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类艺术培训如何突围

  这个暑期,美术艺术培训市场如火如荼,但也有不少培训学校以“考级”“拿奖”来吸引招生,更有家长对高额费用、培训效果提出质疑。究竟什么样的艺术培训更能激发青少年创造力,从而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美育需求?针对日渐火热的线上艺术培训市场又该如何合理利用、加强监管?记者聚焦青少年美术类艺术培训的有效路径等热点问题,倾听家长、学生、培训机构和专家们的声音。

  1

  “大美术”教育或将成为主流

  “我今天剪的作品是大熊猫丫丫,她穿着汉服在竹林中翩翩起舞。”培训课堂上,北京海淀小学五年级学生涵涵正介绍着自己的剪纸作品。今年暑假,涵涵报名了非遗研学课堂,系统性地学习了剪纸艺术,这已经是她利用假期时光学习的第三项传统美术类非遗技艺。涵涵的妈妈曹女士介绍,自从两年前涵涵在学校美术课上接触了解到扎燕风筝,从小喜欢画画的涵涵就对传统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立下了“每年学一门新手艺”的小目标。曹女士称,在涵涵的同学中,选择“大美术”作为兴趣爱好进行培训的有很多。

  近年来,“大美术”的艺术教育理念受到艺术培训市场的欢迎,除传统的书法、绘画培训外,泥塑、剪纸、服装设计等培训课程也崭露头角,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收获很高人气。

  据了解,北京一家艺术培训机构开设的非遗手工班仅今年暑期招生人数就达到近200人;上海一家少儿培训学校的服装设计创造营、3D打印创新实践等课程的暑期班早在6月份就报名满额。丰富的艺术课堂不仅是一线城市的专属,许多二三线城市也在相关领域做出探索和尝试。在重庆合川,泥塑与面点结合的课程深受当地少儿喜爱;新疆石河子,一家儿童布艺班颇有口碑;黑龙江佳木斯,多家培训学校开办动漫课程。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把目光投向“大美术”,拓展课程内容。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认为,“大美术”更加符合艺术教育发展规律。他认为,当下美术教育依然存在僵化、模板化、扁平化的现实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多样化培养提升艺术素养的美育需求。把更多艺术形式纳入青少年教育体系中,既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艺术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艺术教育需求和艺术教育市场相互促动的自然选择,并将通过跨地区、跨门类、跨机构的合作交流推动艺术教育资源整合、丰富艺术教育内涵和思路。

  2

  专业化、风格化、

  个性化需求如何应对

  “不想让孩子挤在同一赛道。”“希望孩子能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丰富的童年。”“希望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希望孩子走进艺术、了解文化。”调查中发现,除技法技巧外,家长对艺术教育还有更多期待。面对不同需求,艺术培训学校呈现出专业化、风格化、个性化的发展态势。

  “师资队伍是学校的软实力,我们机构的教师全部拥有专业教育教学背景。他们熟悉学生心理,善于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而且在教学中更能敏感捕捉学生需求与课堂反应,对教学质量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把握。同时我们还与艺术家、设计师合作,从创作实践角度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程内容。”深圳一家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过去,艺术培训机构在教师招聘时,普遍更看重毕业院校和获奖情况,而现在则倾向于教师实际教学能力。

  也有培训机构将艺术教育进行模块化设计,让学生可以像超市购物一样自由选择课程搭配。“我们把课程设计精确到个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浙江杭州某培训机构教师介绍,这种培养方式让孩子们的艺术天赋更容易被发现、挖掘,“有很多奇思妙想的应用创作,比如有个小朋友在学习了中西方艺术史、油画、剪纸相关的一些模块课程后,用剪裁拼贴的方式创作了一幅千里江山图风格的‘蒙娜丽莎’;还有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以‘西方艺术家旅行团游汴京’为主题,以《清明上河图》为故事场景,以梵高、莫奈等西方艺术家为主要人物展开想象,集体制作了一部动画短片。这些创意都是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难以展露的。”

  安徽师范大学教师丁宁表示,形成一定品牌后,培训机构更有底气把高质量的教学成果与学习体验作为吸引学生和家长的招牌。而小班化、个性化的培养理念,多样态、生活化的办学风格,专业化、多学科的师资队伍成为艺术培训机构向高质量、高水平迈进的必要条件。

