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故乡》一文的教学思考

  学习《故乡》一文,学生在概述情节中说到“鲁迅和闰土”时,我立马给予了纠正:应该说“小说中的我和闰土”。

  学生瞪大眼睛看着我,我知道他们这个表情背后的潜台词:这不是一样的吗?

  这当然不一样。

  可能是因为小学时他们学过《故乡》中节选的一个片段——《少年闰土》吧。那个时候,老师可能不会提这篇文章的出处,以及文章所属的小说体裁,所以,看到文章中的“我”,自然就会认为是作者本人了,这是不足为怪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少年闰土》所在的小说《故乡》一文,学生也就顺带着把自己小学时的理解和认识带过来了。但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需要有文体的概念,不能再这么想当然地下定论了。

  《故乡》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而小说这种文体,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其原型的,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嘛。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他小说中的人物,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但即便如此,小说中的人物也都是虚构出来的,他只是有某种代表性,被贴上了某种社会群体的标签而已。但把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所指的人物理解为作者本人,还是欠妥当的。

  当然,学生把《故乡》中的“我”认定为作者本人,除了他在文中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原因之外,还因为里面有杨二嫂及母亲对小说中的“我”的称呼:“迅哥儿”。“迅哥儿”的称呼自然让读者联系到鲁迅本人了。

  但是要知道,“鲁迅”这个笔名,是作者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此时的鲁迅已经37岁了,跟《故乡》中“母亲”对闰土说的“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是不符的。

  因为小说开头写的是:“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而在这“二十余年”之前,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小说中的“迅哥儿”,所指的也并非鲁迅本人。

  当然,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所指的就是作者本人。因为这两篇文章均出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记叙的正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只有当我们给予了阅读文本准确的文体定位之后,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

  作者:芝兰。原题:教学思考/阅读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