问。

  “在这里好像还没有卖的。”丁松山说。

  “没有卖的,卖猪有啥用。”指导员说。

  “上海有卖的”潘新良接着说。

  “上海有卖的也解决不了问题呀,不能为买一个音箱跑到上海去吧。”指导员、连长无奈地说道。

  “只要领导同意,阿拉给阿拉爸爸发个电报,让他买好后用快递的方式邮寄过来,过年应该不耽误事。”潘新良满怀信心地说。

  邮寄一个音箱多少寄费?连长杨铁头问道。

  寄费就算了,阿拉让爸爸出。

  “一个猪够不够?”指导员问潘新良。

  “一个猪可能不够。”潘新良实事求是地说。

  “一个不够,就卖两个,只要能买得到,指导员是管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事让指导员帮你们办,越快越好。”连长杨铁头拍板定案。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天,指导员杨彦超就去到猪场和朱场长商量卖猪的事,哪怕指导员把嘴皮磨烂,好话说了三箩筐,朱场长就三个字,不同意。这下指导员也没招了,赶紧给连长杨铁头通信,商量对策。

  连长杨铁头听罢:“这个老蹶驴,我去看看。”说罢,带上几个男女青年往养猪场走去。

  到了养猪场,朱场长一看,就知道来者用意,上前打招呼:“哎呀!连长,哪股风给你吹来了。”

  “哪股风?香风,都说朱场长是养猪能手,果然名不虚传,你看看,这猪个个膘肥肉圆,已经可以出圈了。”连长杨铁头先给朱场长吹吹顺耳风。

  “出圈还有点早,还要喂上些日子。”朱场长明知来者不善,连长不挑明,自己装糊涂。

  连长直接说:“朱场长,咱明人不说暗话,我也不给你兜圈子。是这样的,马上就要过年了,这些上海青年也回不了家,准备在年三十晚上娱乐娱乐,热闹热闹,想买个音箱。你也知道,咱连里没有钱,我只有打你猪的主意,卖两头猪,你看咋样。”连长只好向朱场长乞求道。

  “连长,你也不是不知道,分场给咱连定的有指标,当初军令状还是你给分场立的。这平白无故地少了两头大猪,我怎么给分场交代?”朱场长首先将了连长杨铁头一军。

  “怎么交代?你真是大闺女要饭——死心眼子,你就不会说猪死了吗?这样,你先让他们把猪拉走,要是分场追查下来,我杨铁头替你兜着。”连长用半商量半命令的口气说。

  (图片:来源网络)

  “别说两头大猪,就是两根猪毛也别想拿走,今天卖一个,明天卖两个,后天卖三个,我怎么完成任务?”朱场长的口气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这下,连长杨铁头也没招了,朱场长一犯起犟,八匹马也拉不回。

  (——未完待续——)

  

  [纪实文学连载]

  父亲的艰苦岁月

  军垦二代人

  第三章

  那汗水流淌的日子

  年轻时的父亲虽然个子不高,却因为相貌英俊和聪明智慧,格外地招人喜欢。母亲没有告诉我,他们怎么相爱的,只是告诉我,父亲除了在母亲之前,有过一个女朋友。那位阿姨我认识,说实话,比母亲漂亮。

  我问母亲为什么是她嫁给了父亲,母亲默默无语,我多少能猜出来,应该和我有关系。我是64年那批进疆的夫妻中,上海人的孩子里最大的一个,全团最大的一个。最大的孩子格外引人注目,也受到了更多的关爱。而父亲,因为学了纤检,也就年年上山。他们更早的事情我只能从长辈们的言谈中记忆和了解一些。我只记得父亲和母亲都是连队的农工。只有阿曾叔、大勇叔是赶大车的。还有萝卜头叔叔、西毛、小木匠、老山东、小怪叔、柴板叔、老毛叔、小毛叔等,太多太多鲜活的面孔,常在我脑海里闪现。

  2岁、3岁、4岁只有一些片段的记忆。我的记忆之中,这些年轻的上海知青多才多艺,再忙再累也不忘了自娱自乐。有写诗歌文章的,有唱歌的、跳舞的、各种乐器可以组成一个很棒的乐队,阿曾叔叔的篮球队更是打遍全团没对手。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艺青年丰富多彩的生活,受了不小的影响。

  下面,我把儿时记忆深刻的几件事一一道来。

  

  (图片:来源网络)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见过兵团当年大开荒的景象。独轮车、铁锹、坎土墁、钢钎、铁锤,简单的工具,完全靠人力来开荒。我很小的时候就见过父亲带队去开荒,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每一个连队派出一个开荒队,全部是连里最棒的劳力。开荒不仅有任务,还要评名次。没有拿上名次的会丟连队的脸。这个脸是丟不起的。

  我记得很清楚,那年连长让父亲带队去开荒前,在我家说了一句话:“你带队去,一定拿个第一回来,我让连队杀猪宰羊给你们庆功。拿不上,你们就半夜偷偷回来,丟不起那个人!”于是父亲带着开荒队开荒去了。每天工地上的大喇叭都会报出工程进度。各个开荒队你追我赶,都奔着第一而去。我去过工地上两次,父亲他们除了吃饭,根本没空理我。我站在高处看着这些男人们埋头苦干,个个汗流浃背样子,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休息。生怕停一下、慢一点,第一就会被别人抢去。父亲自己一边装车一边喊着这个快点、那个快点。父亲他们的脸上身上,全是汗水和灰尘混合的泥流。一道道、一丝丝,前面的被后面的冲刷,那一张张脸早已变了模样,就像现在电影里的特种兵,不用化妆也认不清本来面目。

