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博导招收学生有门槛,家境不好的不愿意收,并非歧视而是无奈

  “再穷不能穷教育”,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十分重视,并可砸锅卖铁也要供学生上大学,不想让孩子因为家庭条件放弃上进,国内家长基本都奉行着,学生能读到哪就供到哪,不会因家境让学生放弃学业,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不少博导会因为家境筛选学生。

  

  家境不好的学生,往往会成为博导放弃的人选,即使学生能力略高一筹,也会被家境好的人淘汰,这让不少家长难以接受,难道学术也分经济条件?这也是圈内公认的事,如此一来寒门学子更没有出头之路了。

  并不是因为导师看重金钱,也不是瞧不起寒门学子,而是出于现实的无奈之举,科研一途或许不适合他们。

  

  研究生是我最高学历,而博士研究生是高等学历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级,也可以说是学历中的“天花板”,与上千万的本科大学生相比,去年我国在学博士生只有50万左右,足以见其珍稀程度。

  

  为了争取就业优势,不少本科生选择考研,2023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520万,但接着读博的学生并不多,博士对就业帮助有些,读博难度较大,基本是纯科研工作。

  选择读博的人并不多,如果学生在研究生复试时,向导师许下读博承诺,可能会增加复试通过率,也是因为选择读博的学生太少,这也让有读博想法的学生成了香饽饽。

  

  为何读博学生如此稀少,博导招收招收学生还会有家境门槛?并非是歧视学生,或者过于看重金钱,而是无奈之举,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业和未来着想。

  我国博士生延毕现象很常见,甚至有的博士生读了8、9年也难以毕业,之前不少大学就清退不少长时间难以毕业的学生,他们已经三四十岁,却依然在跟博士学位做斗争,博士毕业门槛很高,要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写论文难度也很大。

  

  和本科或硕士阶段的毕业论文不同,博士论文需要学生自主完成,从开题到答辩都需要几年时间,这还是比较顺利的学生,每天没完没了的实验、看文献,对学生精力要求很高,还要跟着导师完成科研工作,他们的生活被学术填满。

  

  作为博士生,他们人生的前30年,基本都在读书,他们是最高学历的代表,也需要考虑家庭和父母,为啥博导招生还要问家庭条件?不是看重金钱,而是家境不好的学生,难以将全部精力花在学习上,即使上心学业,也要承担巨大的生活压力。

  

  身旁的同学早已成家立业,赡养父母和家人,而博士生读书期间不能全职赚钱,家境不好的话,父母经济压力过大,甚至生活捉襟见肘,这也考验着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博士生做科研不能着急,做学问一旦急功近利,很可能会产生反作用,在学业、家庭和心理三重压力下,再有能力的学生也会被影响,这也是很多优秀的学生依然延毕的原因,不是导师给他穿小鞋,而是巨大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

  

  很多家长对读博了解不多,只知道博士是学生中最厉害的,以后就业工作很有优势,想让学生读博改变家庭阶层,但最后往往难以善了。

  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想要通过学历获得优势,读到硕士完全足够了,若非在科研上有天赋和兴趣,读博最好三思而行,如果因家境被导师淘汰,未必不是好事。

  

  以往读研读博的学生,大多都是为了科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才会争取研究生学历,如今很多大学生将读研读博当做跳板,希望毕业以后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甚至有的学生将研究生阶段当做逃避就业的选择,不想面对残酷的社会,才会选择继续进修。

  

  读研读博确实有学历优势,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想要接着升学,对学生、对家庭都是考验,考研不是一个人的事,事关一个家庭,大学生要正确看待,不能因一时上头报考,要规划好未来的生活。

  搞科研不是件容易的事,天赋异禀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数普通学生要正视自身能力,尤其是读博,想要顺利毕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学历越高越好,会被划分为稀有人才,但读博的过程不是一般人能坚持的,有的博导言语比较直白,也是为了学生着想。

  今日话题:对于“博士不养穷人”,你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我在百度学技能#

  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