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眼识零件、听音辨故障,23年战斗在防雹一线,保康深山里有位孤独“炮兵”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实习生 刘怡菲

  视频剪辑 周萍英 刘怡菲

  通讯员 周晏安 陈治国

  00:17“龙坪、店垭,沉住气,注意观测!”

  “歇马雷达站,对东坪云体切个剖面图!”

  10月14日,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里,一位中年男子坐在电脑前,手持鼠标不断滑动,眼睛同时盯着好几台屏幕,在一排排闪烁跳动的图标间“扫描”。

  这位男子叫虢先海,是保康县气象局人影管理和保障中心主任。23年来,他始终奋战在气象防灾减灾第一线,防雹增雨,与灾害天气抗争,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气象炮兵”“烟叶守护神”。

  一人一炮台,最难忘乡亲的哭泣

  保康是襄阳唯一的全山区县,受地形影响,暴雨、冰雹、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烟叶产业是县域经济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年均达到13次的冰雹天气给保康的农业生产尤其是烟叶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虢先海介绍,所谓“人影”就是通过人工手段影响天气,最常见的是用高射炮、火箭等工具进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向云中播撒催化剂,或是利用冲击波打散云中的上升气流,从而减小冰雹危害、增加降水。

  保康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工作流程

  “一开始只是为了谋生,有个工作混口饭吃。”今年43岁的虢先海坦言,生在保康,一心梦想走出大山,没想到又转回去了。1999年,他从湖北省气象学校毕业,进入保康县气象局工作。他还记得,当年4月26日接通知来上班,本以为是坐办公室,结果一来就接受高强度的高炮操作培训,一个星期后,他就被送到海拔1320米的后坪镇黑岩子炮点。

  进点后,虢先海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的工作就是驻守高山,打大炮,防冰雹。

  五月上旬正值保康夏季汛期开始,虢先海就这样被动地开始了工作。一个人,一个站,24小时待命,每天的工作就是“拆炮、擦炮、装炮、再拆炮”,无限循环。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十月下旬,总共180天。

  虢先海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一个站点就只有一台高炮,自己每天守在高炮旁边,风吹、日晒、雨淋,连个遮阳挡雨的棚都没有,日常生活起居全靠在附近的农户家里蹭。

  “暴风雨来了,别人往屋里跑,虢先海却要往雨里冲,经常是上午头顶烈日暴晒、下午又要遭受狂风暴雨。”一相熟的村民说,他看着虢先海不停地感冒发烧,忍饥挨饿,特别心疼。

  艰苦的环境、无尽的孤独寂寞,时间长了,虢先海心生失落和倦意。

  直到有一天,一场冰雹灾害,让虢先海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那是2001年,瓢泼大雨夹杂着核桃大的冰雹,铺天盖地地打下来,半小时摧毁了400多亩烟叶地。随后的几天里,七零八落的烟叶和满眼失落的烟农在虢先海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7月是烟叶最重要的生长期,这时候下了冰雹,烟农们一年的辛苦付出就彻底打了水漂。全县4万亩烟叶的背后是2000多个家庭,这对大山里指着土地过活的他们来说,是天大的事。

  “亲眼看到老百姓对着天哭,我心里怎么能好受?”于是,虢先海便立誓,“从今以后,我就算是累倒、累趴、累死在这炮台上,也要把这些烟叶守好咯!”

  和冰雹赛跑,一次失误连降两级

  虢先海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冰雹从生成到降落,一共只有短短10分钟的时间,因此防雹作业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

  对于炮手的要求,最基本的就是把操作程序烂熟于心,出现人为失误的炮手每年都要重新参加培训。“我们工作失职,不能让老百姓来承担后果,这是底线问题。”

  “防雹作业,纪律是第一位。”为此,保康县气象局设置了六项“不准”原则:不准喝酒、不准打牌、不准远离炮位、不准他人上炮作业、不准生活邋遢、不准侵害群众利益。2020年,又添加了一项“不准私自拆卸炮弹”,升级为“七不准”。

  虢先海说,这些“不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桩桩血泪教训,其中有一条正是来自他本人。

