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6岁出书,2016年,在距高考百天时跳楼,遗言:已完成一生的成就
原标题:16岁出书,2016年,在距高考百天时跳楼,遗言:已完成一生的成就
一个才华横溢的中国男孩从屋顶跳下,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这个被誉为天才的男孩是林嘉文,他在遗书中写道:“请所有知道我死讯的人,如果他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当借口……”
林嘉文怎么了?为什么选择在高考前100多天结束自己的生命?
1998年出生于林嘉文的他,上学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历史天赋,而且有时候,给他讲课的老师都很重视。在同一个班级授课,如果老师讲错了或者没有讲完整,甚至会进行补充。因为他在历史方面的天赋,被很多人看重,所以很多历史学家,甚至是专门研究宋朝的国史家教授李裕民,也对这个年轻人赞不绝口。
林嘉文是个安静的人,身边朋友很少。随着老师对他历史知识的敬畏,他成了老师的老师。林嘉文的学术水平高到在台上讲课,同学大多一脸懵逼。林嘉文的真实水平已经达到了中年学者的水平。他的书面语太“学术”“理论”了。除了历史老师,只有一个同学懂。
林嘉文也很无奈。他的课没人懂,只能和历史老师一起回答,导致整堂课变成了纯粹的学术研讨会,只有他和老师参加。这时,台下的学生有点沮丧。同学们对林嘉文林老师有了新的称呼。虽然说“老师”是一种尊称,但对于一个同龄人来说,这样的话不仅代表尊重,更代表疏远。
没错,面对这样一个知识渊博的同学,其他同学都表现出了疏离。一方面是因为对他的尊重,另一方面是真的不能接受每天给自己上课的老师是他的玩伴。
进入高中没多久,就在林嘉文完成了我16岁的第一本书《当道家统治中国》。这本30万字的书不同于其他少年的笔法,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考究。而且这本书属于纯学术范畴,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严谨、全面的思考。
与此同时,在高中,林嘉文完成了他的第二本书《忧乐为天下》。一经发表,国内史学界大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媒体将林嘉文已经贴上了“历史天才”、“年少成名”、“这孩子不简单”的标签。其实这是媒体行业的正常现象。他们需要的是流量、话题和曝光度。没什么好质疑的。但是林嘉文显然不喜欢类似的炒作,甚至讨厌类似的曝光。自从他出名后,他的生活真的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新书出版,前辈们赞不绝口。无论如何,在别人看来林嘉文的未来必然是前途无量,光芒四射的。但在这一切花开的背后,在他自己的林嘉文的精神世界里,他一直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据林嘉文身边人回忆:林嘉文确实患有抑郁症,在第四军医大学安新镇看过医生。在“出走”的前半年,他一直在接受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但是即使知道这些情况,周围的人也没有想到他会自杀!
“历史天才”的名字是荣誉,也是一把剑,一把随时可能刺伤他的剑。如果他未来的发展不像世人预测的那样完美,那么“上”又会成为他的代名词。天赋是他的拐杖,但他同样害怕“天才”的称号。他极度的自尊和自卑让他无法面对那一天。生存还是毁灭,林嘉文是一种选择,也是唯一的出路。
林嘉文他死前留下了遗书。那是他对世界的最后看法。他在遗书中说,两年多来,恐惧和抑郁把他推向了死亡,他的自杀不是草率的自杀,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林嘉文他对眼前的现实生活和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他说:“我的精神住在别处,在现实中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活着的言行很无趣。”我们不禁认为林嘉文已经看透了历史的悠久和浩荡,然后我们深深地感到现实世界是一张苍白的纸。
在遗书中,他表现出了对历史老师刘雅雯的敬仰和精神依赖。
他非常信任自己这个历史老师,并表示希望在自己死后,将自己所有著作的所有版权转让给刘雅雯以示心意。在遗嘱的最后,他提到了他最喜欢的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曾经是林嘉文的核心,他在其中找到了和平与自由的一角。
林嘉文永远停留在了18岁,也许是因为已经彻底学完了历史,感觉生活很无聊,找不到生活的希望;或许是智慧高于常人吧。他内心是孤独的,和别人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
他的离去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遗憾。除了两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他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是“历史天才”的称号。但他的选择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有句名言,天才在左边,疯子在右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