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敬 | 弘扬“好八连”精神,续写“霓虹灯下的哨兵”新荣光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毛泽东同志写下的《八连颂》已被传颂了60年,铿锵话语不曾消散,八连旗帜从未褪色。

  一个连队连着一座城市,一座城市传承一种精神。对于上海这座拥有双拥优良传统的城市而言,“南京路上好八连”不仅是光荣的象征,更是新时代赓续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60年来,“好八连”不仅成为上海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城市象征、全民记忆和时代精神。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从根脉上就流淌着红色基因。“好八连”精神是宝贵财富,“好八连”靠着这股精神走到现在,也必然会走向未来。

  

  “好八连”第4任指导员王传友、第14任指导员李晓明、第15任指导员孙焱、第16任指导员许方勇、第18任指导员公举东和第20任指导员黄森出席由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举办的命名60周年座谈会,站立者为王传友。张龙摄

  “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历史与现在,其中有一张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原好八连部队进驻上海露宿街头的镜头。

  制图:张继

  60年坚守初心:处处都是南京路、天天都是服务日

  1949年,八连跟随大部队进驻上海后,听从党的指令,在南京路驻守,开展站岗执勤工作。十里洋场,八连先辈恪守本心、一尘不染,发扬优良传统一丝不苟完成任务,成为“霓虹灯下的哨兵”。

  为人民排忧解难,烙印在“好八连”精神中。1982年4月起,八连与黄浦区云中居委的30多位孤老结对,成为血脉不同而情谊相连的“亲人”。从此,照顾孤老成为八连官兵自愿担起的义务,41年来,与孤老的联结从未中断。每年的除夕夜,他们都会拿着慰问品看望老人,陪伴他们守岁。

  “他们是南京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的荣誉室里,南京东路街道原云中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朱蕙娟誉不绝口。在她的身后,陈列着一座座奖杯、一张张奖状和一页页证书:每一份荣誉的背后,是八连战士们流不尽的血汗和道不尽的故事。

  与云中居委30多位孤老一样,见证八连与老百姓鱼水深情的,还有残疾老人胡红根。1976年,八连战士陈士凯到番瓜弄小学上辅导课。放学后,当时还是孩子的胡红根因患有小儿麻痹症,只能等妈妈来接。那一天,陈士凯把胡红根背回了家。从此,胡红根多了一群“亲人”——47年来,只要胡红根有困难,八连官兵总会出现在他身边。

  当年,胡红根称八连官兵为“解放军叔叔”;如今,官兵们叫他“胡伯伯”。“每到节假日,只要八连没有外出驻训,我都会坐着轮椅、搭乘地铁来看望大家,看见他们就像看见亲人一样。”胡红根说。

  雷打不动贯彻了41年的,还有八连官兵在南京路街头开展的“为民服务日”。每月的10日和20日,南京路上都会传来一声“好八连来了”,训练场上的“金牌勇士”成为“服务能手”,从理发到补鞋,官兵们都极为熟练。在“好八连”精神引领下,南京路周边144家单位近4000名志愿者加入为民服务的队伍。

  随着时代变迁,八连的服务内容不断拓展。2018年,八连与安徽省金寨县麻埠镇桂花村结成脱贫攻坚帮扶对子。在八连的帮助下,桂花村获得资金支持,也打通了网上销售渠道,全村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提高。

  “这些年,八连外出驻训的时间长了,我们会通过电话慰问、寄送物资等方式把爱心传递下去。”八连指导员薄佳旺介绍说,他们还把为民服务的传统带到驻训点、演训场和比武场,真正做到“处处都是南京路、天天都是服务日”。

  纪念日活动丰富:向好八连学习致敬是属于全民的记忆

  “‘南京路上好八连’已成为上海的光荣象征,生活、学习和工作在上海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继承和珍惜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年4月25日纪念“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60周年活动现场,一名与会者如此动情地说。

  在上海市双拥办的指导下,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于25日当天在南京路上举行了多个向好八连致敬的活动。八连曾任指导员、退役老将军、大学生代表、优抚对象、拥军优属志愿者等1000余人前来参加。

