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满怀共写新篇章 众志成城再创新辉煌——部分师生新春感言选登

  豪情满怀共写新篇章   众志成城再创新辉煌

  ——部分师生新春感言选登

  振奋精神话来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吴文君教授

      2007年,是令人振奋的一年。

  首先令人高兴的是我们课题组,在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的研究与应用方面,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年初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认可,也是激励我们今后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

  在科研工作方面, 2007年,我们课题组从植物中分离鉴定出43个杀虫化合物,其中10个为新化合物。从秦岭链霉菌中分离出了7个新的抗生素,这一工作内容即将被抗生素研究方面的权威刊物《Journal of Antibiotics》发表。过去,在天然产物分离鉴定方面,对我们而言这是不可能的,但随着我校“985工程”和“211工程”科研平台的建设,实验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在添置大型仪器LC-MS(液-质联用仪)以后,我们课题组受益匪浅,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2007年对我也是压力很大的一年。几年来,我们课题组承担着一个“973”计划项目的课题。在此方面,我们投入了很大的经费和精力,尽管该项目有一定进展,但离我们预期目标还差距很大,还需要我们更加不懈努力。

  我们课题组2007年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这三年来,我校科研条件大为改善,制定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年轻人尽快成才的措施。我很明显地感觉到我校年轻人正在形成一股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比学赶超的风气。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这是我校的希望。我相信,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我校的科研水平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我自己而言,国家和学校给予了我很多的荣誉和支持,但这也使我倍感责任重大。创制新农药一直是我最大的目标,我只有尽快地提高科研效率,提升科研成果投入与产出比,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重要的成果,才能无愧于党和国家多年来对我的培养与支持。

  新年三愿

  陕西省教学名师何蓓如

  新年伊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启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学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未来前景灿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成果、培养有创造力的青年一代和知识创新的重要社会责任。就我个人而言,新年有三个愿望:

  一愿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培养热爱人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向往真理的高尚情操和人文精神。遵循正直诚实、遵纪守法、不畏困难、艰苦奋斗、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的为人原则。广泛获取知识,不断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学科进展,广泛涉猎社会学、管理学、文学艺术、逻辑学。不断提高能力,力争做一个情操高尚、简朴友善、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畏艰难的高校教师。

       

  二愿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创新能力的青年一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给青年以探索未知的热情,以穿透迷雾的睿智,以追求真理的勇敢,以甘于寂寞的执着,以迎难而上的毅力,以不羡浮华的冷静,以热爱人类、热爱自然的情怀,这样,人类的明天将更和谐、更灿烂。教师教学活动像蜜蜂采遍百花,酝酿消化,奉献给学生的是高营养的知识琼浆。教学活动力争复杂问题简单化,剥茧抽丝,提纲挈领,务求简洁质朴,生动活泼。

  三愿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育取得进展。总结三系杂交小麦研究的经验教训,近年致力发掘小麦温敏雄性不育遗传资源,已在斯卑尔脱小麦、莫迦小麦基因组发现新的温敏基因,导入小麦基因组,并对杂交小麦种子生产的技术问题做了系统研究。由于许多未知因素的制约,现在的难关是优势强大的杂交小麦组合的获得。经过大量亲本改良和组合选配,2007年已有初步的进展,我希望新年好运,二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取得更大进展。

  团结协作再攀新高

  国外引进人才王进义教授

  2007,对我来说,可以概括为:陌生、新鲜、充实、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一年。

  2006年8月,于美国加州大学完成第二个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我来到学校。到校后,校领导与相关专家了解到我们从事的属目前国际前沿、国内也是起步不久的研究领域——“大规模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与微纳生物技术”, 即给予了重点支持。学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首期投入200万元建设与前期研究启动经费,用于研究工作的开展。经过一年努力,在校领导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基本建成了该领域的研究平台,初步形成了相应的研究队伍,并于200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校2007年青年学术骨干项目支持。2006年10月至2007年期间,我先后与复旦大学、我校相关老师合作,在Biomed Microdevice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篇。与此同时,又从事了本科生2个班的教学与实验以及硕士生1个班的教学工作。

  展望2008,对我及我的研究队伍而言,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也是考验我们研究队伍战斗能力的一年。为此,我们会更加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在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使国家基金项目与学校相关项目顺利进行;进一步向我校各位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牢记责任不懈努力

  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

  我校小麦育种工作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滞后。直到最近几年,学校的小麦育种研究工作开始有了明显起色,2005、2006、2007年连续三年共育成4个小麦新品种,其中3个达到了国家优质小麦品种要求,无论是产量、品质还是推广面积都令人满意。特别是2007年通过国审的“西农979”,被评为国家优质小麦品种,并被确定为全国优质小麦主推品种和国家科技入户优质品种,其示范面积推广迅速,仅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推广面积已达500万亩以上。目前,粮食企业已经加入,开展了订单生产,发展前景广阔。这些成绩令人欣慰,更令人振奋和鼓舞。

       

  学校为促进小麦育种工作的健康发展,设立了专项研究经费,支持小麦遗传研究工作。在学校的支持下,无论是实验室建设、还是人员配备等所有的软硬件条件都得到大大提高,这一切为小麦育种研究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非常感谢学校各级领导对育种工作的支持,可以说,如果没有学校的支持,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就不可能取得目前的成绩。

        |

  新的一年已经来到,在新的一年里,我有两个愿望:一是进一步加速“西农979”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力度;二是加速小麦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高效育种技术研究,促进小麦育种研究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需要不懈地努力,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自己追求的事业,我将努力前行!

