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丨熊庆来:一代数学家的救国育才情怀

  在偏远的小山村,熊氏家族是如何培养出一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熊庆来的执着、拼搏精神从何而来?近日,记者满怀敬仰之情走进熊庆来的家乡,探寻一代名人报效家国的故事。

  

  熊庆来(资料图)

  三次遇阻,奶奶倾囊相助

  1893年,熊庆来出生在弥勒息宰村(如今为庆来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熊庆来的父亲叫熊国栋,属清末庠生(文秀才),7岁那年,熊庆来进入私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13岁时随父亲到大理读书。

  

  熊庆来生平介绍

  一年后,熊庆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方言学堂开始研读法语。然而,熊庆来并未得到家族的支持,长辈担心读“洋文”后会忘祖,便以停交学费和娶妻为由催他回家。幸运的是,熊庆来的奶奶十分开明,一连三次说服家人,并出资支持熊庆来出国求学。20岁时,熊庆来以优异成绩获得赴欧洲公费留学的名额。

  三次留法,创数学教学先河

  在法国留学的7年间,熊庆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先后学习高等数学、理论力学、高等物理等学科,最终获得法国理科硕士学位。

  学成归来的熊庆来担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他用5年的时间创办了算学(数学)系,编写了《平面三角》《方程式论》等多种教材,这些教材至今仍是我国理工科大学的通用教材。1926年,他应聘到清华大学创办了算学系并编写教材,曾精心指导过华罗庚、钱三强、赵九章等多位数学界名人。

  

  熊庆来雕像

  “他第二次留学依然是攻读数学。”站在熊庆来故居陈列室前,管理员陈永建介绍,1932年7月,熊庆来借赴瑞士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之机,转场到法国巴黎研究函数论。一年后,发表了《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论文,被誉为“熊氏无穷级”载入国际数学研究史册,并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熊庆来出任云南大学校长兼理学院院长。

  

  熊庆来故居陈列室

  抗日战争爆发后,年仅44岁的熊庆来坚定科学救国思想,先后邀请一大批学者到云南大学任教,其中有文史学者顾颉刚、冯友兰,自然科学家陈省身,数学家华罗庚等。精英荟萃,云南大学迎来了教育救国的“黄金时代”。

  “第三次留法,是在1949年。熊老先生出席在法国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大会。”陈永建介绍,那时,熊老先生因病中断回国计划,但生病期间,他却用左手握笔重新学习写字,撰写了《关于亚纯函数及代数体函数,奈望利纳的一个定理的推广》一书,后被列为法国数学丛书。

  

  熊庆来故居

  1957年,熊庆来经党中央安排回国,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连续撰写了20多篇影响深远的论文。1959年,出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93年,熊庆来故居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红河历史上的100名人物”网络评选揭晓,“熊庆来——中国近代数学先驱”以选票第一荣登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