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留学12年,人才西北流,上网课还有意思!

  

  十六年求学生涯

  十二年海外留学历程

  辗转于四所国内外顶级名校

  从教室里如沐春风的学生

  到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师者

  海外归来,他想成为

  “扎根西部50年的老科学家”

  清醒、稳健的学术之路

  + 乐天、有趣的人生智慧

  跟着小兰一起走进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宋超教授的故事

  这门课是在岸上教大家如何游泳

  “英文论文写作就像是讲一个故事,首先要明确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其次要考虑怎么将每个部分都讲清楚……”

  周四下午,宋超开始了《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课程的讲授,这是他来兰大后开设的第一门课程。

  

  作为兰州大学2021年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宋超一直致力于生态学、统计学方面的研究。对于如何将经验性的写作以理论性、系统性和框架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起初困扰他的一个主要难题。

  在“一穷二白”,没有前期资料的情况下,宋超阅读了大量有关英文写作的书籍,今年暑期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打磨课程的框架和内容。

  “这门课不是我擅长的生态学或统计学,之前谁都没有系统地去学习过写作理论。”但是在他看来,开设这门课帮助同学打下了论文写作理论基础,对同学们而言是十分有益的。

  “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是十分重要的,我不想以省事的方式去应付这门课,只有系统性的呈现才能为大家打牢基础。”

  除了精心打磨外,宋超还会与同学、同事以及亲友们探讨如何提升课堂效果。

  “除了选课的同学,别的学院里的许多老师都会来旁听这门课,我也会跟老师们请教怎么才能把这门课讲得更好。”

  比较有意思的是,宋超的父亲退休在家,周四下午也会加入腾讯会议课堂进行旁听。

  “他虽然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但是他听我的课能从是否浅显易懂,是否条理清晰,讲得是否抑扬顿挫等角度给予建议。”

  “这门课是很特别的论文写作课程,宋老师会把他在学生时期出现的问题说给我们,同理心很强,用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来教我们”生态学院2022级的博士生梅丽说道。

  课程的特色其实源于宋超结合自身科研经历的特别设计。

  一方面,既往的写作课程及书籍往往是从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进行讲述,并没有把写作的技巧以系统化的方式讲授。在《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课程中,宋超通过详尽的正反面举例,向同学们讲授写作必备的一些技巧及其运用方法。

  另一方面,现有的写作课程只是教大家怎么写,但是没有涉及怎么查阅文献、管理文献、做图做表以及发表等一系列流程的技能。“我希望在写作的基础上,把写作全流程中涉及到的技能都和大家做一下介绍。”

  宋超说,在他上学的时候并没有上过一门课是系统地教授大家怎么写论文,这些都是他自己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从自己学习写作到课程讲授,宋超意识到论文写作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性、经验性的技术,只有亲身经历了写作、投稿、审稿等过程才能深刻地领会写作技能的运用。

  “这就像是在教会学生如何游泳,我们无法做到下水去游,只能在岸上教大家游泳的技巧。”

  全面的内容设计外加系统的技能讲授,宋超的《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一经开课就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夸赞。“宋老师授课时语言风趣幽默,循循善诱,轻松有趣的话语让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梅丽说。

  

  即便是线上教学也丝毫不影响同学们的上课热情,“我这门课一不签到二不点名,但令我吃惊的是每次到课人数都是非常多的,还有一些其他专业的同学来听。”虽然隔着屏幕少了眼神与提问的交流,令他感到十分可惜,但宋超还是在努力地保障线上课堂的质量,在他看来“研究生授课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老师会还是不会,二是准备得认真不认真,保障教学质量最根本的东西是不应该受疫情影响的。”

  平淡而又标准的学术型经历

  课程讲得好了同学们自然都会来听,在宋超看来,一方面签到、点名并不能从实处帮助大家真正学习,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了不应该让老师逼着去学习。另一方面,“不会应付事情的研究生不是好研究生。研究生总归是要有取舍的,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事都能百分百地去投入和努力。”不论是上课还是开组会,宋超都会告诉同学们,核心重要的研究工作不能马虎,但其他不重要的事打个马虎眼是可以理解的。“事分轻重缓急,关乎看家吃饭的本领必须要认真做好。”

  这些过来人的“心得”源于宋超为期十六年的求学生涯。

  2005年高考后,宋超从家乡江苏连云港前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习。“一开始对生物学很感兴趣,但又不喜欢一直待在实验室里,觉得能在野外工作挺好玩的。”在听取了北京大学郭大立老师分享的有关生态学研究有趣的经历后,宋超决定进入生态学专业。

  

  宋超在北卡罗莱纳Coweeta试验站

  “我不属于天才型选手,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觉得还不错那就继续干吧。”

  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宋超发现如果将生态学的知识付诸到实际当中,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原理,还需要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原理,因此,他又辅修了经济学的双学位。2009年本科毕业后申请了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研究生,开启了国外留学的人生旅程。

  硕士毕业后继续跟随导师赴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生态学领域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生态学的数据十分复杂,而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不能很好地解答他在数据方面的困惑,因此在统计学院老师的推荐下,他选修了统计学的相关课程。

