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40多岁,4个孩子,去考全日制博士,这种情况在美国很多,他们是咋想的?

  朋友X君实验室最近来了一位新博士生,刚考过来的,是个女孩。

  说女孩其实不太准确,因为这个博士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是四个孩子的妈妈了,年龄40多岁。

  

  这种事情在中国很少见,前几年还有新闻说一位48岁的女士考博第二次进入复试,但仍因年龄问题没有被录取。

  在中国,35岁是很多高校招聘副教授以下教师的年龄线,超过这个线一般就进不了高校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当然例外,那是可以直接聘为教授、博导的,但仍有年龄要求。

  在中国的企业界,35岁也是个坎。新闻上曾曝光过一些互联网大厂把年满35岁的“中年人”辞退,把岗位腾出来给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在其它行业,不一定这么夸张,但35岁的确也是条线。过了这条线找工作,你要么足够优秀,去应聘企业里的中高层,要么就真的比不上小你十岁的年轻人。

  在这种大环境下,你很难见到有人三四十岁了,还脱产去读个博士。我们在中国能见到的博士,要么是本硕博一路读上来的,要么是在职的博士。在职的博士里,领导干部比较多。

  谁要是三十多四十岁,辞掉已打拼一二十年的工作,去读书,肯定会被人们看作不正常。且不说养家糊口的生活压力,就是手边宽松的,大家都会担心你读完书四十多岁的人还有哪个企业会要。

  

  这种事在美国却算不了什么稀奇的事,很多人本科、研究生毕业多年,再考个全日制的博士去读是很正常的事。有的人大学毕业干了几年十几年,又想去另一个行业里发展,于是就去考那个专业的博士读,这在美国也很正常。

  我在美国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朋友是国内某“985”大学的副教授,当然也是博士了,来到美国后,为了工作需要,去读本科。他在国内是学文科教文科专业的,来美国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三十多岁了,跟18岁的年轻人一起去上学。

  还有一位朋友,同样是国内一所著名“985”大学的博士,并已取得该名校助理研究员的职称,来美后做着志愿者护士(这个名词是她讲的,具体职位名称不详,可能就是最低级别的护士)的工作,干医院里最脏最累的活,包括跟屎尿接触的活,还没有多少工资。为了给自己寻个出路,四十岁的她也去读本科。

  

  当然,来美华人一代有他们的特殊性,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去抛下教授、博士等身份和光环,重新开始读大学本科。

  但由此也可以看得到,美国社会在这方面的确是没多少年龄歧视的,只要你能考得上,读得下来,你就去读。读完了,只要你的能力达标,企业该用就用,不会因为你四十岁才读完本科就拒绝你。我上面提到的第一位朋友后来还去了美国的政府部门工作,一直到现在。

  本土的美国人当了教授再去读本科的当然不多见,可能根本就没有,但三四十岁、工作多年、有家有业,又回到学校读博士的,如上面所说,并不新鲜。朋友实验室这位四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一样。

  

  我们都知道,西方人对年龄很敏感,一般不直接问别人的年龄,我不知道美国人不介意三四十岁再全职回大学里读书是不是跟这个有关系,但我在美国经历的情况是,这边的企业招聘员工时的确不能问年龄,简历里也没有年龄这一项。

  据说这是美国法律规定的。不独年龄,性别、种族、性取向、宗教信仰、女性有没有怀孕,这些都被视为个人隐私,是不能问的,以避免企业在录取时发生不同角度的歧视。美国的政治正确性问题已经众所周知,这些问题都涉及政治正确。

  美国人的退休年龄比中国晚,最近的新闻说要调到67岁了。这样一来,40岁才去读博士的,毕业后还有约二十年的工作时间。

  

  美国人平时不怎么存钱,年老时退休金可能不够花,那样的话他们可能会选择继续工作,干到八九十岁也正常。

  我有一个同事是位老太太,今年已经70多岁了,还在公司里朝七晚四地上班(我们公司的上班时间一直是这样,八小时制,中间一小时吃饭不计薪),而且看样子近几年没有想退休的意思。她的丈夫年龄更大,已经82岁了,还在工作。

  美国社会比较成熟,八小时工作制执行得虽不完美,但确实比国内要好,那种到处996,甚至007的工作模式是不多见的(我在这边的中国超市倒是见识过),工作强度一般也没有中国那么大,普遍是三两天不一定能干中国人一天的活。在这种情况下,七八十岁的老人尽管精力已有所减退,但还是能胜任的。

  

  中国的博士毕业,首选体制内的高校、科研机构,美国博士毕业,除了特别有理想和兴趣的,首选一般都是企业。原因很简单,企业里的待遇要远高于高校,不是高几成,是倍数的工资水平。

  曾经有一位美国朋友问到我们家人的工作,当他听说是在大学里工作时,很不屑地扔了一句:学校里工资太低了,干嘛待在那儿啊?

  美国有很多厉害的企业,占据着国际产业链的高端,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愿意花很高的价钱聘请博士毕业生们,并且给的压力也没有中国企业那么大。所以博士们毕业有大量的工作机会可以选,即使四五十岁毕业,也不愁找不到工作。

  

  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像华为这种做高端科研的企业还是太少,能提供的岗位十分有限。即使阿里、腾讯这种看上去“高大上”的企业,做的基本也是技术应用,高端研发攻关不多。

  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高端人才在中国市场上没有去处。他们除了去高校、研究院这种体制内单位,没有多少选择。而体制内单位的特点就是稳定、压力小(当然,这只是相对于体制外单位而言),但工资水平不会高到哪里去。

  很多来美国读博士、做博士后的高端人才都待在美国不回去了,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就业途径狭窄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国内高校敢公然以年龄设线挑人,也与此有很大关系。

  

  近两年,国家大力鼓励各类企业向“星辰大海”进发,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大家谈论很多的“内卷”,也是为了尽快占据国际产业链的高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更好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这种大气候形成,在向“星辰大海”进发的过程中,中国市场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将是井喷式的,即使四十多岁才毕业的博士,也将是企业争抢的“香饽饽”。那时,中国将有很多打拼多年的人回校深造,为他们人生的下一次启航探求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星标,不错过任何一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