  那是2004年,虢先海已经被调往保康县官斗村的炮点。当时,官斗的炮点换了新位置,还没来得及配备炮弹。

  一天,附近的村民邀请虢先海去他家中玩。想到既然炮弹都没到位,自己也没法操作,虢先海便欣然接受了邀约,去到距离炮弹点位两三公里的村民家里。

  “我当时带着对讲机去的,专门找了个信号还不错的位置把它挂起来。”不料,饭吃到一半,天色骤变,虢先海见状,抄起对讲机就往炮点赶。

  然而,等他跑到炮点时,冰雹早已噼里啪啦地打了下来。从来没见过这种情景的虢先海愣住了,傻站在炮台前,拿着对讲机,只呆呆地说了一句“我是官斗”,对面就开始一通批评。

  起初,虢先海也觉得自己委屈。“都没有炮,我人在那儿有啥用呢?”但是领导告诉他,炮弹配置不到位是后勤的责任,作为炮手绝对不能离开炮位,否则老百姓心里没底,以后只会对作业人员越来越不放心。

  听了领导的一番解释,虢先海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他被降了两级,并罚写检讨,用对讲机念给全体同事听。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虢先海苦笑着说道:“丢人归丢人,但真是长记性了。”自那时起,他便在炮位旁边搭了个帐篷,再也不敢离开炮点半步。

  如今,保康县气象局每天都会对驻守炮点的工作人员进行四次点名,为的就是确保炮手都坚守在工作岗位,让老百姓放心。

  虢先海说,每名防雹炮手都肩负着千万元产值的重任,只有严守纪律,和老百姓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才能真正服务好群众,守住千家万户的希望。

  听音辨故障,炮弹“用在刀刃上”

  星光不负赶路人。2011年,虢先海通过推选走上人影管理岗位,开始负责全县14个炮点的后勤保障和高炮故障排除,工作地点从山里转移到了县城的指挥中心,也实现了自己12年前“坐办公室”的愿望,然而他的心态却和那时完全不一样了。

  “之前只觉得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行了,走上管理岗位以后,啥事都要我自己把握,14个炮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虢先海备感压力。

  防雹作业有16字“真经”:分清形势,选择重点,集中火力,适量用弹。虢先海指着办公室墙上贴的一排示意图,向极目新闻记者一一介绍,保康县冰雹落区、境外雹云入侵路径、回波移动路径、烟叶种植区划……

  虢先海介绍保康烟区冰雹落区概率图

  虢先海表示,人工影响天气是门技术活,防雹炮弹往哪儿打、怎么打、打多少,都十分有讲究。

  据介绍,高射炮一发炮弹价格约300元,一次作业就要打掉40-60发,今年已经打了6557发,另外还打了110发火箭炮弹,每发成本高达3200元,总共花费超过200万元。

  通过统计往年的作业时间和次数,复盘作业经过,虢先海会事先安排好各个炮点的炮弹数量,实时监测并指挥作业,将每一发炮弹都“用在刀刃上”。

  10月14日下午,他带领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歇马镇的毛家岭炮点。车辆沿着崎岖的山路行驶,到达一处矮房,下车后沿着一条土坡向上爬三百米左右,便见到一座雷达站,一台高7米、宽4米的高射炮巍然矗立。

  虢先海检修高射炮

  “我们工作不是打几十发炮弹那么简单,作业水平和技术都要练到位 。”虢先海一边说,一边操作起手里的工具,开始对炮台进行检修。

  据他介绍,目前防雹使用的高炮多是部队退下来的旧炮,作业频次高、强度大,作业中经常出现哑弹、掉弹等故障,如不能及时排除,就会贻误战机,导致事故发生。

  于是,从2002年开始,虢先海便开始自学拆装高炮,整天趴在炮上,对照图册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抠”。一年后,他能在20分钟内将高炮拆卸并重新组装,蒙着眼睛摸摸零件就能准确说出各部件名称、作用和规格参数,拉拉握把听听声音就能判断出故障原因,90%的高炮故障都能够迅速排除。

  虢先海检修高射炮

  除了对防雹设备的维修和操作了如指掌,虢先海对各个炮点的地形和天气状况也如数家珍。他说,以前都是凭经验,熟能生巧,现在可以靠科技,作业也更精准了。

  据悉,自2014年起,保康县气象局陆续实现作业设备自动化。作业人员只需装填好炮弹,就可以使用电机进行远程操控,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人工工作强度,保障作业安全。

  如今,毛家岭炮点还设有雷达站,使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监测天气。同时,指挥中心配备专业的作战队伍,设置雷达监测、空运申请、天气形势分析、作业指挥及记录五个岗位,专业、高效地完成每一次任务。“希望未来用科技助力气象,让我们这些炮兵服务群众无缺憾。”虢先海说。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