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孩子喜欢攀比,心理学:自我认知形成的必然结果

  这几天,亚美向闺蜜吐槽,最近上幼儿园的女儿不知道怎么了,经常指定要亚美去接她的时候要穿高跟鞋,问她为啥,她一开始不肯说,问了几次,终于说了,是因为琳琳和琪琪的妈妈接她们的时候穿高跟鞋了。

  李杰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因为最近儿子总是嫌弃他开的不是跑车,经常提起班里的小桐和冬冬,他们的爸爸来接他们的时候开的是那种“好贵好贵”的跑车。

  读到这里,聪明的你不禁要问了,这才是上幼儿园的小孩子,怎么这么小就学会“攀比”了?

  是的,别不信,“爱攀比”可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专利”,只不过小孩子攀比的不是“房子、车子、票子和孩子”,他们“攀比”的往往是某个具体的玩具,或者像文章刚刚开头的那样,要求妈妈必须穿高跟鞋,或者要求爸爸必须开跑车。

  说起来,孩子喜欢“攀比”可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有样学样”,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认知刚刚建立的关键时刻。他的所有“攀比”行为,都是基于他刚刚建立的“自我认知”。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自我认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你在家庭中是爸爸还是妈妈?你是个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你胆子大还是胆子小?你做事情的速度快还是速度慢?

  这些问题大家一看必知,且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太一样,就以我自己为例:我是个妈妈,性格外向,胆子大做事速度快。这些答案不仅仅是在回答上面的问题,更是我内心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讲的“自我认知”

  其实“自我认识”简单点来讲也就是每个人对自我或客观或主观的评价,小朋友也有“自我认知”,比如:有的孩子在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喜欢做事速度慢的认知,那他在写作业或者是其他事情的处理上就不太会去刻意的追逐速度;

  有的孩子若是在心中形成了自己胆子小且内向的认知,那他在面对鲜鲜事物的时候会本能的因为恐惧而选择依赖他人,躲在别人的身后,在社交的时候也不会刻意的去表达自己;

  如果孩子对自己形成了“喜欢比较”的认知,他就会事事与人“攀比”。

  当然,“自我认知”一旦形成,就会决定着孩子如何待人接物。他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都会和他对自身的“自我认知”暗暗契合。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自我认知”?

  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自我认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智力的发育,“自我认识”开始萌芽并形成,而且会根据自己见识的提高,逐步修正自己的“自我认知”。那么孩子在什么时候开始建立并完善“自我认知”的呢?

  1.0-24个月 未形成“自我认知”

  24个月以前的孩子,还没有“自我”的概念,虽然已经会说“我的**”,但是没有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等到24个月左右,大脑发育逐步完善,TA渐渐的能分辨出“你的”“我的”区别。

  还记得武志红老师写的《巨婴国》,这本书说道,孩子在婴儿时期的认知是自己和母亲同为一体的。所有,当然科学研究也发现,2周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认知”。

  

  2.2-6周岁 “自我认知”开始萌芽

  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开始分辨出“你的东西”“我的东西”,逐步进入幼儿园,他的活动范围的扩大,加上自身的发育,让他的世界豁然开朗,大量的信息涌入脑海,他的“自我认知”开始萌芽。

  但是,这个时期的“自我认知”是初级阶段,仅仅可以分辨出来“小丽是女孩”,“小红有点胖”,“小海有个玩具很好玩”。但是诸如人的品格,比如勤劳懒惰、刻苦努力这些内在的特质,他们还无法分辨,也没有这种“认知”。

  

  3.6-12周岁 “自我认知”初步形成

  随着孩子开始进入小学,他的智力进一步飞速发展,再加上孩子词汇的积累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开始初步形成“自我认知”。比如他开始对自己有了内在性的描述,“我喜欢帮助其他小朋友”,“我喜欢和长头发的同学做朋友”。他们会非常乐于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特长,碰到问题、玩游戏的时候,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小学里面,他的同学进一步增多,校长、老师、同学、邻居、好朋友、亲戚等,这些在他身边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人,以及越来越复杂的事情,让他的“自我认知”飞速提高。他们会更加清晰并明确的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4.12周岁以后 “自我认知”开始建立

  有没有发现:12岁以后的孩子逆反心理会越来越严重,顶嘴或者反抗的力度越来越强?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自我认知”已经开始明确建立,他能明确分析出家长言语和行为中的“漏洞”,并且在争吵或者“说教”中予以反击。12岁以上的孩子智力水平和分析能力已经和成人相差无几。

  要说12岁以前的孩子,对世界以及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家长、老师的影响,12岁以后的孩子,他们会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他人,也会综合考虑书本、老师、家长的意见,加上自己的看法,形成具有自己明确风格的观点。

  

  宝宝建立“自我认知”父母应该提供怎样的辅助呢?

  可以说“自我认知”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果早期对自己的认知是正面的,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也会对自己有个比较积极的评价,也会更加容易克服困难。那么家长如何利用孩子的成长轨迹,来帮助宝宝建立“自我认知”呢?

  1.“关键时期”父母不偷懒

  根据孩子“自我认知”建立的自然规律,在6-12岁是孩子形成正面“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因为6岁以前的认知多为简单的低效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认知”又会出现多次调整和修正。

  如果在6岁后,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反馈多为正向激励,孩子在成长中更容易成为“勤奋的”“积极的”“坚毅的”“勇敢的”小朋友,这个时刻,父母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或者培训班的老师,或者带孩子的爷爷奶奶,多和孩子聊天,周末多和孩子互动,这是孩子形成良好“自我认知”的必要条件。

  2.“正面标签”鼓励多表扬

  为孩子多贴“正面标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孩子上小学,上辅导班,时刻就会遇到比成绩,比听话,比谁的奖状多。爸爸妈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势必会将这种“比孩子”的心理外化到语言和行为上。

  孩子的成长和成就是个漫长的过程,一时的成绩得失不足以给孩子贴上“笨蛋”“不聪明”“懒惰”的标签,父母一定要引以为戒,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给孩子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多表扬多鼓励,你会发现孩子做的会比你想象中要好。

  

  面对孩子自我认知处在发展下“攀比”行为,妈妈怎么办?

  1..不要过分苛求孩子“不攀比”

  孩子之间比谁的玩具更好玩,谁穿的裙子更漂亮,谁吃的饭又多又快,真的不要大惊小怪,这在幼儿园里再正常不过了,孩子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更加内化更加具有前瞻性,因为这种小事上的攀比,实际上是孩子想要比别的孩子做得好的表现。家长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攀比”行为,想通过苛求孩子来弱化孩子的竞争意识,这种行为实属不明智。

  2.要想孩子“不攀比”父母不要“比孩子”

  孩子之间的“攀比”多多少少会受到爸妈“攀比”场景的影响,谁开的车更好,谁的口红色号更多更贵,这些言行孩子是耳濡目染的,要想孩子不和别的小朋友攀比“谁的玩具多”“谁的书包更贵”,首先父母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

  

  从根本上了解了孩子“爱攀比”的原因,父母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攀比行为做好引导,相信大多数孩子会渐渐的改掉“爱攀比”的习惯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