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校长呼吁增博士生收入背后:有人兼职增收,有人资助金近万

  极目新闻记者 曾凌轲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我国有40万博士生像乞丐一样在做研究工作,他们每月收入仅3000多元,建议财政拨款使他们每个月收入达到1万元。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呼吁提高博士生收入(图源:短视频截图)

  博士生生存现状被摆在聚光灯下,立即引来众多评论。多位在读博士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就校方发放补助而言,月入3000多元甚至不到3000元的情况基本属实,为此,不少博士在校期间均有兼职。不过,由于校方政策不同,也有高校博士每月资助金就可近万元。有专家建议,提高博士生待遇可以采取“兜底+浮动”相结合的原则,兜底即制定最低保障标准,浮动部分则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定。

  大学校长呼吁提高博士生待遇

  近日,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我国有40万博士生像乞丐一样在做研究工作,他们月收入3000多块钱,建议每年增加10万块钱,使他们每个月的收入达到1万块钱,这样可以把这些博士生真正培养成顶级人才,让他们安心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正常的进行支付。”刘元春还表示,增加博士生收入的这笔钱,每年的财政支出仅需400亿元,从国家层面来看,并不多。#上海财大校长呼吁增加博士生收入#的词条随即登上微博热搜。

  微博评论区,多位博士生袒露了自己或身边师兄、师姐的现状,“我见到的博士科研压力都非常大,每个月补贴也就两三千,年龄又大了,也不能找父母要钱”。不过也有人认为,即使是博士生,也仍处于求学阶段,其收入应该与科研成果成正比。

  现行助学标准:每年不低于1万5千元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多位博士了解到,按照国家助学标准,每年校方最低会向博士生发放15000元助学金。理工科博士一般会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因此可获得部分“工资”。文科博士则较多有校外兼职。

  公开资料显示,现行的博士生助学金发放标准制定于2017年。2017年3月,财政部、教育部曾发布《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通知》强调为进一步支持博士生培养工作,调动青年高端人才积极性,经国务院同意,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提高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博士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其中: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不低于13000元(具体标准由省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确定);科研院所等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依照执行。

  其中,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所需资金,继续按照现行渠道和承担办法解决。中央高校和中央级科研院所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按照预算管理程序列入年度部门预算。地方高校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年13000元的标准以及现行分担办法分担所需资金。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所需资金通过现行渠道解决。

  不同专业博士生收入不不同

  一所北京985高校传媒类博士在读的牛小语告诉极目新闻记者,2020年入学以来,她的在校收入就是每年15000元,“这笔钱分10个月发放,每月1500元。7月、8月不发放。”牛小语说。虽然住在学校宿舍,也有校园食堂吃饭可以节约部分费用,但每月1500元的收入实在不足在北京花销。

  牛小语向记者展示近日刚到账的国家助学金(采访对象供图)

  为此,牛小语经常会做一些专业相关的兼职,例如编剧、剪辑等。同门博士生则有人兼职配音,也有人兼职考研培训讲师,还有人在校担任助教。

  “我是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来读博的,虽然兼职的收入不低,但我内心还是有挣扎。做兼职的时候,会觉得这不是我的本职工作,心里其实是不愿意的。对我来说,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交织存在。”牛小语坦言。

  北京另一所双一流大学的理工科博士王彦则表示,除了每年15000的助学金外,由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也会向博士生发放部分“工资”。“1500块助学金之外,我们导师每个月会给博士生再发3000多元,我每个月收入大约是四五千元。”王彦说,“学校有宿舍和食堂,这笔钱其实够一般同学平时花销了。”

  王彦还解释道,平时科研工作忙,每周要工作6天,“其实花不了什么钱。多数同学也没时间兼职。”不过,今年28岁的王彦已经在北京结婚、买房,为补贴家用,他仍抽空兼职做家教,课时费每小时500元。

  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资助水平

  在博士生群体中,南方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可能是国内收入最高的群体。一网传截图显示,南方科技大学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资助政策为5万/年和10万/年。2023年,这一政策还将调整,开题前的博士生资助金额拟调整为7万至9万/年,开题后则提高至9.5万至13万/年。

  南方科技大学一在读博士生刘飒向极目新闻记者证实了这张截图的真实性,“我读博两年半了,资助这部分是一年10万元,其它收入和补贴基本没有。除去学费住宿费1万多元,一年发放到手的有8万多元。”刘飒说。

  不过,当极目新闻问及这笔收入是否是校方补贴,刘飒表示不太清楚,只是听说“导师和校方各出一半”。另外,刘飒还提到,在南科大,一位导师一年一般只能招收一位博士。

  专家建议补贴博士“兜底+浮动”相结合

  谈及提高博士收入,上述博士生都表示,刘元春倡议的月度收入提高至万元可能太理想化了。不过确实可以适当提高。

  王彦提及,可能可以增加奖学金、助学金的门类,使其覆盖面更广。牛小语则表示:“博士资助政策是2017年制定的,现在已经过去5年了,该调整了。”

  中国教科院体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家勇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他高度赞成刘校长的建议。“增加国家财政投入,切实提高在读博士生奖学金和助学金,使其能够专心学习与研究。至于具体支持额度,可以进一步研究论证,基本原则应该是不高于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后的平均收入水平。”张家勇说,“国家财政每年拿出400亿元,的确不是很大数目,相比‘营养餐’‘校车计划’等项目,应该是可行的。”

  张家勇还举例称,与国外博士生相比,中国博士生奖助学金的确偏低,但国外博士生一般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与管理任务,学校一般也不提供住宿等福利。另外,国外博士生在学期间收入一般接近社会平均收入,约为博士毕业后平均收入的50%左右。“从这个意义说,目前我国博士生月收入3000元也不算离谱,与2005年前后的200-300元月收入相比,已经提高了不少。”

  江南大学副教授、教学政策学博士田贤鹏则提醒,国内博士生补贴待遇整体偏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很多高校的博士生月生活补贴不到2000元。在高消费城市,这样的待遇甚至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支出。因此,提高博士生补贴待遇确有必要。

  但需要谨慎考量的是,到底提高到多少才是适合博士生的补贴待遇。在中西部高校,很多博士青年教师的月收入都不到1万元。贸然将博士生的月收入提升至1万元,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经过严肃调研和论证的。“提高博士生待遇需要坚持‘兜底+浮动’相结合的原则,兜底体现的是国家制定的最低保障标准,浮动体现的是不同高校的个性化激励措施。”

  (文中牛小语、王彦和刘飒均为化名)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