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三种父母,是儿女找对象的“一道坎”,需要反思

  2003年,一名记者采访莫言时,谈到了农村题材的作品。

  他说,尽管文坛向来不缺这类题材,但一直没有具有总结性、历史性的一部小说。

  听了这话,莫言心中燃起了创作热情,他想到脑海中已经构思了43年的故事,耗费43天,将这些故事全都写了下来,并将其取名为《生死疲劳》。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生死疲劳本就指的是人生、死、疲、劳的四种人生现象,皆源于贪,终于苦。”

  

  这部花43年构思,用43天一气呵成的佳作,余华看了也直呼嫉妒。

  书中的主人公西门闹,一生乐善好施,勤劳肯干,生活富足,却在村民的冤枉下含恨而死。

  他不甘心死于非命,在地府鸣冤叫屈,阎王无奈,就判他堕入六道轮回。

  先后经历过驴、牛、猪、狗、猴生的他,看尽了人间的爱恨情仇,终于积怨化解,转世为人。

  

  “去酒吧看看,金钱面前颜值算什么。去工地看看,生活面前尊严算什么。去医院看看,生命面前金钱算什么。去宾馆看看,贞操面前爱情算什么。去殡仪馆看看,生命面前人生算什么。人生百般滋味,百般无奈,在生活面前,除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强大,并无其他更好的选择。”——莫言

  老人言:“成年人的世界,稍不努力,连快乐都养不起!”

  你有过,躺在床上,眼泪划过鼻梁,流进另一只眼睛,外流到枕头上,再染湿头发,鼻塞到窒息的那种经历吗?

  痛而不言,笑而不语!人生谁不是遍体鳞伤?与其心情抑郁低落,萎靡不振的擦拭自己受伤的心,不如坦然一些,因为,只有经历了人生的洗礼,变的强大了,才能从容淡定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

  这个社会没有一份工作不委屈,也没一处人际关系不复杂,更没有不辛苦的人生。我们要想过的舒适,有面子,也有里子。就不要躲避困难,更不要摆烂人生!

  

  俗语:“门前拴着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放着讨饭棍,亲朋好友不上门。”

  这就是社会的真相,记住你无助的样子,然后拼命的努力。

  人在低谷,不谈格局,生存才是王道,身处逆境,不谈情怀,务实才是根本。但人性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站在自己的风景里仰望别人,哀叹自己的命运,蹉跎自己的人生!

  其实,你只看到别人吃肉香,没看见人家养猪难。别人表面的风光,都别人背后日日夜夜努力付出的结果!

  书名《生死疲劳》,取自佛经里的一句话: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人的一生,谁不是在忍受生活的疲劳,为一件件琐事担忧。

  

  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的好处,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也说不清。

  可是有些“好处”,并不是儿女想要的,反而是父母一厢情愿的。若是父母不能理解,那就是做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把儿女的人生搞砸了。

  在婚姻大事上,父母期待儿女的小家庭和和美美,但实际行动,却和想法背道而驰。

  以下几种父母,无形之中就对儿女道德和感情绑架,成了儿女找对象的一道坎,需要认真反思,及时改变。

  

  01

  第一,拼命阻扰儿女恋情的父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儿女身上。

  诗人徐志摩,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但是他和陆小曼的婚姻,却一直不被父母认同。

  徐志摩在认识陆小曼之前,已经婚育;陆小曼也是有夫之妇。加上陆小曼存在吸烟、生活奢靡等情况,导致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非常失望。

  徐志摩意外过世后,徐申如拒绝了陆小曼前来送别。徐申如还早早断了对徐志摩、陆小曼的经济供给。

  真正了解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人,也应该理解徐申如。毕竟,徐申如是一个实干家,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创办贫民习艺所,救灾等,都有他的一份子。

  《民国人物传》里点评徐申如:“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

  所有的“不近人情”背后,都有一份难得的深情,只是这份情感,儿女们不能深入体会。

  反过来看,很多父母单纯凭借自己的眼光和经验,去判断儿女找的对象,也是不对的。因为两代人的观点不同,对爱情的理解也不同。

  既然是自由恋爱阶段,那么我们就要从多角度去理解爱情。作为父母,发现儿女的爱情有不靠谱的地方,应该说出来,但是儿女执意如此之时,就应该学会“旁敲侧击”地帮助儿女修正爱情。

  也许,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得到了徐家的认可,又会是另外的结局。

  爱情本身并没有错误,是爱情和生活、事业、几个大家庭、人际关系、人生格局等现实条件联系起来,就会有错误了。两代人看问题的角度问题,才是“反对或者同意”的根本所在。

  如果儿女的婚姻,阻挡不了,就应该学会“疏导”,这样一来,家庭就顺了。

  