  在工地上待了没多会儿,父亲就以没空管我,让带我去的叔叔把我送回家了。

  而父亲他们果然不负众望,在开荒大会战结束时拿了第一,敲锣打鼓回来了。而那天,我也吃到了久违的红烧肉。

  庆功宴开始之前,连长站在那里,一个手叉着腰,一个手挥舞着。这个三五九旅的老战士,慷慨激昂!肯定了开荒队的功劳和荣誉,并给父亲戴上了大红花。

  那个时代的人们,荣誉高于一切。集体的荣誉像信仰一样使他们努力着、奋斗着。我长大后曾经问过父亲,他们当年为什么这样坚持,对自己又没有什么好处。父亲告诉我,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而活着。而他们那个年代的精神支柱,就是一切为了荣耀。没有个人利益,没有只想着自己的好处,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会那样做了。父亲在开荒结束后,依然恢复农工的身份,并没有升个一官半职,而他还是那么高高兴兴、快快乐乐。他那矮小而健壮的身体,仿佛永远有用不完的力气和精神,永远是青春的光彩。

  

  (图片:来源网络)

  小时候,经常去看阿曾叔叔他们打篮球。球场是在一片平整过的土场上支上两个篮球架,可就是在这样的球场上,阿曾叔叔、柴板叔叔、小怪叔叔他们一次次击败对手,一次次捧回冠军荣誉。一次次让叔叔们因为击败对手的高兴劲,把我抛向天空。那时候,我幼小的心也会跟着他们欢喜雀跃,仿佛这荣誉也有我的一份,的确有我一份。

  那个时代,那个小小的连队,无论大人小孩,都会把连队的荣耀当作头等大事。不爱集体的人、自私自利的人、沾公家便宜的人就会被定成坏分子,顶个高帽子被民兵押上游街示众。一边游还要一边骂自己。我见过一些通奸被抓住的、偷瓜偷菜被抓游街的人,游街示从我家门口路过。那些小偷小摸还好些,偷人的可就惨了。被连队里那些老娘们拿锥子把屁股戳个稀烂,却不敢呼痛,还要自己骂自己。不知道现在那些没有底线的男人和女人们,如果生在那个时代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阿曾叔叔、柴板叔叔、小怪叔叔都是父亲初中时的同学,这三位叔叔全都身高180以上。在那个缺衣少食的时代,这样的身高很难得的。这三个叔叔都在大车班赶大车,三套马车的大车不是一般人可以驾驭得了的。一匹领头好向的辕马,三匹听话的梢子马,都是叔叔们从小驯化出来的。包括每年钉马掌这些事,都是叔叔们亲力亲为。可以说几位叔叔养马驯马功夫都是一流。在球场上,因为从初中时他们三人就开始配合,如行云流水般熟练、精准。至今还清晰记得他们的跑位、走位,几乎不用看队友在什么地方,因为他们心里早知道队友就位在那里。那场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比赛是与团中学老师们打的比赛。中学队有两个双胞胎身高近2米,身体强健,被他们的体育老师阿富训练得很棒。在那场比赛中,这两兄弟充分利用身高和体格优势,配合之中打得很好,不到十分钟就遥遥领先,哥哥、勾子叔叔(父亲的小兄弟)就被这两个双胞胎冲撞受伤下场。阿曾叔叫了暂停,换上了不太打球的高个子阿刚叔叔和替补队员九斤黄(因为鼻子上有个黑色肉瘤而得名)。

  阿刚叔叔虽然个子也有1.85米,但是体重有100公斤。九斤黄却是175的身高,异常灵活,跑位飘忽不定,传球线路诡异。这两人上场不久,阿刚叔叔先把双胞胎中的一个撞了个大跟斗。我记得很清楚,那个大个子膝盖上和手上全是血,很快被换下了场。剩下的一个双胞胎却无论如何不敢靠近阿刚叔叔,可阿刚叔叔却不紧不慢,始终地盯着他,让他毫无作为。被替换下来的勾子叔叔抱着我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时我听不懂,却永远记住了这句话。

  

  (图片:来源网络)

  场下时不时传来"阿曾扣篮"、"柴板三分"的喝彩!那场比赛非常精彩,比赛后阿福老师对阿曾叔叔说,还是打不过你们呀!你们厉害!后来阿曾叔叔他们代表团里去师里打比赛也拿了冠军。一人奖了一套腈纶运动衫,穿在他们身上好漂亮!那时候我很小,却很羡慕。想着有一天也能穿上一套漂亮腈纶运动衫就好了。一直到现在,阿曾叔叔上篮、扣篮的动作,还刻在我的脑子里,是那样优美,那样漂亮。阿曾叔叔和柴板叔叔都入选过地区篮球队,参加自治区的比赛,这是后话,非专业选手参加那么高级别的比赛,也只有那个时代才有吧!

  (——未完待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