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生热议:“三好学生”该不该取消?[图]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呼吁停评三好学生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近日在重庆一基础教育学术年会上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

  顾明远说,中小学校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评选“三好学生”实际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同时在感情上伤害未被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资料图片

  顾明远的观点是,有的孩子大器晚成,在小学阶段会表现得非常一般,如果过早地给他一些“你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

  据悉,早在2004年,顾明远也已发出倡议:废除三好学生评选制度。

  仅仅参考学习成绩评三好学生是非常片面的。(配图 资料图片)

  本报海口9月15日讯(记者许欣实习生陆莎)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一再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其倡议在海南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不少教育界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认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仍应进行,但标准应该改革,可以用鼓励学生发挥专长的新标准取而代之。

  各方观点

  赞成守护方

  学生成长需要好榜样

  “停评‘三好学生’倡议令人吃惊。”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陈振华认为,“三好学生”与素质教育没有矛盾,恰恰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多年的评选实践证明,评选“三好学生”,对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起到了巨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如果连这个都否定了,广大教师会无所适从。“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必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都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评优评先是一种促进手段,既要奖励表现好的学生,也要促动后进的学生,有竞争才有进步和发展。”陈振华说,如果说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的依据是分出了学生好与差,打击了大部分学生,给学生造成压力。按此理由类推,学校就不应对学业水平进行考试,因为有考试就会分出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下,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压力。甚至,学生表现好,也不应表扬,表现不好或犯了错误,也不应批评,因为会分出学生的高下,也会造成学生的压力。这样下去,学生的成长环境是令人担忧的。试想,合格、不合格都无所谓,这样的教育对得起人民吗?教育的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如何体现?我国的基础教育走到今天,是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的,全盘否定是可怕的。

  多名中小学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孩子的成长需要榜样,如果不评“三好学生”,如何让学生懂得分辨是非?如何让学生知道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评“三好学生”没有错,争先进从小做起没有错,关键是学校和老师的做法,如果老师评得不公平,那将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树立榜样决不等同于打击大多数学生。设想,在没有任何竞争的环境里,孩子该怎样成长?

  赞成废除方

  不当“三好生”同样很优秀

  海口一中学生家长梁先生为顾明远的倡议叫好,他说,是否该评选“三好学生”的关键在于,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榜样?一个在成长、在完善中的未成年人能成为其他未成年人的“榜样”吗?这样的“榜样”可靠吗?今年是“好榜样”,明年成为“坏榜样”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榜样”有意义吗?实际上,那些没评上三好学生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点。“我上学成绩一般,没当过一次三好学生,如今开了公司,手下员工100多人,不是照样为社会做贡献吗?”

  海南中学吴天忠老师也是顾明远倡议的支持者。他说,评选“三好学生”是受名额限制的。比如“三好学生”共有8个名额,学习成绩排名前8名的同学都可以当选“三好学生”,那么对第9名、第10名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就是一种打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教育部门意识到这些问题,小学和初中招生已经不与测试成绩挂钩,教育部门也不会以小学毕业测试成绩进行学校排位。既然连分数都不作为评选依据了,那么在小学和初中评选三好学生就更没有必要了。吴老师认为,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积极性,应该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同时对学生的荣誉观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正确看待得失。

  还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根据规定,市县级“三好学生”出炉前,校长、教导处、年级组、家长代表等都要参加评选,初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还要在学校公示栏张榜公示7天。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并没有按规定做。学校在评“三好学生”时,一般把评选权利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习成绩,然后参考在校表现,只要体育不太差,就可以评上三好学生。“一般来说,评三好学生主要依据老师自身对学生的印象,这本身就不公平。”

  主张改革方

  海口美舍学校校长丁海涛:

  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应多元化

  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持“改革”评价制度观点。“几十年来,一直是德智体‘三好学生’一统天下,为何不可以有‘德智体美劳五好学生’或六好学生、七好学生……?”海口美舍学校校长丁海涛说,长期以来,“三好学生”的评选比例总是很低的,如校级三好学生不超过10%,市级、省级三好学生名额更少,一个学校只有一二个学生可以当选。对于其他没有当选的学生而言,会给予他们一种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实际上,“三好学生”这一概念已沿用了几十年了,应该赋予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内涵,而今,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是多元的,已不仅限于德智体三方面了。他建议,除了德智体外,评价学生还应加入情商等因素。现在的学生每天坚持的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与社会接触不多,“三好学生”中的“德”被狭义地定义为听话,导致一些学生表里不一。比如在学校里表现得乖巧的人,在社会上不一定就有“德”,也不一定就是品德高尚的人。

  “学生的特质也许可以成就他的未来。比如数学家陈景润在生活上很迟钝,可他在数学方面有天赋,成为受人敬仰的数学家。”丁海涛说,对不同学生的特质要及时以评价来进行鼓励引导,才会让他们重视起自己的才能。不一定要取消评“三好学生”,只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务必要多元化,鼓励更多的学生发挥潜能。

  丁海涛还建议,最好去掉“三好学生”的加分、上重点校等功利因素,否则在评“三好学生”时必然会滋生不公平的现象。

  海口英才小学校长兰祖军认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都需要老师去发现和肯定。美国教育专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人的大脑有八大智能,包括语言文字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音乐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闪光点。兰祖军说,“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增加了很多人为操作因素,一些老师在仅仅参考学习成绩给学生打“印象分”,这是非常片面的。因为这一原因,很多原本优秀的孩子总是与“三好学生”无缘。而有的孩子为受表扬去做好事,所以,不能仅通过一些表面现象来评价一个孩子。

  兰祖军说:“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所以在评优时尽可能多元化,比如会评选奋进生、特长生等等,在艺术节或读书节上还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这些奖项都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

  教育部门:

  “三好生”评选条件一直在改进

  今天,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1982年,教育部、团中央曾发布通知,在学校里评选“三好学生”,评选学生的比例占学生总数的5%至10%。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南评选“三好学生”的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据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主要是在“思想品德”方面提倡一些新的内容,“引导学生体现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在课程改革之后,还对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中学生或是小学生,想当省级三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须达“A等”,近年还提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体育锻炼,《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以上;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等要求。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相关工作负责人说,教育厅每年都会评出一批“海南省三好学生”和“海南省优秀学生干部”,其宗旨是“深入挖掘、发现中小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树立学习榜样,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等。

  获评省级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可在中考、高考中加分,为避免“照顾泛滥”现象发生,省教育厅多次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在安排指标时毕业班学生所占比例必须严格控制在50%以内,如本市县(单位)的毕业班学生所占比例超过50%,将退回材料重评,后果自负。

  “我省教育界并没有反对评选三好学生的声音,教育部也从没下文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可见,停评倡议还有待进一步论证。”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相关工作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