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001号天才至死评不上职称,却玩命为中国拿下五个世界第一!

  编号001,左手残疾,身患结肠炎,还有严重的鼻咽癌,你敢相信吗?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重症患者,竟然是北大历史上第一位数学博士,带领我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手,蝉联了五个总分世界第一,编写了三本被无数院士、教授、学子奉为经典的教材,但至死,都没有评上职称,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众所周知,北大有“四大疯人院”,数院、物院、化院、生科,这里牛人众多,竞争激烈,为首的就是数学科学学院,学生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的元素,都转变成数学符号,万事万物在他们眼里都需要公式化,都需要证明论据,北大数学系也号称“中国第一系”,编号为“01”,于全校所有专业中排行第一。

  

  张筑生

  而在其中编号001,名为张筑生的学子最为特殊,他是北大走出的第一个博士,是中国数学界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一生有无数次机会,可以搞科研项目,但为了培养一代代的新生力量,选择妥协,在病魔侵蚀入体的最后几年间,他带着我国奥数选手,在世界大赛的舞台上,连获五个第一,真正让中国数学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有人称他为“校园中的焦裕禄”,“知识界的一面明镜”。但这样的一面明镜,却至死没有评上职称。

  二零零三年,张筑生逝世的次年,《光明日报》称赞其为了不起的教授,北大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鼓励学生学习他淡泊名利、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

  

  《光明日报》

  而本期,我们要探究的,就是张筑生教授为中国数学界做出过多少突出贡献?为什么他至死都没有评上职称?再结合当下社会现状,深思一下职称、能力孰重孰轻?视频前的你认为究竟是职称重要?还是能力更胜一筹?可以在屏幕上方打出你的观点,也请大家长按点赞加关注,方便后浏览更多精彩人物故事,您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张教授生平经历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苍天无眼,天妒英才,这大概是对张筑生最直观的诠释。

  

  张筑生

  一九四零年,张筑生出生在贵州贵阳一个山村里,农村环境恶劣,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情,能活下来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了,这种情况也造就了张筑生长期的营养不良,体弱多病,两岁的时候,患上脑膜炎,尽管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在治疗之后,小脑还是留下了不可逆的损伤,这种伤害将伴随他的一生。

  即便如此,张筑生的天赋还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小学时候,他就非常热衷动手做实验,脑海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连老师都连连称奇,再加上其实践能力相比同龄人来说,强悍许多,学习成绩自然也非常不错。五年级的时候,他就依靠自己的想象,自制了一个能够自动爬墙以及降落的木头小人,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发明一等奖。小小年纪的他大受鼓舞,从此便有了做科学家的梦想。

  

  张筑生

  然而,梦想的路上总是遍布荆棘,十三岁那年,一场意外,小小的张筑生左臂摔断了,手术的时候又发生了重大的医疗事故,使他染上败血症,左臂神经肌肉萎缩,落下了终身残疾,左手不能动弹,让他不能继续动手实验,写字干活都只能靠一只手了,但一只手同样能书些出属于他的传奇人生。

  尽管失去左手,对于知识的渴望却丝毫没有消退,他更加认真努力地学习,不能做实验,就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书本的学习上,一九五九年,张筑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四川大学数学系,大二的时候,他已经将四年的知识全部掌握,教授他的导师们也直言,这个孩子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数学天才。

  

  四川大学

  毕业之后,他就在学校的诚挚相邀下,留校任教,成为川大首屈一指的数学优秀教师,而这一教,就是十四年,给学子们传道守业解惑期间,张筑生一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管是教学能力还是知识储备上,比起许多老师来说,优秀了无数倍,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大环境中,真正的好教师反而吃大亏,在这期间,他带出了无数优秀学子,却没评上一个教师职称,反观那些评上讲师的,有多半是听过他讲课的。

  怀才不遇的张筑生最后选择离开,这也是成为他一生都对职称耿耿于怀的原因,事实上,虚名他从来没想过,对于一些奖项职称,在他的观念中,是对他学术、精神上的认可,但不论何时,社会风气都有藏污纳垢的时候。

  

  北京大学

  离开川大之后,正巧到了一九七八年,国家结合当时的形势,也确定教育为中心,将高考恢复了,自此之后,各大高校开始争相抢夺各地优秀人才,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张筑生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并成为数学系的研究生,而在此次考试中,还有一个比较有趣又引人深思的事情,当时考题上有一道题目,因为出题官的错误,导致题目无解,要是没有一定的学术修养,或者极其丰富、专业的知识储备,根本不会轻易在考试中,纠正其错误,最后,在全国数以万计的考生中,只有张筑生一个人,诚实大方的在考卷上落笔:此题无解!