  3

  “走出教室”的艺术课堂

  近年来,“研学游”热度不断攀升,成为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以美育为主题的艺术培训也抓住机遇,适时将研学游模式引入教学。

  “我们推出了多条线路,比较受欢迎的有博物馆、美术馆、非遗体验馆等文化体验线路,以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艺术写生线路。”多家艺术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美术类艺术创作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滋养,离不开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观摩体悟,离不开对生活、自然美感的发现与感受。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认知、感触层面的成长比技法、笔法提升更为深刻、更为重要,也更易产生兴趣和灵感。

  “我最喜欢河北博物馆里的一件虎头形陶水道管口(复制品),老师说它是古时候给房子排水的管道,我长大也想建一座房子,用我喜欢的小动物装饰。”今年暑假,石家庄某小学学生熙熙报名了以传统造像艺术为主题的研学培训班,微课堂、故事课堂、游学课堂、手工实践课堂等新颖的课程形式,使得熙熙对教学内容充满好奇。熙熙的妈妈田女士很有感触,“现在的课程设计让孩子们可以真正享受课堂,孩子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松弛、更主动,参与程度更高,学习效果也更好。”田女士介绍,不久前熙熙用超轻黏土捏了一座有小动物装饰的小房子,为这场暑期艺术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随着现代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美术课堂走出教室、走进博物馆、走进剧场、走进自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学、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融合,整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呈现出跨学科、多领域、灵活性的崭新面貌。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欣赏·评述”到“造型·表现”,直至“文化·感受”等精神层面,从日常生活入手,不断丰富美育素材,发掘课堂内容,将艺术教育融入生活。

  4

  线上艺术培训的利弊与监管

  在数字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网课、云课堂等线上培训方式已经广泛应用到艺术教学中。比起线下课堂,线上艺术培训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课堂,提高学生碎片时间利用率。同时,具备学习课程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费用相对低廉、更易获取名家名校艺术资源等优势。因此,线上艺术培训模式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反映,线上艺术培训效果不佳,“货不对板”“虚假宣传”情况时有发生。有一些线上培训机构打着名师、名校招生广告李代桃僵;有些培训课程试听部分非常精彩,标题引人,但后续付费课程“注水”严重。再加上为控制成本,很多线上培训采用大课直播、课程录播等授课方式,课堂互动性较差,对个性问题难以及时反馈、解答。特别是技法类等需要手把手示范指导的教学内容,很多学员反映线上课堂学不会。线上教学方式更适合艺术通识教育,而不能深度学习。即使“1V1”单人授课模式也受网络、物流等客观条件限制,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而涉及到“退课”“换班”问题时,又因目前线上艺术培训管理制度尚未完善,容易出现售后服务问题。

  有专家提醒,在购买线上培训产品时一定要理性选择,注意查看艺术培训机构《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等办学资质是否齐全合规,以及授课教师教学资格证或相关资格证书等是否符合要求。签订合同时应注意检查合同是否对培训项目与内容、培训期限、时间安排、收费金额、退费标准与办法、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以及争议解决途径和方法等有明确的约定。

  近段时间以来,针对线下艺术校外培训,北京、四川、湖北等各地纷纷发布文化艺术类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课程预付费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并借助开发推行数字信息管理平台等常态化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校外培训治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艺术回归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艺术类培训机构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把艺术培训和考级考证挂钩,导致学生疲于应对频繁的艺术表演比赛,消解了对艺术的热情与信心。部分家长陷于教育焦虑,把艺术教育错误地归结于升学、竞争的筹码,却忘记了艺术是关于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是一项关于艺术与审美的终身课题,包含了人文历史和自然的体认与理解。

  无论校内还是校外,艺术教育的落脚处始终是立德树人。目前,我国已针对艺术培训与艺术招考做出明确规定,要求严格招生工作纪律,不得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规范并减少面向中小学生的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类考级活动,各类考级和竞赛的等级、名次、证书等,除另有规定外,不得作为体育艺术科技特长测评、招生入学的依据。这些举措彰显出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信心与决心。

  艺术并非千篇一律的生产制造,从根本上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扫除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不仅需要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加强过程性考核,逐步实现考试成绩等级呈现,弱化选拔功能,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的理性平和心态,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在新时代艺术教育浸润下成长的青少年有能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