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黑人留学生20多万奖学金?清华是咋想的?

  01 上大学,赚大钱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发布了对国外留学生的补助计划。

  每年20.08万元/人/年的奖学金补贴!

  其中包括每年9.6万的生活补助,一次性安置费,贴心的保险,以及免费的往返机票。

  算一下,外国留学生来清华读书,不仅不要钱,还能拿到20万元的合计补助。

  

  20.08万,可以击败中国95%的人口年收入了。

  旁边的北大呢,也是不遑多让,其资助来华留学生补助费用达到了5600万元,比清华大学的4700万,还多上900万……

  而且这些补助,还多是针对亚非拉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

  在某音上,一位来自非洲的留学生,曾高调炫耀自己每年拿着中国高校10多万的补助,去17个国家游山玩水……

  其实啊,中国优待留学生的历史由来已久。

  一个数据是,早在1960年代,来华的非洲留学生已实现学费和住宿全免,而且每月津贴还有100元,这已经是当时中国县团级干部的工资标准。

  

  如果你视角再放宽一点,就会发现,优待还不仅仅是金钱方面的。

  在招生上,国内学子要挤破脑袋,挑灯夜战,考到全省前100名,才有希望进入。

  而对国外很多地区的学子,只要填写一些表格,给出一定的学业证明,就可以免试进入。

  有位来自欧洲的留学生表示,自己由于本科成绩极其糟糕,无法在欧洲进一步深造,但在中国,却非常容易得到了全额的中国高校奖学金及每月津贴。

  在住宿以及日常管理上,国内很多学校还没有装空调,甚至还存有8人间。

  但留学生群体呢?不仅有单独的、豪华的宿舍楼,还不受宵禁的限制,像是租界一样的存在。

  国内个别高校的外国留学生,还有独立于中国学生的留学生单间浴室及游泳池,而中国学生却禁止使用。

  在生活上,个别学校还贴心地给留学生配备了“学伴”,以至于一度闹出过留学生致使国内姑娘怀孕的新闻。

  

  前不久北师大一院长还大言不惭,说“非洲留学生一年十万奖学金太低了”。

  还有专家说,要给非洲5万名留学生名额,资助600亿美金。

  

  要知道,对留学生的好,就是对国内学生教育资源的挤压。

  在奖学金方面,国内高校学生的奖学金很少能突破万元,大多是在3000元左右的水平。

  和留学生动辄十几二十万,相去甚远。

  今年,不少国内高校还因为财政压力,还涨起了学费。

  比如华东理工大学,就将部分专业新生的学费,从每学年5000涨到每学年7700元。

  于是很多人就抱怨,为啥如此厚此薄彼?

  02 一笔可能是“长远”的买卖

  天下的事,讲究的就是个无利不起早。

  重金资助留学生,肯定有有利的一面。

  什么地方有利呢?

  一,提升学校的国际排名。

  一直以来,留学生群体的占比就是国际高校排名的重要参考。

  根据2023QS世界大学排名情况,清华大学排名全世界第14名。

  20年前这个排名还是100多位。

  

  这里面当然有自身科研实力的进步,但留学生群体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有一个侧面数据是,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曾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排名,清华大学其实排名在600名左右。

  另一个数据是,2000年至2005年,清华大学留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仅在1%左右。

  2010年后,这个比例已经提升到了6%,且呈波动上涨趋势。

  二,传播中国文化,为了未来。

  没错,培养那么多国外留学生,其实并不是让他们建设中国,尤其是一些亚非拉的穷国,这些国家本身就缺乏礼仪教化,很多人哪怕得了中国的便宜,也不见得夸中国好。

  比如前段时间有个非洲留学生炫耀在中国好吃好喝,但在评论区却对国籍身份一脸不屑。

  

  其实啊,这些留学生在当地也不是什么普通人家的孩子。

  他们很多都是一些小国高官部长家的孩子,甚至是王室的后裔。

  把他们弄到中国来读书有什么好处呢?