  02

  第二,把金钱看得太重的父母,把儿女的婚姻当成了赚钱的筹码。

  因为彩礼问题,导致儿女的爱情,在关键节点失败的故事,比比皆是。

  也有一些年轻人,为了彩礼,背负了债务,持续多年都过着困顿的生活,为了生活费用问题而争执不休。

  特别是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父母,脑海里一直浮现出“门当户对”四个字。如果自己的女儿遇到了穷小子;儿子遇到了灰姑娘,一准是难受的。

  认真计算一下,培养一个女儿,确实要花数十万。要是女儿出国留学,那么费用高达百万,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爱情的价值,不一定能用金钱来衡量。正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明代作家冯梦龙写过一个叫马任的男人,父亲在福建延乎府将乐县做官。从门当户对的角度出发,马任找了对象黄氏。

  黄氏的当地的财主的女儿,自然也认定了这门婚事。

  事不凑巧,马任的父亲卷入了官场是非,丢了官职,还失去了家庭财产。从而黄家就不认马任这个女婿了。

  孤苦无依的马任,去了京城谋生。黄氏背着家人,偷偷帮助马任,让其考上了进士。再往后,两个的人的婚姻,得以顺利进行。

  可见,人生沉沉浮浮,财富也会有得有失。那些把钱财当成“衡量标准”的父母,往往会错过社会上的“潜力股”。

  要知道,穷小子可以变成土豪,富豪可以变成穷人。只要一个人积极劳动,成家后可以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就都是可以靠得住的人,何必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呢?

  

  03

  第三,离婚之后,还彼此伤害的父母,让儿女在爱情里很为难。

  在我住的小区里,有一个叫老林的男人,找了对象小春。

  老林准备和小春结婚,但是结婚的过程,非常折腾。小春的父母离婚了,又重新组建了家庭。小春在两个新家庭里,轮番居住,没有少看后爸后妈的脸色。

  小春的父亲,索要十万彩礼,母亲需要十五万。结婚仪式,父母的意见不一致,还因此闹起来了。

  说直白一点,小春的父母都很自私,也没有办法坐下来谈一谈。

  现如今,离婚的夫妻并不少,但是离婚之后,还纠缠、伤害的夫妻,就不多了。

  父母的婚姻破裂之后,不把儿女当人看,还借用儿女的婚姻来赚钱或者提升自己的形象,显然是错误的。更错误的是,父母的吵闹,导致儿女惧怕婚姻。

  爱情也好,婚姻也罢,好聚好散,才能把感情的伤害降到最低。

  不管多大的怨恨,都不要转嫁到儿女身上。这才是对选择。

  

  04

  真正靠谱的父母,是儿女婚姻和小家庭的“保护神”。

  儿女的婚姻观、价值观、家庭观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传递幸福的信号,比“彼此干涉”更重要。当父母发现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时,应该主动看清自己,也深度了解儿女的爱情。

  找到了两代人之间的共同点,又能包容彼此的不同点,事情就好办了。

  作家亦舒《小紫荆》里写道:“无论多豪华的婚礼都不代表幸福婚姻,两个人终生相处和睦与否和筵开几席、多少首饰全无关联。”

  父母在儿女奔赴幸福的“助手”,而不是“黑手”,千万别站错了位置。

  

  书名《生死疲劳》,取自佛经里的一句话: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人的一生,谁不是在忍受生活的疲劳,为一件件琐事担忧。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说:“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生死疲劳》,才把这个奖项授给了我。”

  他还称:“假如我能有两本书得以流传,《生死疲劳》肯定是其中之一。”

  足见《生死疲劳》功力之深厚。

  

  就像书封说的:“在极度痛苦笑出声来,获得内心深处的解脱”,这个其实用得是很好。

  莫言:大家都很辛苦都很疲劳,当然疲劳也不是说那种体力劳动的疲劳。也包括存在本身所包含的疲劳。

  回到生活自身,回归我们生活的本来,很多所谓的痛苦和欢乐实际上都是不纯粹的。人世间很多痛苦的另一面是欢乐。我想一个人如果站得高一点,就会理解到这种绝对的欢乐和绝对的痛苦都不存在。

  

  更广大的意义上来讲,人生就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地球也不过是宇宙当中的一粒微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说我们这又是何等的幸运。

  我们被这么偶然性地组合成了一个生命,以情感人,我觉得能写作,而且能够用语言交流,甚至最终可能会产生一种大爱,一种深切的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和一种真正的的终极的关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我们活着的意义真是了不起,太伟大了。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商品链接即可购买↓↓↓

  CK- 晚熟的人+生死疲劳 莫言作品诺贝尔获奖者小店月销量133¥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