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县八里街学校以“三个融入”全面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青少年时期是国家观、民族观孕育形成的基础时期,这个基础打得好不好,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灵川县八里街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团结也要重进步的“两个导向”,以“三个融入”为重要措施,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动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不断走深走实。

  融入“学校教育”,培育民族团结“金种子”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优势,重点围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民族知识常识教育”这两个课题,组织全校教师力量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创新适合各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因地制宜组织好教学活动。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学科渗透,结合课堂教学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在音乐课堂上感受民族器乐、舞蹈、戏曲等,在美术课堂组织学生画民族风情画、做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等,在历史教学中讲述中华各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祖国的经济和文化的故事,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兴趣。同时,注重做好课堂以外的专题教育和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国旗下讲话、手抄报比赛、绘画作品比赛、主题班队会等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开展了全面的民族知识普及活动。

  融入“家庭教育”,倡导民族团结“好家风”

  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建立学校主导、家长参与、校家互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家风家教在家庭建设和子女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扬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并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和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融入新时期家庭教育内容之中。

  近年来,八里街学校持续深入开展“四个一家庭行动计划”活动。鼓励家长陪孩子共同观看一次相关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从小爱党、向党的认同感。鼓励家长给孩子讲述一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生动故事,帮助孩子理解国家稳定发展的制度优势。陪同孩子体验一次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孩子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观念。陪伴孩子游历一次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孩子认同和热爱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和传承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融入“社会教育”,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本地好民俗馆、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聘请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人物、具备资格的民族学研究学者做校外辅导员,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教育。

  近年来,八里街学校依托全州县湘江战役纪念馆、桂林博物馆民俗文化厅、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兴安县灵渠博物院、灵川县岭尾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灵川县江头村廉政教育基地等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持续打造“民族团结春游行动”“民族团结夏令营计划”等一系列民族团结社会教育活动品牌,不断引导学生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必要性的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