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教孩子五门课程,对我们普通家庭有什么启发?

  马斯克专为教自己的孩子和员工孩子开办了一所未来学校Ad Astra,教他们五门特别的课程:

  一是Python 中级(AI/ML,数据科学)

  二是心灵、意识与人工智能

  三是埃尔维奥的世界

  四是动物生物力学

  五是微生物与我

  

  乍一看,课程非常复杂,与我们普通家庭没什么关系。但是细看他们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我又发现,在人工智能时代,在课余时间,父母可以参考他们的一些学习方式和模式、思考主题和方式,给孩子不一样的启发。

  所有的课程,他们最注重的并不是课程本身,而是“思考”。每个课程,他们都刺激孩子不断思考、不断论证自己的思考。

  比如他们让孩子思考人工智能有意识吗?

  如果有,人类如何知道呢?

  如果没有,它们能不能创造东西呢?

  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行假设——作出论证

  这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它比结果更重要,更能启发孩子。

  

  现在有些名小学,也开始了引导孩子深度思考的“情境教学”。父母可以参考这种三步“情景教学”:

  一、用影片、故事等向孩子呈现一些科学或者历史、物理等情境,

  二、引导孩子深度思考,将问题拆解,向孩子抛出了三个相关问题,比如,如果展示星球情境后,可以问孩子: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呢?

  2.如果你去考察这个星球时,有可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3.除困难外,我们还有什么被限制的条件?如何发展、建设这些条件?

  就这样通过逐级破解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万事万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孩子们一直单独看问题、一直表面看问题的话,会把很多事物的联系割裂开来,比如食物与土壤。

  在这个学校里,由于老师鼓励“联系地看问题”,所以孩子们可以对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更直观深刻的感知,比如人脑和意识、微生物与人类等。

  对关系的感知可以培养孩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他们更容易抓住重点。

  无论从《微生物与我》或者《心灵、意识与人工智能》等课程,可以看出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观察力”,更看重孩子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比如,微生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蝙蝠的免疫系统与我们不同,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将危险的病毒传给我们,以及寄生虫如何操纵我们思考?

  比如,人类和动物的头脑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这些主题,让孩子进行“通过观察—理清关系”,明白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本质区别,进而明白一些事物的底层逻辑和发展联系,以便更透彻地认清问题、解决问题,也让自己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方式,他们都是开放式。

  “互动讲座”类似费曼学习法,就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用“输出”倒逼孩子“输入”。只有孩子对主题了解到一定程度,才能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所以互动讲座,是非常好的锻炼孩子学习能力的方式。

  学校里,学生有机会在话题之间选择或者建议话题。这给了学生很多“自主性”,他们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自己的选择权,能深入感兴趣的领域思考学习!

  在这里,孩子的学习成果不全是测试、论文等,而是有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孩子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生物力学知识,设计定制属于自己的潜水服。

  现在很多研学活动,采用的也是“开放式”学习和成果展。

  比如带领孩子旅行、体验古镇等,开放式成果是举办座谈会、故事会、画展、设计展等,多方面了解孩子的体验和想法。

  比如带孩子去科技馆后,可以进行亲子互动讲座,父母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科技相关知识,孩子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然后让孩子记录下来。

  

  从他们的课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没有单科的课程,比如语言、音乐、体育、绘画等,而是将数学、科学、工程学、艺术、哲学和伦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相结合学习。

  在国内的学校课程中,跨学科也越来越获得重视。比如有的学校讲究语文和科学的交融学习,引导孩子进行科学主题研究,进行科学阅读、科学实验、科学日记、科学手抄报等,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和科学的学习和运用领域,这是一个跨学科学习的典范。

  有人说,马斯克的学校是在培养精英接班人,我们普通家庭参考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面向未来,孩子们到底应该学什么?是我们父母都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答案当然是多种多样的,马斯克学校课程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值得思考的参考答案而已。我们对这些参考答案保持思考、保持敏感,是父母的使命,也是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