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乖乖自己吃饭?那就做好这3点

  

  全中国的妈妈都在问:宝宝不肯吃饭怎么办?

  无数家庭每天都在上演吃饭游击战。小孩跑,大人追,哄一下吃一口,一顿饭两小时。

  我们来看看关于孩子吃饭,家长们都有哪些误操作:

  小Z三岁,每天自己坐在小板凳上吃饭。每次吃饭,一开始是他自己吃,会掉一些饭菜出来,爷爷奶奶看到之后,既心疼粮食又怕小Z把衣服搞脏,马上抢过小Z的饭碗开始喂他了。

  小P一岁多,每顿饭都是家长特别做的流食,饭菜全部做成糊状。遇到肉类,爷爷奶奶会自己咀嚼好了再喂给小P吃。

  小A吃饭的时候喜欢看动画片,经常看着看着就忘记吃饭了,往往一集放完了饭还没吃几口。爸爸妈妈就会说,乖乖吃饭,如果半小时吃完的话,就奖励你一个棒棒糖。这个办法一次两次还可以见效,后来就不灵了。

  小G吃饭的时候爱玩闹,家长就会威胁说,好好吃饭,不快点吃完罚你不能去游乐场。但是小G不紧不慢地吃了一点,还是哭着跟家长去了游乐场。

  为什么孩子吃饭会产生这么多问题,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难题呢?

  一句话,中国家长的控制欲太强。家长总是希望自己小孩吃饭的时候能够安安静静,不吵不闹,令行禁止,不掉不洒,一旦达不成这种状态,家长就会干涉。

  

  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西方的父母似乎很轻松。

  从孩子可以自己动手开始,西方的父母就停止了喂饭行为。从一岁左右开始,美国父母就把吃饭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孩子吃多吃少,用勺子还是用手,洒到桌上或者搞脏衣服,父母统统不在意。

  他们从孩子吃饭开始培养独立意识。孩子从小就认为,吃饭是自己的事情。

  娇妈曾经去一个美国朋友家做客,那是一个从国内移民过去的朋友。当我看到对方一岁半的女儿全程自己乖乖吃饭,不需要大人操一丁点心的时候,禁不住感叹文化差异之大。

  为什么在吃饭这件事情上,也存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呢?

  对待孩子,中国的家长们永远在追求成功,即使是吃饭这件小事。之所以家长要喂,要哄,要逼,归根结底,家长们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完成这件事,不允许他们认为“失败”的事情发生。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

  用手吃饭不可以吗?吃得慢一点不可以吗?一顿吃少一点不可以吗?饭洒到衣服上不可以吗?

  正是因为家长在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所以孩子吃饭才会变成难题。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著作《巨婴国》里讲述过,对于幼儿来说,用手抓东西吃是满足他的全能感的一种方式,在幼儿时期全能感得到较好满足的孩子,成人以后越容易发展完善的人格。同时,用手吃东西能够锻炼小孩的手部肌肉,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喂得饱饱的,即使孩子已经多次摇头表示不想吃了,家长也还是强制性地把饭喂完。家长没有考虑过孩子可能已经吃过零食或者别的东西,肚子并不饿,这种强制喂食的行为就让孩子对吃饭产生了抵触情绪。

  从此,吃饭就变成了一项任务,而不是乐趣。更重要的是,这种强制性喂食让孩子体验不到饥饿感,从而也就学不会珍惜。

  至于很多家长喜欢把食物嚼碎了再喂给孩子,这就是大大的陋习了。一方面,成年人口腔中含有很多细菌,通过这种方式全部传到小孩的嘴里了;另一方面,硬质食物正是锻炼幼儿咀嚼能力的最佳机会,小孩自己嚼得越多,牙齿和口腔肌肉发育得越快。

  所以,各位家长们,如果你们觉得自家小孩很难搞,自己付出了很多心血却收效甚微,那一定是自己“管太多”。

  我小的时候吃饭很慢,爸妈从来没有为此批评过我,我自己也享受细嚼慢咽的方式。

  但是我的一个姑姑,每次看到我吃饭都要疾言厉色地批评我:还不快点吃!吃个饭都这么慢,长大有什么出息!

  那神情,跟容嬷嬷一模一样。以至于每次看到她,我就觉得吃饭是个苦差事,多美味的饭菜都食之无味了。

  吃饭,原本是一件纯粹的享受,却因为家长的种种行为,失去了其中的快乐。

  

  如何科学地让小孩吃饭,是中国家长需要学习的,家长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首先要接受一件事,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在吃饭这件事上,请家长忘掉让孩子“听话”这个概念,其本质,是家长需要放下自己的权力欲和掌控欲。

  从孩子可以自己动手开始,请停止喂食这个动作。即使TA吃饭慢,用手抓,洒到桌子和衣服,但此时的TA是自己那个混沌蒙昧世界的帝王,吃饭是TA唯一能掌控的事情,是纯粹的快乐。

  孩子怎么吃,吃多吃少,都由TA自己决定,请家长们交出决定权。别怕浪费,别怕麻烦,无非是多洗几件衣服,多擦一下桌子,浪费几粒米,但是对孩子的未来的好处却是巨大的。

  第二,对于已经养成“不好好吃饭”习惯的孩子,家长需要弄清楚“不好好吃饭”的原因。

  那种游击战式的吃饭方式,家长的解决之道就是停止喂饭,让小孩自己吃。

  如果是爱看动画片等注意力不能集中到吃饭这件事情上,家长需要制订明确的规则,并且言出必行,执行到底。比如,饭前一个小时,不能开电视。如果孩子不能遵守规则,那就制订惩罚制度。

  孩子不吃饭,欧美的家长们的解决方式就是“饿一顿”。如果这一顿要看电视,那就别吃饭了,下一顿再吃。孩子饿的时候再怎么哀求,家长视若无睹,因为这是规则。

  这种方式非常值得国内的家长借鉴。可惜,国内的家长们总是不能把惩罚制度落实,无论是罚孩子饿一顿还是不能去游玩之类的,总是禁不住孩子的哭闹就破功了。

  而惩罚不执行的结果,就是孩子认为耍赖是有效的,自己不遵守规则是无所谓的,从此,家长对孩子的威胁都会失效。

  第三,坚决停止家长的一些陋习,比如咀嚼喂食,只喂流食等。

  一位幼师曾经反馈过,她的幼儿园里有个两岁多的孩子,因为家里的老人坚持只喂糊糊,结果孩子根本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吃饭,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吞咽能力只相当于九个月的婴儿。

  改变孩子的吃饭习惯,归根结底要改变的,是家长的心态和方法。要相信,孩子的习惯只是“果”,大人的行为才是“因”。

  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家长“无为”才是有为,“不管”才是真正有效的管。

  

  小结:

  为什么在孩子吃饭、写作业这些小事上,家长们总是容易失控和焦虑?因为家长们意识不到,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一旦孩子失去他的自主权,只能听家长指令,他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这些事对孩子而言,就变成了任务,主动变成被动。从家长的角度,呈现的结果就是完成事情的难度变大了。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些父母认为,他们对孩子的权力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禁止,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假若对孩子只是一味禁止的话,就等于给他加上了镣铐,会使他变得畏缩、消极、无进取心。

  吃饭这件小事,请家长们高抬贵手,少管。

  来自公众号:娇娇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