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医疗体系,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共同成就大唐盛世!

  我朝诗人孟郊曾赋诗一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也正是鄙人此时的心情,但我怎么能和大才子相提并论?孟郊是进士及第,所修之术是为了安邦定国。而小子我不过一介小小医师,也才刚刚成为助教。

  大唐的太医署共分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其中医科共有博士一名,助教一名,学生四十人。鄙人从小研习医术,从医科的学生做起,不久之前刚刚升为助教。能从四十人中脱颖而出,也算是小小的进步,诸位且容我骄傲一次吧。

  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我看出各位眼中的疑惑。既然诸位还不太清楚唐朝的医疗体系,请您静坐,且听我娓娓道来。

  一、唐朝医疗体系与隋朝的异同

  大唐的医事制度源自隋朝,隋天子无道,历两朝而亡,但是隋朝却有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科学的医疗体系。我们唐朝的医疗制度,在其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前朝的医师数目比我朝多的多,据《唐六典》所载:“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唐)皇朝置四十人”。另外,隋朝重视按摩,其按摩师数量更多,分类也更加繁复。

  比之于前朝,我朝医科设置愈加精细,医官分类更为复杂,数量上却不增反减,用你们的话讲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儿上。”至于按摩师数量的差异,那也只能归结于前朝皇帝热衷享乐,而大唐帝王崇尚节俭,励精图治。

  

  二、唐朝的中央太医署是什么机构

  大唐的政治体制乃是三省六部制,而其医疗体系就像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大唐的医疗组织包括医政、医疗和医教三类,而中央太医署将这三种职能融会贯通,是真正的集大成者。

  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最高长官被称作太医令,太医令“掌诸医疗之法”,在他之下有医监四人,分别监管前面所提的医、针、按摩、咒禁四科之事务。医监之后又有相关杂役,负责文书工作。

  

  太医署的专业人员有医正、医师和医工之分,他们主要负责治疗。除了专业的治疗团队,太医署还有药园师,他们主要负责草药的种植和收采,中药的收集制作是个技术活,有刮、削、捣、筛之法,通过药园师的细致工作,我们一线技术人员,才有足够的弹药。

  太医署有自己的药库,除此之外,身为国家最高级的医药机构,太医署还将药源和药剂师扩展到大唐诸州诸府,“凡课药之州,置采药师一人”。

  这里要引出另一个专门机构,即殿中省尚药局。此机构专门为皇家服务,给皇帝打工,听着万分荣耀,却绝不是轻松的活计。

  首先从制药说起。皇帝吃的药被称作御药,御药的制作,务必严格依据各种药材的三性、五味和七情,为了保证足够的安全,制作过程要在各个部门长官包括将军卫的共同监视下进行,最终制成的御药又有汤、丸、散之分。制药完成,医生先行品尝,然后备注时间,方能封印备用。

  为皇帝治病医生的叫做御医,理论上他们只为皇帝、嫔妃、王公和禁军服务。御医是全国上下医术最高深的医生,但这也是最苦命的职业,治好病属于本分,治不好却常有性命之忧。

  大唐的医学能够传承,都要归功我朝较为普及的医学教育。太医署类似于你们那个年代的国家医学科学院,也承担了培育人才的职能。

  太医署内设有博士作教师,学生课业则由博士、助教共同教授,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本草》和《甲乙脉经》,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要做到识药形,知药性,并且能深入了解中医各种脉象知识。

  因为本人在医科学习,对本门学科还算相对了解,剩下三门就不明所以,只敢稍加介绍了。针博士教授学生“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按摩博士教学生按摩技法,以达到身体活络,四肢通畅之目的;咒禁的学科,在你们看来,可能有点迷信的意思,他们更多的是心理或者气功疗法,这里不提也罢。

  经过我的描述,各位看官就能清晰地知道,唐代的太医署乃是世界史上建立时间最早、建制规模最大,分类最科学的医药学校。身为其中的一员,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

  三、唐朝地方上的医疗机构

  以上所言,都是中央的医疗组织情况。我们且把眼光下移,看看地方上的医疗组织。

  同中央类似,各个州府都有自己的医疗机构,其成员亦是分为博士、助教和学生。助教和博士,坐镇大本营,负责本州的主体医疗,“以百药救疗平人有疾者”,学生则下放到地方,“掌州境巡疗”。与中央不同的是,因为资源有限,地方的医疗和教育不分家,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不断进步成长。

  按照规定,每个州府的衙门里都要必备《本草》和《百一集验方》,且要与经史典籍放在一起。我朝皇帝皆是圣主,明白水能载舟的道理,玄宗在位时,特意制作《广济方》,颁示天下,还把博士的品级不断提高,表明对人民健康的重视,

