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它带走儿童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儿童节,是什么?

  是对平时就百般呵护的孩子更疼爱有加,是回忆肩佩五道杠、在安全的环境里接受教育、在无限的关爱呵护与嬉戏中长大的幸福时光,

  

  或是留下“带条鱼到学校观察,结果被转发评论过万,收到的哈哈哈连起来可以绕赤道数圈,外加往返地球月球几个来回”的黑历史?

  

  无论童年是过去时、现在时还是将来时,每个人对于童年的主题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与众不同的童年故事。

  一个国家的苦难

  

  相信这是一幅所有国人都记得的照片———一个满身鲜血的幼儿坐在火车站废墟上惶恐大哭。

  这一幕发生在1937年淞沪抗战期间的8月28日下午2时10分,日军由2架侦察机引导,6架轰炸机窜至上海南站上空,对车站进行俯冲轰炸,投弹20余枚,250余人遇难。

  时任美国米高梅公司《今日新闻》电影摄影师的王小亭正在上海进行战事拍摄。得知日军轰炸上海南站,他当即携带电影摄影机驱车前往现场。“铁轨上、月台上到处是炸死炸伤的人,断肢残体处处皆是……这时,我看见一个男子从轨道上抱起一个幼孩,把他放在月台上后,又回去抱另一个受重伤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已经死在铁轨上。”

  从发现这一幕,到孩子被一名男子(可能是他的父亲)抱走,王小亭只拍摄了十几秒的画面。于是他截取了那个满身鲜血的幼儿坐在火车站废墟上惶恐大哭的镜头,并将胶片交由美国海军军舰送到马尼拉,辗转送往纽约。10月4日,美国最具影响的《生活》杂志刊发了这幅照片,据称当时全世界有1.36亿人目睹了这一画面。

  1943年宋美龄在美国、加拿大进行宣传演讲,很多场合的海报上配发的就是这张照片。中国收到的助款和物资,相当一部分注明是捐给难童的。新泽西州东奥伦奇市一位美国妇女,给宋美龄寄了一张3美元的汇票和一张剪报,剪报上正是王小亭拍的这幅《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

  浴火与新生

  

  1972年6月8日,在距离西贡市40公里的全邦一号公路线,北越和南越军队已经在此对峙了3天。南越军队试图冲破障碍打通这条道路。南越陆军召唤空军支援,随即两架A-37战斗机出现在空中,其中一架飞机投下了凝固汽油弹。由于投弹偏差,炸弹在南越难民聚集的高台教寺庙边上炸开,令躲在寺庙里的潘金淑与村民们奔跑着逃离那里。

  “那是(藏身的)第三天,午饭后我听到寺庙周围有东西燃烧的声音,然后就听到(南越)士兵对孩子们喊道:‘快跑!’”潘金淑回忆说,“他们让孩子先跑出去,然后是大人。”

  她立刻跑到室外,“看到飞机离我很近,飞得很快,然后就看到炸弹落地,周围变成一片火海。”

  “好烫,好烫!”多年后,潘金淑还记得当时自己不停地大喊。她脱掉烧着的衣服,一路奔跑。

  潘金淑在医院住了一年多,家人一度认为她活不下来。“我在医院住了14个月,进行了17次手术,身体65%的皮肤都烧伤了。”她回忆说。

  长大后,潘金淑被越南政府当作活标本树立起来,在被送进医学院学习期间,经常被政府要求回到村里拍电影,接受采访,她显然对这种生活不满。

  1986年,越南政府同意让她去古巴哈瓦那大学完成学业。在那里,潘金淑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一个来自越南的小伙子裴辉全。也是在那个时候,她决定彻底离开越南。1992年,潘金淑在哈瓦那结婚,然后在莫斯科度过了蜜月。

  在返回古巴的途中,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妇申请留在了加拿大。夫妇俩本来希望在多伦多过上默默无闻的生活,然而1995年3月,英国《星期日邮报》披露了这则消息,又把新闻转让给多伦多的《多伦多太阳报》,她的图片被登在了该报的头版。此后,潘金淑广泛参与国际公益活动,一一拜会了当年救治过自己的医生、记者,重叙前情。1996年,美国退伍军人节,她在越战纪念碑前面发表演说:“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缔造未来的和平而努力。”

