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学者合作,京都大学藏五种苗图首次公之于众

  由复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京都大学三校学者合作整理的《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令京都大学所藏的五种珍贵苗图首次与世人见面。12月9日,《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研讨会在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举办。

  

  苗图是记录了贵州、云南等地民俗生活的画本,是宝贵的图像民族志。苗图最初由官方绘制与收藏,至清代臻于成熟,乾隆皇帝命“近边各督抚”官方统一绘制各地的民族风俗图像。后由书房画工临摹复制,变成了买卖流通的商品画,吸引了文人群体的兴趣。因手工仿制,种类有数百种。19世纪后引起外国商人、探险家兴趣后,原创作品与仿绘更多,甚至引进摄影技术,制作明信片。

  苗图包含与西南地区各民族聚居地相关的地志记载要素,以及描绘各民族在本土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的绘画要素,对了解中国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而言是相当珍贵的资料。

  《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是“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图像文化史系列”的第一本,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合作整理,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田中和子、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长·文学部长木津祐子担任主编,附上解读文字结集成书。其中包含京都大学独家珍藏的题为《进贡苗蛮图》《苗族画谱》《滇省苗图》《黔省苗图》《苗图》的五种藏本,兼有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进贡苗蛮图》一帙三册,虽非完本,但对于清代中后期苗图的制作与流变、苗族的迁徙与习俗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苗族画谱》共四册,收录苗族画图82幅,既有场景描绘,也注重人物面容五官与细节等方面的描绘,绘画技法有西洋技法影响的痕迹。《滇省苗图》制作精致,图绘优美,可以一窥清代苗图的制作与流传,是我国民族史研究的珍贵史料。《黔省苗图》共收录40幅,均为单独人物形象特写,保存状况较好,仅部分画幅呈曾被撕裂的痕迹。《苗图》一册从画面构图上看,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黔苗图说》相近,但《苗图》画面更显精致。一方面,画面上人物增加,人物刻画细致,另一方面,画面背景复杂且着力渲染。《苗图》文字部分钤盖大量印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谈到,自己有很多苗族同学,也曾下乡在苗族寨子中生活过,因此对苗族文化产生兴趣。葛兆光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以图像研究历史很值得,可以从图像背后看到作画者隐含的观点,比如从苗图中看到历史的建构与解构。“苗族图像资料引起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也正是这一学术史趋势的刺激下,复旦大学、京都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开始合作,对收藏在京都大学的这五种苗图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日本京都大学地理学研究室对这些收藏已久的图像资料,早有整理和发表的意愿,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对这些涉及民族史的资料也抱有极大兴趣。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提出过整理‘域外所藏有关中国的图像’的设想。”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章清表示,苗图资料的发现与出版具有很高价值,一方面意味着域外文献中有关中国的图像资料研究有了新进展;另一方面,苗族服饰与头饰用文字描述并不容易,图像作为记录历史信息的媒介之一有其长处。

  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长·文学部长木津祐子提到葛兆光在书中撰写的导读,其中有关解读历代王朝中苗的概念变迁以及探讨清代制作苗图的历史背景,让这本新书不仅是一部图录,更是一份对中国及周边文化研究具有极高价值的史料。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系主任程美宝说,京都大学愿意将苗图藏品公之于众,促进知识流通,对文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善举。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编辑鲍静静认为,中日三校师生共同整理的这本书既是一份重要的史料,又是一场文化的交流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