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催你“签合同”的大企,实则目的不纯,应届生警惕新型陷阱
今年的校园招聘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即一些大企业以非常优厚的条件催促应聘者尽快签订合同,但实际上他们的目的并不纯洁,存在着一定的就业陷阱。一个来自郑州大学的学生就分享了自己饱受其害的经历。BYD公司在该校进行宣讲招聘后,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面试,面试过程敷衍,没有谈论薪资待遇,却迅速催促学生签约。学生本打算等待薪资谈判结果后再决定,结果却接到了BYDHR的电话追问签约原因。在电话里,HR简单介绍了薪资待遇和公司培训体系,并强调只能在当天签约,否则就取消资格。这让学生感到疑惑,随后他向身边的同学了解,才发现BYD今年在校招中几乎没有任何筛选条件,只要投简历的学生都会被催促签约。实际上,这种新型陷阱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一开始没有明确的门槛,两年后进行大规模裁员,或者采取轮岗、外派等方式迫使学生离职。还有内部员工透露,每年裁员应届毕业生时,会给内部老员工涨工资。企业之所以招聘大量应届毕业生,主要是因为有相关的补贴政策,企业获益,学生们则成为了牺牲品。因此,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阶段一定要提高警惕。
很多人认为,一个月7500元的工资对于毕业生来说已经很高了,即使两年后被裁员,至少有工作经验和劳动报酬。但是,如果以每位应届毕业生国家补贴10万元来看,其实学生们的薪水并不多。对于还没有签约的学生来说,没有理由为了不到1万元的工资押上自己的毕业生身份。从BYD对郑州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招聘来看,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挑选门槛的。而这些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是985和211高校的学生,如果认真选择,也能找到不错的岗位。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必然会裁员的职位呢?此外,大学生的毕业生身份对于未来想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或编制考试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学生们必须擦亮眼睛,不能因为对方是大企业就觉得不会上当受骗,否则吃亏的将会是学生们自己。
首先,应届毕业生要仔细考虑就业选择,提高警惕,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以防万一出现“鸡飞蛋打”的情况。很多学生因为等待某个大厂的最终offer而错过了其他企业的最佳时机,以至于没有及时找到工作。其次,应该珍惜自己的应届毕业生身份,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前景,并及时做好考公务员或考研究生等的准备,这样才能提高上岸率。总之,校招市场虽然签订的合同相对规范和可靠,但许多大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目的并不纯正,学生们不应冒着未来被辞退的风险去从事此类工作。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学生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浪费自己宝贵的学历。
总结:“校招催你‘签合同’的大企,实则目的不纯,应届生警惕新型陷阱”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对目前校园招聘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揭示和分析,提醒学生们在就业过程中要保持警惕。毕业生们应该更加综合地考虑自己的就业选择,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和个人价值。在面对各种招聘诱惑时,学生们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被所谓的优厚待遇蒙蔽,而是要擦亮眼睛,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发展路径。此外,拥有应届毕业生身份的学生们要珍惜这一宝贵的机会,充分利用好时间,预留一定的备选方案,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实力,在就业市场中抢占更多的机会。毕业不仅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更是人生道路的新起点,应届大学生们要积极面对就业挑战,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