  青年教师的成长永远与学校的支持和发展紧密相连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雷初朝

  我校是全国以农林为特色进入国家“985工程”行列的两所高校之一,为了实现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学校领导高瞻远瞩,近年来启动了一系列提升我校教学、科研实力的人才战略计划,目的是引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和科研人才。

  我是学校首届青年学术骨干人才支持计划的受益者之一。在校内人才基金的支持下,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我在科研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学术水平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陈宏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在中国黄牛、水牛、山羊、马和驴的分子进化与起源研究方面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因此,我成为了国际知名SCI源期刊Animal Genetics、Journal of Heredity等期刊的审稿专家。由于我们出色的工作,2007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同行专家主动提出与我们开展合作研究,并来我校与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这为我们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提升我校的国际知名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2005年学校人才计划的支持,我获得了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使科研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今年,我还获得了西部计划公派出国留学的资格。

  经过几年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科研工作中前进的每一步、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永远与学校的支持和发展紧密相连。我相信,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和一系列人才计划的支持下,我校必将大大加快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加大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努力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山阳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推广专家翟梅枝

  2007年1月,学校与山阳县签定科技合作协议,确定在山阳县建立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春节过后,我们和县政府、县林业局协商,决定在城关镇权垣村建立核桃高接换优科技示范基地。由于2003年县林业局对色河镇赵家垣村的核桃实生树进行过高接换优,成活率不到10%,而权垣村的村民们对当年邻村的遭遇一清二楚,因此,全村干部群众抵触情绪很大。试验示范站科技人员和县林业局干部苦口婆心向大家宣传科学道理,村民们总算勉强同意了。核桃高接换优示范工作磕磕绊绊向前艰难推进着。过了十天左右,有几个半信半疑的农民偷偷地解开第一批嫁接树的保护层,当看到嫁接上去的穗条上已经长出一颗颗嫩芽时,他们感到无比兴奋。这充满生机的嫩芽,终于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历时半个多月,嫁接改造核桃实生树500亩,枝接成活率94.6%,个别没有成活的核桃树,又进行了夏季芽接补救,目前成活率达到98%以上。这件事,一下子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2007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试验示范站和基层科技人员团结一致、精诚合作,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商洛市领导、山阳县领导的充分肯定。2007年12月,山阳县政府将一辆崭新的桑塔纳轿车赠送给我站,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支持,也是对试验示范站全体人员的鞭策和鼓励。

       

  2008年,我们将继续加强核桃、板栗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工作,通过先进、实用、配套的技术示范,提高核桃、板栗的种植效益,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从而推动核桃、板栗的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商品化进程,进一步丰富我校正在探索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 技推广模式的内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园艺学院辅导员赵静

     2007年是忙碌而丰收的一年,这一年中,我与学生们一同经历了军训,与同事们一起外出学习交流,看着又一届新生入校,见证着自己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在与学生一次次真诚的交流中,我深深爱上了辅导员这份职业,也更加坚定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心。在全国高校骨干辅导员交流会上,看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走在兄弟院校的前列,我不禁为身为这个集体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曾记得当初刚从兰州大学毕业来到西北农林科大工作时,老辅导员们告诉我,辅导员工作很辛苦,但同时也很锻炼人。今天,我想说,这是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这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满怀着期盼和祝愿,我们迎来了承载着责任和希望的2008年,一个美好的年轮呈现在我们面前,新年、新事、新开始、新起点,必定有新的挑战。在新的一年中,我将继续怀着饱满的热情,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相信播种下希望,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一定会有收获!

  青年教师培养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希望

  留学归国人员高亚军

  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我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开展了“植物信号转导”合作研究。国外的两年,我感触很深:一是浓郁的学术氛围,每周三一次的学术报告,邀请的多是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相关领域权威专家,介绍各自研究进展,让与会者及时了解到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二是紧张而忙碌的工作,虽然以前从事的是传统的植物营养学研究,但通过每天在实验室长达10个小时以上的工作,使我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和熟悉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

  回国以后,我在研究生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每周召开学术讨论会,一、二、三年级研究生分别汇报各自的读书感想、研究计划和研究进展。运行一个学期后,对研究生相互交流、理清思路、学会思考、准确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回到学校,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现在,学校送去国外进修的教师越来越年轻,攻读博士学位的也很多。青年教师只要有好的思路、想法,学校都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我们开展工作,这令大家深受鼓舞,干劲十足。就以我来说,回国以后,在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争取到了一间100平方米的房间,正在积极筹建“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新的一年,我要利用学校“985”平台建设增添相关设备,进一步装备实验室,把实验室建成植物营养学学科的公用研究平台,也希望更多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利用实验室开展工作,在此开辟新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

  新年感言

  2004级信息学院本科生苏玮

  2007年我经历了大学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阶段,开始直面考研和就业。回首这一年,虽然忙碌,却感觉充实。

      

  大三第二学期,和其他同学一样,我也有过迷茫。一边无数次地询问着师哥师姐,在听取他们建议的同时,一边在做着自己的决定。不管最终决定怎样,我坚信大学该修好的课程一定不能落下。欣慰的是今年综合测评成绩依然稳居专业第一名。在学习之余,我挤出时间勤工助学为自己挣生活费。对我来说,大三下学期是很忙碌的。步入大四,一切都变得越来越清晰。被免试推荐本校攻读硕士学位后,我一边充实自己,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自己喜欢的书籍,为研究生入学打好基础。

        

  2007年,作为中加合作论坛的志愿者,通过一系列活动,开阔了眼界,也使自己在英语口语表达方面得到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而且,2007年我有幸获得国家奖学金,并代表我校所有获得该项奖学金的同学前往北京领奖,感觉很激动,也倍受鼓舞。

       

  2008年,我会一如既往认真搞好学习,做好明年的毕业设计,争取达到校级优秀,圆满结束大学四年生活。 

  责任编辑: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