  潘金淑现住在加拿大多伦多。她过着平静的生活,是一名家庭主妇、幸福的母亲。此外,她还担任联合国亲善大使,每年都到世界各地讲述自己的遭遇,唤起世人对遭受战争之苦的难民的关注。

  “现在,那张照片对我来说是一个强大的礼物,是对和平的贡献?”她在不久前说,“我希望人们知道战争有多恐怖。”

  卡拉莫贾饥荒

  

  1980年,乌干达的卡拉莫贾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该地区21%的人口在饥荒中死亡,婴幼的死亡率则达到了惊人的60%。

  英国摄影师麦克·威尔斯拍摄的一张照片,成为了这次饥荒最为著名的象征。照片中,一个乌干达的孩子把手放在传教士的手中,孩子的手仿佛像一只瘦弱的小鸟的爪子,或是从考古地带挖出的化石。黑与白,贫与富,干瘪与肥硕,饥荒与丰裕……摄影的对比手法在这里起到了极端强烈的效果。

  这张照片原本是为一本杂志拍摄的,但是5个月之后,杂志社依旧没有刊登。于是,他决定用这张照片参赛。不过在这张照片成为荷赛年度最佳照片后,他没有出现在颁奖现场,他表示,他不希望因为一个快要饿死的男孩的照片来赢得声誉。

  但这张照片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轰动作用可能超过所有人的想象。有一种说法认为,尽管近代以来非洲一直为饥馑所困扰,但这一切并不为外人所熟知;正是这一张照片,让更多的人们开始注意非洲大陆的多灾多难。

  我要读书

  

  1991年5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

  苏明娟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照片中的苏明娟,当时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如今,苏明娟已经在合肥一家银行上班,平时工作很忙,但如果有与希望工程相关的慈善活动,她会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为它鼓与呼,“今后的路还很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以当年那双纯洁的‘大眼睛’去看待生活,看待社会,把今天的感恩化作明天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把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饥饿的苏丹

  

  1993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的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

  卡特后来说,他在那儿等了20分钟,希望那只鹰能展开翅膀。拍完照片后,他赶走了大鹰,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然后坐在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

  当年,美国《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一方面引起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和苏丹内乱的关注,从那时起,不断有物资被送往苏丹,使得苏丹的饥荒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不少人谴责卡特残忍,甚至就连卡特的朋友也指责他,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时,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

  后来这幅照片获得了1994年普利策新闻大奖。就在颁奖仪式结束几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凯文·卡特自杀了。

  直到今天,非洲依然是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在一些国家,每6~7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在5岁之前死去。

  匪首娃娃

  

  1999年12月6日,美联社摄影师阿皮查特·维拉旺在缅甸丛林中拍下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身着军服的一对双胞胎兄弟被游击队员簇拥在中间,弟弟卢瑟·图正抽着一根烟,神情显得从容而成熟,而哥哥约翰尼·图在他的背后,显得有些羞涩。

  当时,这对年仅11岁的兄弟被称为“历史上最年轻的游击队领袖”,从此声名大噪。

  如今,兄弟俩领导的“上帝军”早已解散,二人向泰国政府投降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战火 = 童年

  对很多人来说,战争,是屏幕上《红海》的爆燃,《辛亥革命》的振奋。

  而叙利亚儿童会告诉你,战争,等于童年,等于生活。

  2005年,叙利亚北部某难民营

  

  图为巴勒斯坦的摄影记者娜迪亚?阿布?沙班(Nadia Abu Shaban)拍摄的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叙利亚北部的一个难民营,照片中小姑娘当时只有4岁,她举手投降是因为条件反射地把镜头当成了枪。

  正常情况下,孩子看到镜头,会绽放笑容。但生活在长期经受战火蹂躏国度的她,却把相机当成武器,看到摄影师“瞄准”自己,第一反应是恐惧地举手投降以求保全性命,圆滚滚的小脸嘴角下垂,写满畏惧的双眼中仿佛下一秒眼泪便将夺眶而出,脸上的忧愁恐惧让人心疼。童年本该无忧无虑,充满欢声笑语,而叙利亚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硝烟之中,饥饿和死亡是生活的全部,实在令人心碎。

  无独有偶,在约旦难民营,另外一个叙利亚小女孩被拍到误把一个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的相机当成武器,边哭泣边举手投降,满眼都是恐惧。

  