  

  北京大学

  也正是因为在考场上的超常发挥,展现出自己在数学方面惊人的天赋,张筑生得到了著名数学家廖山涛的青睐,亲自下场招收其为门下学徒。

  一九八二年,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以及对数学的痴,张筑生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成功解决了数学家Smale提出的世界级难题“四大猜想”之一,获得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可,学校的委员会也一致同意,授予张筑生博士称号,还联名上书,希望这位才子能得到应有的殊荣,而这可是“新中国第一位博士”,但当时的校长张龙翔非常谨慎,再加上我国没有博士学位的先河,因此被其他学校抢了先。

  

  张龙翔

  次年,校长终于慌了,为了让各界确认其学术水平,专门从各大高校,聘请了一百多位专家,现场给张筑生一人,搞论文答辩,据现在的北大教授赵春来,也就是当年的研究生同学回忆,那场面极其壮观,他的学问、口才、活力,让人完全沉醉其中,忘记了他身体上的缺陷。就这样,张筑生在一九八三年,成为北大历史上第一位博士,编号001,仅这个名号,就足以被后世铭记于心。后来在北大的百年校庆时,这张史无前例的博士证书,还被当作珍贵文物展出,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位北大才子的传奇人生。

  获得博士学位后,张筑生就被学校推举,去了国外留学,学习先进知识,报效祖国。一九八六年,他成功从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学成归来,被授予了编写教材的工作,不要看现在的教材乌烟瘴气,各种不利于祖国花朵的插画、文字层出不穷,背后的阴谋也在一步步被揭开,但当时的风气还是正的,没人敢在这个上面作弊。

  

  北京大学

  张教授编写教材

  最重要的是,当时编写教材属于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仅浪费大量脑细胞,教材也不能算作科研成果,自然就与职称评定无缘了,很多人都劝他别干,因为当时张筑生四十六岁,从科研角度考虑,这个年龄正是黄金时期,若是专心做科研,未来成就一定不可小觑,各种职称手到擒来。但张筑生拒绝了,他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也明白,这件事总要有人做,中国数学的未来,终究在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他要做的就是教书育人,培养更多数学界的天才,让中国数学跻身国际。

  

  《数学分析新讲》

  就这样一写就是五年,白天给学子们兢兢业业的授课,晚上关起门来整理教学讲义、书稿等等,期间浪费了大把大把的圆珠笔芯,头上白发也一茬一茬的生长,呕心沥血终于成功写出《数学分析新讲》一、二、三册,这本书在之后的数十年,都成为数学界的经典教材,因为数学分析是该学科的基础,相当于其他学科的“高等数学”,彼时这方面的书不在少数,但既然是改革,想成为经典之作,就必须写出新意,还能够挖掘其中的深度,让学子对数学更加感兴趣,追求更高层次,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五年间,他翻阅了国内外各种大小相关书籍,将所有的方法、技巧、原理融会贯通,最终为后辈留下了这样一份异常实用的礼物。

  

  陈天权是曾经的北大数学“十大才子”之首,光辉褪去,年岁渐长,如今八十五岁的他,成为清华教授,他的课堂上也总是充满新意,一个复杂的习题,在他的讲解下,会变得异常简单,就连任课老师都倍感吃惊,而多年来,他一直将张筑生的《数学分析新讲》,作为给学生推荐的教材首选。曾经有记者请他评价一下这套教材,老教授的回答非常谨慎,他表示自己与张筑生并不是很熟,但也听说过他为了这套教材呕心沥血的事迹,从客观角度说,有关数学分析的书籍多如牛毛,自己并没有全部阅读过,因此,不敢妄加揣测,但就自己所见过的书中,张筑生的教材,显然是最具特色的。

