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割伤自己,就没那么痛苦了”:当孩子自伤时,他在说什么?

  

  来源 | 华东人才心理教育

  一位值夜班的医生曾发朋友圈,感慨遇见的病例:

  “14岁了,被父母骂两句后,拿菜刀在左腕留下六刀深深的伤口,幸好没伤及桡动脉。”

  

  一个频繁自伤的初二女生这样说道:

  “当刀划破我的手,再一次体验到那种疼痛时,我才感觉到自己活着。”

  青少年自伤行为有一个特点:他们之所以自伤,并非寻死,相反是为了“求生”。

  他们未必不知道生命可贵、未尝不想对自己好一点,却仍选择了伤害自己。

  究竟是为什么呢?

  不少孩子正在伤害自己

  这种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反复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称之为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简称自伤行为。

  常见的行为有割伤、抓伤、烫伤、划伤皮肤,咬伤自己、撞击、拽头发等。

  一般人不重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还认为自伤似乎离自己很遥远。可真的是这样吗?

  在美国,青少年NSSI临床样本患病率为49.5%;

  在德国青少年临床样本中,NSSI12个月的检出率为60% ;

  中国大陆中学生NSSI总样本量146936人,NSSI的总检出率为27.4%。

  也就是说,在我国每10个中学生里,就有约3人有过自伤行为。12-14岁是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峰,初三和高一群体中更多见,发生率约占34%,女生高发于男生。

  反复发生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其自杀想法和自杀行为是普通青少年的4倍。

  

  百度搜索“青少年自伤”,词条结果902万个。

  我们不愿意看到,但它确实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发生着。

  在《青少年皮肤划痕:自恋的暴力》中,从自恋的焦虑角度思考和理解青少年们的精神运作。

  “对他们来说,生理上的痛苦要比精神上的痛苦更容易承受,因为生理痛苦是有限的,而且能够帮助她们更好地感受自己的身体。”

  在临床案例里,孩子这样解读自己的行为:

  “我觉得舒服一些,没那么难受和痛苦了。”

  “难受的感觉出来的时候,控制不住想划。”

  “如果不是靠这个方式,我随时可以崩溃。”

  “反正也没人关心,我无所谓。”

  虽然自伤行为不是以结束生命为目的,但频繁、极端的自伤行为会导致身体残障、甚至死亡,极大地增加了自杀风险。

  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它,足够重视它,正确面对它,避免悲剧的发生。

  为什么孩子们要伤害自己?

  绝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作为家长无法理解:为什么会伤害自己,不疼吗?

  而目睹或经历了孩子自伤行为,父母更是难以接受:为什么是我的孩子?他们怎么了?怎么可以伤害自己?为什么不能再坚强一点?

  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一般有以下4个原因。

  

  01为了摆脱心理病理性症状带来的痛苦

  一个患了抑郁症的女孩,一开始家人并没有把她的问题当一回事,觉得她只是想太多,太脆弱,一直拖延着没有去求助。

  日积月累的抑郁情绪让她很难受,直到她用刀划破自己的手,家人才对重视了起来。在后来的咨询中,她说了一句话:

  “那时全身都好难受,但又不知道具体哪里难受,那些伤口的痛才能让我感到有确切难受的点。”

  这句话也道出了很多患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之所以伤害自己的原因。当心理痛苦数倍于身体痛苦,无法释放,无法缓解时,身体的痛苦会替代心理的痛苦,就感觉不到那么痛了。

  02惩罚自己,是调节自我情绪一种方式

  孩子出现自伤行为,爸妈会带孩子去咨询。当问及夫妻关系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事不重要,没问题,只要孩子好就行了。”

  但在和孩子的咨询中发现,这对夫妻的关系很不融洽,孩子在家里很多次都隔门听到爸妈在争吵。每当听到父母吵架,他就会非常自责,觉得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爸妈才会总是吵架,妈妈才会总是哭。