  根据联合国2015年3月公布的消息,自2011年3月叙利亚冲突爆发以来,该国已25万人被打死,760万人流离失所。至2014年4月,有至少8803名儿童死于叙内战,其中四分之一的孩子年龄不到10岁。

  2015,博德鲁姆,土耳其

  

  他毫无生息,任海浪拍打,他是千千万万无辜孩童的一员。这张照片令全世界沉默。

  土耳其营救人员在海滩发现了小男孩亚兰?库尔迪的尸体。他来自叙利亚,因国内战乱和家人搭船前往欧洲避难,却不幸发生翻船事故。几码远外,也发现了他5岁哥哥贾立普,以及兄弟俩母亲拉哈姆的尸体。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支离破碎,只剩下父亲一人。

  各国艺术家以自己的画笔为小难民哀悼,还有无数死在海滩上的叙利亚儿童未被报道。

  

  

  

  当鲜血和爱都无法捍卫自己的家园,大批叙利亚人被迫逃离故土,踏上偷渡避难之路。他们中大部分人选择了跨越地中海进入欧洲,但海上旅途艰险,船难事故频发,大量难民因此魂断海上。

  小难民艾兰·库尔迪的死令人痛心,许多仍生活在叙利亚国内的儿童的生存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2015年有30多万名难民和非法移民取道地中海前往欧洲,包括小艾兰在内的至少2600人命丧大海。

  2018,杜马,叙利亚

  

  一位受伤的小女孩在市场里临时搭建的医院接受治疗,身上是血泪和土灰。从小女孩无助的眼神中,你可以读出劫后余生的迷茫与恐惧,战争的残忍与恐怖,甚至还有一丝扎根滋长的仇恨。

  小女孩的遭遇是杜马这座大马士革东边城市正发生的一切之缩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7年统计显示,在叙利亚国内,有近600万儿童急需人道主义救助,是2012年的12倍。在土耳其、黎巴嫩、约旦、埃及和伊拉克等国生活着近260万叙利亚儿童难民。

  冰雪求学路

  

  2018年1月9日,云南昭通一名头顶风霜上学的孩子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照片中的孩子站在教室里,头发和眉毛已经被风霜粘成雪白,脸蛋通红,穿着并不厚实的衣服,身后的同学看着他的“冰花”造型大笑。有网友表示,看着好心疼。

  照片是班级老师在2018年1月8日8:50左右拍的,拍完发给校长付恒,流传到了网上。付校长表示,出于保护孩子的考虑,不透露孩子姓名。照片男孩所在班级有17个人,2018年1月8日,正值学校举行期末考,上午期末考试考的是语文,因气温已经零下和路程较远,“冰花男孩”在零下9度的低温下赶路上学,这才变成了照片里满头雪白的模样。

  2018年1月10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微校园在得知“冰花男孩”王福满的心愿是“当警察”和“来北京”后,公安大学师生发出了热情的邀请,期待他能够初心不改,努力拼搏,来到北京这所被誉为“共和国警官摇篮”的学校学习,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实现除暴安良,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公大学生们希望“冰花男孩”能够看到这些鼓励,和他们一同实现内心的梦想。

  2018年5月冰花男孩”王福满所在的新街镇转山包小学完成学生宿舍改造,目前已有73名学生顺利入住新宿舍。今年1月以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改善边远高寒山区办学条件,多方筹措资金80余万元,对教学楼、教师宿舍和学生食堂进行整体翻新改造,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环境。

  病房里的生命强音

  

  新阳光病房学校项目,旨在帮助中国3-14岁长期住院儿童,解决因长期住院带来的社会隔绝、心理压抑、以及能力发展停滞等问题,为他们提供在院内和院外的教育性课程、发展性课程、个性化辅导和体验式活动,使得他们在完成2-3年的治疗后更顺利地回归社会。

  截止2018年5月,该项目已在全国14个省市开设27间病房学校教室,提供了近10万人次的服务。

  爱,可以被听到

  

  故事在我们的童年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时候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成年后会相信什么,走什么样的路。故事赋予我们对生命的最初感知,对爱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关注孩子、关心儿童故事的意义所在。

  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能,而许多留守儿童,就没有那么幸运,听不到睡前故事的他们,每一天会害怕夜晚的降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情不自禁地流泪。一个来自江西遂川的留守儿童小燕在作文里写道:“有时候,我在睡觉的时候会不受控制的去担心一些事情,比如爷爷奶奶在家怎么样,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过得好不好……然后我的眼泪就一滴一滴地掉在腮边。”