  各个州府也有专员负责采药、制药之事。制成的药共有两种用途,一者为本州所用,另外,其中的精华还要上贡朝廷。靠采摘制作,可能还不能满足需要,各个州府也会在市场上买卖自己所缺药材。

  

  唐朝还一个很温情的机构,类似于你们那个时代的福利院,我们称其为疠人坊和悲田养病坊。疠人坊为寺院所设,乃专门隔离麻风病人的医院;悲田坊则是一所贫民救济机构,可供病人及无家可归者长期居住疗养。

  四、唐代的军事医疗体系

  说完地方上的医疗组织,还要表一表大唐的军事医疗组织。用你们的话讲,“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江湖都会有冲突,更别提国家了,在任何朝代,军人都是刀头舔血的职业,而有生老病死的地方,就少不得我们医生的身影。

  和平时期,中央禁军的医疗由殿中省尚药局负责,南衙军更像皇帝的私人武装,南衙兵由太常寺供给医药。

  以上是安全时期的编制,有道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征战期间也有专业的医疗组织。按照《医疾令》之规定,行军征战之时,每五百人要安排一名医师。随军出征,需要携带大量药材,按照人均一份的规格准备,所带医药能治疗创伤、疟疾等疾病,真乃居家旅行之必备良药。此外,打仗之时,所经过的每个府镇,也有义务提前备好医药,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设置医生,我们还设置一个专员,这个专员的职能更像是你们时代的护士,他们专门负责护理调养伤病的军人,还要做好传染病的防护工作。军队里对受伤的军人颇为人性,按照规定,行军途中,若然有患重病的兵士,可以于当地就近安置。

  唐朝可以说是骑兵的巅峰朝代,我朝的骑兵,身挂明光铠,胯下骑着的是蒙古良马,多以槊作为进攻武器。毫不夸张地说,唐朝骑兵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强的骑兵,骑兵相当于你们那个年代的坦克,为了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对马匹的监管便显得尤为重要。

  

  五、兽医的普及,是唐朝医疗制度的一大特色

  这里又要引出另一个职业,那就是唐朝政府的兽医。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兽医也是医生。兽医的普遍出现,也是唐朝医疗制度的一大特色。兽医主要给马匹看病,他们主要供职于两大机构,分别是太仆寺和殿中省尚乘局。

  马是人类的好朋友,通过孜孜不倦地钻研,兽医对马匹有极深的了解,相关兽医的治疗理论也在此时建立起来。《唐六典》所载,“凡马病,灌而行之。”马匹常得五种病,分别为筋劳、骨劳、皮劳、气劳和血劳。每种病有其发病之因,也便有治疗之法。

  行军征战之时,有随行军医,自然少不了随行的兽医。而且马匹待遇与士兵颇为相似,兽医要因马匹数量预备等量的马药,也会准备相关药方,以备不时之需。

  我朝的李筌曾经写作一部《太白阴经》,此书乃是中国古代综合性的道家军事著作,在这部书里,对马匹的描述可谓不厌其烦。《太白阴经》首先讲明马匹对一个军队的重要性,“马之系于军者至矣重矣”。尔后,作者细致地说明,马匹易患之病,以及预防之法,所谓“马有四百八病,盖在调冷热之宜,适牧放之性,常加休息,不可忽视之也”。

  

  正是因为政府层面的足够重视,马匹足够出色,我朝的骑兵战斗力才能如此强悍,唐代的骑兵也就资格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六、民间的学医风气颇为浓厚

  唐朝的医疗水平很是发达,官方层面足够重视,私人习医也呈蔚然成风的趋势。曾写下《滕王阁序》的天才少年王勃,对学医很是用心,他曾经说过“人不可不知医”,昔年长安有个叫曹元的人有几张秘方,王勃悉心求教,并且最终尽得其术。后世的孺子,修习四书五经的间隙,常常阅读几本医书,这个传统很大程度起源于我朝。

  不管是官家的医学生,或是民间的医学生,都可以走贡举之路,凭借医术有资格进入仕途。我朝的有道明君太宗皇帝,就曾说过:“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想来,在他老人家眼里,精通医术之人也算英雄吧。

  说道精通医术,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物,他真乃半仙之体。此人名曰孙思邈,他从小被称作“神童”,七岁入学,日诵千余言,孙爷爷从小体弱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18岁那年,他立志学医救人,终成一代大家。

  

  孙思邈行医多年,广搜天下药方,作《千金方》一书,此书名为“千金”,并不是其中药方价值千金,书名指代的是“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西洋人称作“人类之瑰宝”。在这本书里,孙思邈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他因此成为倡导妇科和儿科的第一人。不管是医术、理论和德行,孙思邈都趋于完美,堪称我辈之楷模,医药界中的圣人。

  我唠唠叨叨了大半天,想必各位对唐朝的医疗体系,也有了大体的了解。我在这里,由衷的祝愿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