  “统计学的研究并不在计划之内,起初只是想把数据问题整明白,但随着统计学的课程越修越多,索性通过一篇硕士论文取得了统计学的硕士学位。”2018年生态学博士攻读完成后,考虑到未来的职业选择要求,为了积累一定的研究工作的经验,宋超申请了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两个博士后项目。直到2021年回国,宋超结束了为期十二年的海外留学历程。

  

  宋超在佐治亚大学做基础生态学实验课助教

  回想起留学的那段时光,宋超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2010年在堪萨斯大学讲“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的经历。“虽然英文说的还行,但这是我第一次上课,说哪些话,怎么构思都是很大的挑战。”在上课前的一晚他不断地模拟演练上课场景,将课上要说的每句话进行了不断地练习。在充分的准备下,课堂效果出乎他的预料,顺利完成了授课内容。“讲课是一个不断准备、练习的过程,经历了一次次的尝试和改进后便会胸有成竹。”留学时期的授课锻炼也为宋超教授《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课程奠定了基础。

  “很多事情都得不断实践,越做越熟练,那样就不会有所畏惧了。”

  2021年,海外的研究项目结束后,宋超开始考虑是否回国发展。“在国外做研究也行,但属于四平八稳的类型,没啥意思,不像国内现在的变化这么大。”宋超说,像他从事的“河流生态学碳横向传输”的研究,在国内做的并不多,这对于他来说是有很大的机会。2022年初,在原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新学院、新力量,这些都让宋超觉得会有更大的舞台和机遇。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贺金生教授是宋超本科时期的导师,在贺老师的推荐和帮助下,他来到了兰州大学。“当初真没觉得能申请上,瞎猫碰死耗子,碰到了就是赚的。”回顾整个过程,最让宋超感谢的是学校人才办贴心、详细的工作。

  “虽然与兰大没有过什么渊源,但是学校、学院的支持和帮助让我感受到了这里的温暖。”

  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生态学是事业,统计学是爱好。对于后面的科研工作宋超有着清晰的想法和打算。“一个是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特长,再一个是找到别人做得比较少,能有更大机会的领域。”宋超说,通过仔细考虑,他想做的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一个是以河流和流域为研究对象探寻陆地到淡水生态系统的碳的横向传输研究,这是他最想做的研究。另外,宋超一直对生态学的统计方法十分感兴趣,后面他想继续去探讨研究生态学中的数据统计方法。

  “盯准一个研究方向做持久的努力,好好干就完事儿了!”

  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从研究生到博士后,从河流代谢研究的到生态水文学,宋超一直专注于河流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以前做的比较专,现在想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做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多年的生态研究并没有浇灭宋超的学术热情,在他看来,任何事业都不能急功近利。“眼光要放长远一点,不要东打一枪西打一炮。”宋超还依稀记得贺金生教授对他的教诲“做研究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要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领域。”

  “来兰大是一个重新‘求学’的过程。”

  新的科研运作方式、新的学生管理方式、新的学校运作方式……回国以来,宋超每天都能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模式、新的知识。“用一个词形容我来兰大的这段时间,那就是‘学习’。”在宋超看来,这段时间仿佛一个自我“回炉再造”的过程,从小的学院的管理细节到大的选择科研方向和项目申请,都是令他不断学习的过程。

  但是独自一人适应新的环境对于宋超来说并不困难,从曾经相距整个太平洋到现在相隔两千公里,与家人常年相处异地的宋超已经习惯了“孤独”。独特的经历也造就了宋超“乐天派”的性格,

  “遇到困难了就去解决,解决不了了就去求助,求助后还是无法解决那就放弃。”

  在生活中,宋超也有着许多丰富的爱好。“兰州是牛肉面深度爱好者的天堂”,据宋超不完全统计,截至六月份,来到兰大二百余天的时间里,他吃了一百二十多次牛肉面。运动方面,宋超热爱游泳、跑步和自行车,“但是三项整一起‘铁人三项’可不大行。”除此之外,私下里宋超还会研究一些新的菜式,但是做饭的爱好却挡不住吃食堂方便的诱惑。“在国外受过没有中华美食的煎熬,食堂的饭菜简直百吃不厌。”

  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坚守。从学习到工作,宋超也有过迷茫和压力,但他依然保持内省的真诚:

  “研究生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放平自己的心态,别对自己有太大的压力。同时要真正抱有一颗做研究的心,努力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

  而他,也会继续怀揣着“扎根西部50年”的梦想继续前行。“理想总归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从昔日的“孔雀东南飞”到

  如今的“人才西北流”

  十年来兰州大学

  广开进贤之路、网罗天下英才

  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结构,

  挣脱桎梏发展的枷锁

  从宋超等优秀归国青年学者的身上

  我们可以感受到兰大人独具的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品格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uZyR-K9JpgNXxswgTOZDg

  来源 :兰州大学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文字: 梁凤至

  封面设计 : 阚思邈

  图片 :梅丽 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江萍

  责任编辑: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