  这类孩子把本该是父母的问题,包揽到自己身上。他们把愤怒指向了自己,用自伤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缓解内心的混乱 、恐惧和内疚感。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办法,自伤也是他们用来调节情绪的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03吸引他人的关注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14岁的孩子因为反复自伤到医院诊断,医生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后,开了药以减轻他的自伤行为。这个孩子知道以后马上冲出诊室,和父母谈条件,要求他们必须满足自己的要求,否则他就不会吃药,还会继续拿刀片切自己。

  当孩子知道自伤可以换来家人的关注、满足自己要求的时候,他就可能以此和他人谈条件,让父母妥协。

  一旦这种行为总是获得预期的结果,那么自伤行为就会被反复强化,持续保留下来。

  04受到同伴和网络的误导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伴之间容易互相影响,相互模仿。

  有些孩子受网络文化,以及一些不良的同伴影响,会觉得自残是一件很酷,特别有胆的事情。他们往往会在事后拍照片发到社交平台上,向同伴展示自己鲜血淋淋的伤口,这样的展示会让他们获得一种心理满足。

  另一方面,网络上存在自杀QQ群,那里聚集中一群研究如何自残自杀的人,群里会教孩子自残的方式,甚至相约自杀。父母和老师要注意这类QQ群。

  父母该如何应对孩子的自伤行为?

  孩子自伤,是成长过程中被忽视、孤独、无助、失落、失控、绝望等各种负面感受和“要活下去”的念头的无声对抗,这是一种说不出的痛,这种痛不被看到、不被接纳、不被认可,是最痛的。

  我们如何应对孩子的自伤行为呢?

  

  首先,要充分的认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要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接纳包容、积极关注的环境。

  停下来、慢下来、放下评价,试着去看到发生自伤行为时,他们经历了什么;

  他们的想法是什么、情绪如何、身体是怎样难受;

  看到他们在自伤行为之前已经做出的努力,看到自伤行为在那一刻对他们的意义;

  试着去理解他们,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他们。

  孩子缓解痛苦的心理需求没有错,只是通过自伤行为的方式需要调整,需要改变。

  所以,记住,认可自伤行为发生时他们的感受和自伤行为的功能,而不认可自伤行为本身。这种认可要充分、有耐心、坚持下去,孩子们才有改变的机会。

  

  当发现孩子自伤时:

  家长不要说教、批判、训斥,这只会把他们推向更痛苦的漩涡。试着陪伴他们,给他们安慰和拥抱,帮他们处理伤口,给他们找创口贴、碘伏消毒液。这并不是鼓励他们这么做,而是表达你的关心。

  老师们不要惊慌,可以试着去理解他们,告诉他们,“你这么做的时候,心里肯定非常难受,你愿意跟我说一说吗?”学校也要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同学们不要害怕,也不要嘲笑和疏远他们,他们也是你们中的一员,他们也一直在竭尽全力的生活。只是他们目前遇到了困难,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试着去保持同伴间一如既往的关心、问候、陪伴。

  发生自伤行为后,不要过度责备自己,试着停止自伤行为,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试着对此保持开放态度。

  看到自己一直承受的痛苦,试着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能做些什么?如果我继续选择自伤,将给我带来什么?这是否与我想过的生活是一致的?如果不自伤,我还能做些什么让自己挺过去?

  

  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孩子自伤行为可以单独存在,也有40-60%与精神障碍伴发,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转换障碍、进食障碍、强迫症等。

  无论哪种情况,均需要专业人员的系统干预。在改善孩子自伤行为方面,优先推荐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是在传统认知行为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综合性心理治疗方法,以辩证法、正念和行为科学为基础,注重认可和改变之间、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平衡,可以减少情绪失调和行为异常的发生。

  自伤的孩子,是想好好活的孩子。我们能做的,是尽力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倾听和表达。

  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一点:当发现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一定不能拖延!请尽早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

  亲子矛盾、家庭冲突、危机干预

  心理咨询师如何看待“家庭关系中问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