  对于这套耗尽心血的教材,张筑生本人也期望满满,还引用了清代学者曹沾,也就是曹雪芹的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

  新教材问世不久,张筑生就被查出患了鼻咽癌,意味着这位天才教授,余生都要在痛苦漫长的放疗中度过,但他精彩的人生注定不会就此止步。为了给后辈留下更多有用的东西,他又连续写了《微分动力系统原理》、《微分拓扑讲义》,前者是该学科,在中国范围内,最早的一本研究生教材,后者则开创了我国微分拓扑领域的先河,是该学科的第一本教材。

  有记者采访到张筑生的同事、学生,众人都赞其天赋异禀,其中有位院士称,在当年的五十三名研究生中,他是讨论班上的主讲,经常一讲就是三个小时,黑板写满了擦掉,再写满了再擦掉,一堂课下来,他的肩头总是布满粉笔沫,他的文学造诣也非常高,经常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一些高深莫测的数学理论,迄今为止,文兰院士表示,自己还用他撰写的教材,为学生们上课,还表示他们当时的导师廖山涛称其,知识面广得惊人!要知道,在此之前,廖先生可是国际上知名的数学家,从不轻易夸赞别人,对别人的要求极高,能得他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其实力极其恐怖!

  

  廖山涛

  担任奥数国家队主教练

  一九九五年,张筑生再次接到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中国奥数国家队的主教练,就是带领中学生去世界舞台上参赛,这样的工作既出不了学术成果,还无法计入教学工作量,意味着这位人生将要走向终点的老人,将再一次与职称擦肩而过。然而,这份工作寻常人根本不了解其中艰难,张筑生在后来也表示,命都搭进去了,做过一次教练,再也不想做第二次了,太累了!这点参加过奥赛的学生深有体会。

  

  当年一位名叫姚建刚的学子,现在已经在美国名校读博,提起张筑生老师,他很是崇拜敬佩与疼惜,据他所说,数学奥赛做了几十年,出题是最难的,因为参赛者大都是中学生,每次选题时,都要想方设法将高等数学初等化,就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程中极为复杂,出的题目也要新意、难度兼备,还要分出学生的优劣,即便这样,张老师每年都能拿出几十道新的题目,不得不令人敬佩。

  而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张筑生也带领一帮中国数学顶尖天才征战全球,于七十多个参赛国中,披荆斩棘,让中国队连续五届,都拿到了世界总分的第一名,其中有三次是所有的参赛者,全部获得金牌,这样的殊荣,即便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奥数自此也在世界上,彻底站稳了脚跟。

  

  张筑生

  但谁又能想到,从被查出鼻咽癌起,在接手奥数教练时,他又患上了严重的结肠炎,癌变逐渐转移到了肝部,带领学子大杀四方的同时,他也在克服着身体上的疾病。即便如此,他的成就依然不被学校所认可,有知情人士表示,当初院里在核算教学工作量的时候,张筑生每次都差了一点,每次都需要领导的“特殊关照”,他才能顺利通过,这让张筑生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在世界上带领中国学子连获金奖的同时,张筑生在得了个所在医院的第一名,是接受最大量放疗癌症患者第一人。有一次,张筑生授课期间,看着台下朝气蓬勃的青春脸孔,突然意味深长地说,或许你们所有人经历的痛苦总和,也没有我一个人得多,堂下学生叽叽喳喳,都是不服气的声音,或许那时的张教授,已经预感到了自己命不久矣。而直到老师逝世,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当年在教导他们的时候,老师究竟经历过怎样的痛苦!

  

  在担任国家队主教练的同时,张筑生也不忘在其他地方发散余热,他专门为海淀区的教师进修学校,开办了一个教师研讨班,主要的授课讲师就是他,最重要的是一开始他根本不求回报,分文不取,后来在教师的要求下,他才收点授课费。

  而在授课的八年期间,不仅他自己风雨无阻,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学生”,也就是一些年轻教师也风雨无阻地跟他上了八年学,其中的“学子”就有人大附中的彭建平、二十中的刘运河等等,在记者的采访中,这些教师无一不感叹,张老师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所有人遇到的问题,他几乎都能解决,是这个班级的出题者与解决方法的归纳者。一位叫白雪的老师称,一般奥赛的题,答案都有两三页之长,但张老师只用了四五行,就彻底解决了,简直太神了!