  就拿埃塞俄比亚的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来说,他就是在中国读大学的,先在北京语言学校学习汉语,随后就去北大学哲学,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

  

  1991年,他回到了自己国家,起步就是在埃塞俄比亚的外交部工作;2002年,担任议会议长;2013年,当选埃塞俄比亚总统。

  也就是这个时候,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合作逐步扩大,且连年发展。

  所以不要小瞧了这些穷国留学生,他们可能成绩不咋地,但是背景在本国,往往都是大有来头,未来可以创造财富的。

  其实这个套路啊,美国也很早就使用了。

  比如清华大学的诞生,也有美国的出资,在北洋时期,他们也是欢迎中国留学生去自己国家就读,也是给钱+免费住宿。

  培养中国留学生的目的,也不是说指望他们建设美国,而是无形之中,传播自己的理念文化,为未来谋取更大的利益。

  想一想,这些留学生长期接触中华文化,很多人就会带着中国的见识和情怀回非洲发展,久而久之,也能消除误解,增进互信。

  尤其是他们以后进入商界和政界,就会倾向于和我们合作。

  03 讲究一个度

  可即便有那么多的好处,从长远看,重金扶持留学生并不划算。

  从历史经验看,当年收买留学生人心的美国,今天已经变了。

  其留学生的学费,可能是本国学生的好几倍,而且在录取方面、奖学金方面,也是优先录取本国学生。

  中国学生要想在欧美发达国家拿奖学金,是要比本土学生难很多的。

  而且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18年,海外留学生的学费、食宿、额外消费为美国带来了424亿美元的经济贡献,支撑了美国约46万个就业岗位。

  这里面很多学生,就来自于中国。

  

  毕竟清华北大学子出国留学的第一选择,往往就是美国,还都是高素质人才。

  那么美国是怎么转变这个理念的呢?

  可能就是意识到,与其给钱,不如把这笔钱拿来发展自身硬实力。

  众所周知,美国高校科研力量世界第一,正因如此,全世界源源不断的人才汇聚美国,为美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龙头是有集聚效应的,强者恒强,把自己变得强大,就会吸引强大的人过来。

  美国现在就打两手牌,一边是引进国外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帮助国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科技发展。

  另一张牌,就是做成现代商业化的留学,形成专门的产业链,拉动自身的经济需求。

  相反,如果只是通过砸钱去获取留学生,很多时候,只能是得不偿失。

  现在就有一种产业,很多人通过移民的方式让子女获得他国国籍。

  然后再以留学生的名义,回国绕开竞争激烈的高考,进入理想大学。

  有教育机构甚至以“200分就能上211大学”为宣传语来吸引家长,并催生出跨国高考移民的产业链。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20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提供奖学金最丰厚的国家之一。

  中国为非洲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已经超过了主要西方国家政府为非洲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的总和。

  由此可见,很多事过了一些度,也就变质了。

  04 拿出自己的骨气

  从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到今天的清华大学巨额留学生奖学金,不难发现,群众对于这种过度优待国外留学生的政策,已经有了意见。

  2021年夏天,河南科技大学的留学生宿舍空调凉风舒爽,而国内学生宿舍却未装备空调,导致中国学生忍受40度以上高温。

  当夜,他们集体深夜呐喊,抒发不满。

  直至今天,这种区别对待的矛盾,在很多学校仍然存在。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引入留学生,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中国的发展。

  既然是发展,那么本国学子也应该享有平等的发展条件。

  201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演讲中说:

  中国人才数量比美国多,但美国在研究型博士学位(PHD)项目方面比中国强,原因在于中国本科生教育并没有为研究型博士学位创造出足够多的高质量申请人;

  目前中国的高校过于注重国际声望,把研究经费和论文数量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现在中国高质量的本科生数量远远无法达到社会需求,应该更关注如何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一言以蔽之,我们的本科生质量太欠缺了。

  国际排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特别是“重点名校”招到的外国留学生,有多少是发达国家过来的?

  那些重金招过来的“老爷”,又有多少对中国产生认同感?为何非要献媚那些洋学渣?

  

  什么是认同?

  自身强大,别人就会认同。

  相反,倒贴钱的行为,很难真正收获人心。

  中国的大学,应该有自己的骨气。

  应该拿出自己的骨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