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十四五”提升教育“基建” 大批中小学集中开建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教育“基建”——中小学建设正在突飞猛进。

2020年12月30日,深圳召开高中教育发展情况专题询问会,提出2021—2022年,新改扩建27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学位6万个。2023—2025年,新改扩建25所公办普高,新增学位5万个。届时,全市拥有公办普高学校93所,公办普高学位总数21.65万个,相当于现有公办普高学位数量接近翻番。

2021年1月6日,东莞市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指挥部第十五次会议召开,预计2021年有69所公办中小学动工建设,总投资92.6亿元,全部建成后新增9.58万个学位;预计2021年完工的新建改扩建学校45所,总投资42.88亿元,新增学位约4.68万个。

不仅仅是深圳和东莞,大湾区多个城市都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提升中小学学位的数量。

“大湾区整体上是人口流入的地区,对于一些人口流入比较多的城市,比如广州、深圳,增加基础教育投入的动机非常明显,因为随着人才不断引进,他们很多都是年轻人,有生儿育女的需求,或者直接带着孩子从其他地方转过来。”中山大学教授林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大湾区中小学“大扩容”

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为首,大湾区的教育基建正在快速提升。

2016年底,广州市教育局制定了《广州市中小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三年提升计划》,截至2020年12月,三年提升计划已开工219个项目,完工203个,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约16.54万个。按照收尾方案,到2022年完成全部项目,广州公办中小学和示范性高中新增学位数量达到预期目标值,新增学位约19万个。

和广州相比,作为新兴城市的深圳,此前的中小学学位缺口更为明显,也有更大的提升中小学学位的计划,尤其是针对高中学位的计划。

据深圳此前的计划,到2025年,深圳公办普高录取率达到56%左右。此外,深圳还提出,规划在每个区扶持发展2-3所优质民办学校,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建设3-5个高端国际化的民办教育园区,扶持发展15-20所优质国际化的特色学校。未来5年,要新建和扶持发展35所优质民办高中。

东莞、佛山也发布了学位新增计划。东莞非常关注高中学位扩容,提出将切实落实不低于60%的普高录取率。因此,东莞公办高中阶段学校“千日攻坚”计划完工预计增加11200个高中学位,当年可增加3700个学位;民办高中方面,预计2021年还将新开办两所高中,预计提供学位2300个。

佛山提出,“十四五”期间,预计到2025年全市将新增在园幼儿5万人,新增义务教育在校生约22万人,新增高中阶段学位(含中职)7.3万个。

不少大湾区城市的市辖区也发布了计划。根据江门市蓬江区在2020年7月发布的《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至2024年12月所有建设项目完成,累计新增小学15690个学位,初中8660个学位,高中4680个学位。

肇庆的端州区预计到2021年秋季,将新增义务教育优质学位约4600个(包括初中学位60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450个。

林江表示,整个大湾区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是很均匀,主要是人口流入城市的中小学学位增加需求明显。

“对于人口流入地来说,除了应对目前流入人口的需求之外,一些此前的常住人口,随着孩子数量的增长,也对教育资源的增加有需求,如果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一些人可能也会离开。”林江表示,“随着大湾区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门槛逐步放松,人力资源也更容易在大湾区内流动,一些二、三线城市如果要留住人才就需要提升基础教育资源供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目前,大湾区大批中小学正集中开工或揭牌。比如,2020年12月30日,东莞清溪中心小学、清溪第一小学和清溪第三小学的扩建工程正式奠基动工。2021年1月8日上午,珠海高新区礼和中学建设工程举行开工仪式,新校建设规模为36个教学班,可提供1800个初中学位。而在2020年12月底,江门一中附属小学正式揭牌启用,将提供1620个优质公办学位。

如何打造教育高地?

《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广东“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加大学位供给,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地方政府本身就有保障义务教育的责任,需要加强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实现优质均衡发展。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硬件投入和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建设。

“这两者的核心都是需要地方财政投入,来保障学校的优化布局。”熊丙奇说,“尤其是一些人口流入地,应该对中小学学位的设置有前瞻性,不能等流入人口的孩子入学时才发现学位供给不足。”

林江指出,很多城市此前的中小学学位规划,是按照户籍人口规划的,这使很多城市需要大力提升中小学学位。“但是,仅仅是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如何更好地落地。一般来说,新建的学校由于缺乏历史,家长会担忧其教育质量,导致尽管有学位却可能招不满学生。另外,新建学校布局也是难题。”

他表示,以深圳为例,传统的老区如福田和罗湖,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加上老区的土地紧张,导致更容易在新区新建学校,然而这可能会面临学生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因此,新建中小学不仅仅是提升教育资源,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跟上,包括医院、图书馆、地铁和其他公共配套设施,才能吸引足够的人口和师资。

“现在不再仅仅是解决有和没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怎么可以更好的问题。”林江说。

除了中小学之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很多大湾区城市也在积极建设高等教育,尤其是很多合作办学落地。那么,中小学教育如何与高等教育更好衔接,以实现广东“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

林江指出,如果基础教育做得好,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过来说,如果一地的高等教育水平提升,也对基础教育起到支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学和高等教育的情况是不同的,中小学一般以就地入学为主,高等教育更考验生源,所以大湾区城市发展高等教育,很多是选择合作办学,或者名校办分校的方式。”林江说,“比如深圳,选择的是‘两条腿走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同时发展,这样做有好处,就是先把格局做出来,然后再慢慢调整相互的关系,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布局形成之后,再调整就形成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注意两者的衔接。”

熊丙奇则认为,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职责是发展最基础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应该改变以升学来评价办学的理念,而更应该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