  在中国,这样的孩子,保守估计至少有900万。

  

  2012年,一家聚焦于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的慈善基金会,歌路营,发起公益项目“新一千零一夜”,以“睡前15分钟”为切入点,让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每晚收听到一个睡前故事,起床播放一曲音乐,陪伴他们度过孤独无助的夜晚,以此改善身心健康。黑暗、孤独和孩子心头的阴霾被驱散了,因为心灯的光芒照亮了夜晚的黑暗,梦里也不再有怪兽与眼泪,因为故事与哲理取代了空虚和不安。

  截止2018年5月,此项目已经帮助了1,256,499名农村学生。

  

  “新1001夜”睡前故事项目覆盖学校

  我们如何面对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背煤的背篓越来越大,背篓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从20斤直到70斤,十一、二岁时背得最重的就是70斤,因为背70斤煤回家之后,两只腿坐在那里就会情不自禁地打颤。”

  

  上方图片展示的是我国贫困地区部分儿童,因为区域经济落后等诸多问题,不得不早早负担起生活的重担,弱小的身躯和沉重的背篓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让人震惊,也令人心酸。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原生家庭差异等因素对孩子成长带来的影响仍将继续存在。

  

  一般而言,离蓝线蓝圈区域越远,经济、政治、文化的平均发达程度越低,儿童成长越不具备优质条件或优秀资源。当然在蓝色相对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内,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家庭的财力、受教育程度、思维模式、思想深度、社会关系、教育资源等诸多变量上。而这些变量的差异,从每一个生命哇哇坠地的那一刻起,便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每一个人。比如除了思维模式以外任何变量都相同的家庭,孩子会因为家长的思维模式差异,而有不同的学业表现,和成长为不同的个体。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优越的孩子A,进入国内前十大学也许轻而易举,而对于从小和偏远山区父母一起越山向海颠沛流离的孩子B,哪怕先天和A无差异,后天环境的不同,也可能导致B成为感动大家的名校励志故事,或是成为遭受社会偏见歧视的大专生。

  

  对于大多数小康家庭,幸福生活由一个个微小的快乐连缀而成;

  对于被总理点名的“6亿人”之一,生活是一览无余的残酷。

  

  “欲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雨,“我的头上没有屋顶,雨点落在,我心里”也是雨。

  虽然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但每个人都可以放下偏见、误解与社会达尔文主义,选择理性、善良、温柔地待人接物。如同杨绛先生在面对老王时思考的幸运与不幸,我们每个人无论幸运或不幸运,也都要学会进行多变量溯源因果,这既是对自己的负责,能让我们成为更好地自己,也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希望大家都能超越狭隘的个人功利主义,从以下故事、名言和视频中,汲取智慧,丰润精神,并知成一体地推动社会进步。无论大小,去做便是,去做便有意义。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 《吕氏春秋》

  (也可参考敌意归因偏差,F. 海德的归因理论)

  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和你一样优越的条件。

  ——《了不起的盖茨比》

  如果你认为付出努力就有回报,那么请记住,这不是你一个努力的结果,还有环境促成的作用。这世上还有努力也没有得到回报的人,想努力也无法努力的人……请你们不要把所有的努力都用于追逐个人的胜利,你们被优越的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能力,不是为了凌驾于没有享受过同等资源的人们之上,而应该把这些能力用来帮助他们……对弱者予以尊重,尊重他们本来的样子。

  ——上野千鹤子, 2019年东京大学学部入学典礼祝辞

  后记

  当无数红彤彤粉嫩嫩的小脸蛋被历经风吹日晒的脸庞所取代,那些小时候只要蒙上被子闭上眼睛就能躲避的怪兽,也变成了长大后必须以肉体凡躯去对抗的现实桎梏和心魔,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以理性和善良,去审视自身和世界,以童心的纯真和无畏,去穿越人生的所有惊涛骇浪。

  同样欢快而不屈的,是新阳光病房里孩子们的心声。虽然年龄不大,但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让他们拥有了与年龄不匹配的成熟与懂事。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关爱,让他们不仅没有并病魔击垮,更像是天天都在过儿童节。虽然光阴也会带走他们的童年,但这份病房里的欢快和不屈,终将使孩子们脱胎换骨。因为,虽然童年留不住,但童心,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