  

  二零零一年,天津南开大学校内,张筑生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但为了不耽误学子的进度,他一个人培训了两百名奥数学子一周,七天的时间,我们很难想象这位被病痛折磨得千疮百孔的老人,究竟是怎样度过的?从出题、判题、讲题,都是他自己亲力亲为,因为癌细胞的扩散,他的身上没有一处是不疼的,骨头每天就像碎了重组一般,腰以下严重浮肿,只能靠喝牛奶、葡萄糖来维持正常的身体机能,结肠炎又使得他每天上几十次厕所,害怕耽误课程进度,他选择提前一天不进食不喝水。院里的领导劝他休息养病,他坚决不同意,他的妻子刘玲玲表示,他不愿意自己最后的日子,在痛苦的煎熬中渡过,工作能让他短暂的分心,忘记痛苦,在思考中获取快乐。

  二零零二年一月,北大微分拓扑学的考场上,张筑生亲自为三十八名学生监考,考试结束后,老教授被紧急送往医院,一个月后,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二岁。

  

  张筑生

  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张教授没有任何职称,用官方的话说,就是他留给世人的东西,除了三本激励无数学子,进入数学世界的书籍外,就只有那一本编号001的博士学位证,历经岁月的洗礼,观者仿佛能透过薄薄的纸张,感受其主人郁郁不得志、却又光辉灿烂、耀眼夺目的传奇人生!

  张筑生去世之后,北大的校园网上,全部都是悼念文章,他们缅怀这位真正的教授,赞扬他是一生中再难遇到的顶尖老师,夸赞是他让自己明白了思考比物质更高贵。非常巧合的是,在张教授逝世那段时间,北大教授抄袭案正在社会上闹得不可开交,学子便表示:幸亏北大还有张筑生这样的教授。

  确实,北大有张筑生,是北大学子的幸运,中国有张筑生,是中国无数数学天才的幸运,但张教授的故事却令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个问题,评定职称、实际能力,究竟哪个重要?

  

  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

  在北大悼念文章中,有一位学子的文章令人侧目,他表示自己曾数次拜访张老师以前的家,过得极为清贫,看完之后,他一度想要放弃从事科研工作,二零零零年,也就是教授逝世两年前,他最后一次拜访,张老师拿出一张蓝旗营的结构图,非常开心的对他说,夫妻二人的积蓄终于够住进这里了。

  蓝旗营位于北京海淀区,向西可直达北大东门,那一刻,这位学子难过地哭了!

  我们并不知道这位学子后来有没有选择从事科研工作,但却明白,如果不是老师的信念支撑着,他大概率是坚决不会走这一行了!事实上,祖国在科技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正做科研的人,晋升机会少,像出走美国当院士的颜宁,饶毅落选院士宣布不再候选,诺奖得主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后长达四十年,一直默默无闻,曾多次申请中国院士被拒,直到被国外同行认可。

  

  屠呦呦

  柴油机调试大王鹿新第,三十四年,六次获得国际发明展览金奖,在国内,却因为出身技校,在评职称上屡屡受阻。他们的经历,或许只是国内无数科研人员、干实事工作者的缩影,但作为一个发展崛起的国家,我们却不能使之成为常态。

  我们可以去称赞、歌颂一个不为名利,一生为国、为学生的教师、科研人员,但绝对不应该以此为荣,将他当成正常的社会现象。这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昭示着祖国教育的弊端,资本力量的加持,职称为主、能力为辅的乱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无数优秀天才走向科技进步的道路,毕竟现代社会,很少有辛苦读书二十几载的学子,最终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张筑生

  好了,今天的视频到这里就结束啦!对于北大天才001号博士张筑生,大家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职称与能力,究竟哪个重要?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喜欢小编视频的朋友,记得双击点赞加关注,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癌症晚期拿下五个世界第一!北大001号博士,至死也没评上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