  在南京路双拥广场好八连浮雕前,双拥艺术团的演员为市民和游客激情朗诵了《八连颂》,许多人情不自禁地随着轻声吟诵;人流涌动的南京东路西藏路口的世茂广场和南京东路河南路口的新世界百货的大型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致敬英雄连队好八连的主题短视频,行人游客纷纷驻足观看。现场一位家长还指着播放中的视频图像,对随行儿童认真地讲起了这支英雄连队的故事……

  大光明电影院,1949年就为解放上海的解放军官兵举行过电影招待会。此次,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又举行观看优秀经典电影致敬英雄连队的专题活动。电影播放前,还特地为应邀前来参加活动的老将军、大学生和优抚对象代表等播放了电影报告片《见证》。这部报告片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再现了“好八连”的光荣事迹。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再次回顾那令人难忘的岁月,是一次十分难得的体验。

  在“致敬英雄连队指导员——纪念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60周年座谈会”上,好八连第4任指导员王传友、第14任指导员李晓明、第15任指导员孙焱、第16任指导员许方勇、第18任指导员公举东等应邀,畅谈了好八连的优良传统和在新时期双拥建设中的榜样意义。

  据介绍,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黄浦区会长期在南京路上与好八连坚持便民服务、文化共建等合作,宝山、长宁等区会长期支持“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的运维发展等。近期,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还将实施多个社会化拥军项目,为好八连奉献上海人民的一片心意。

  一座红色展馆涌动双拥热潮

  

  八连在连队事迹展览馆前组织宣誓仪式。

  盛夏日暮,修葺一新的“南京路上八连”事迹展览馆内,解说员陈炜送走了当天的最后一批客人。来不及休息,他又忙着和战友们一起清理馆内的卫生,做好第二天接待的准备。陈炜告诉记者,作为坐落在军营内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虽然预约参观相较其他展馆更为严格,但前来的观众仍然络绎不绝。

  据统计,“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平均每年接待参观团体上百个,总参观人次超过200万,已成为上海市各级党政机关、驻沪部队、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红色场馆。

  宝贵的精神家园

  陈炜是八连众多解说员中的一个。近年来,为了减少展览馆解说工作对训练的影响,八连开展“人人学连史、人人讲连史”活动,要求每名官兵都要掌握解说技能,轮流担负解说任务。为了做好讲解工作,陈炜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背解说词,周末对着每件展品练习语速和仪态,终于练成了过硬的解说能力。

  但一开始,陈炜还没有意识到作为解说员的特别之处。“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对于我来说是终身难忘的教育。”陈炜感慨地说,置身展览馆,仿佛有了穿越时空和连队先辈对话的机会。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都在诉说着火红年代的故事。

  从初次接触解说工作到游刃有余完成解说任务,陈炜的成长不只在于讲故事的能力,更在于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陈炜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仅是连队历史的讲述人,也是红色血脉的传承者。自身能力素质必须过硬,才能有底气去讲连队的光辉历史。”

  为了练好解说,他起早贪黑在连史馆对照实物反复讲解,查阅各类历史资料,确保了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更深刻地了解八连历史;刚开始解说没有自信,他就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解说的一举一动,直到形成习惯。在这样高强度的练习下,他用了两个月时间,成为了连史馆的金牌解说员。

  陈炜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接待了8000余人次、300多批次队伍,不少企事业单位驱车数十公里赶来参观,这充分反映了上海人民和我们的深厚情谊。”

  展览馆也是八连官兵与上海市民心灵相连的重要纽带。

  “你为什么要到部队来当兵?”“你们每天都干些什么?”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在这里开展红色寻访主题教育活动,同学们的踊跃提问,让陈炜看到了传承的意义。

  “我是从外省来的,到了上海就想来‘好八连’事迹展览馆看看。”接到电话预约,他十分感动。

  “这座展览馆既是八连的宝贵财富,也是人民的精神富矿。它以独特的魅力,源源不断地灌溉人民的精神家园。”陈炜说。

  标志的双拥成果

  从好八连踏进上海以来,连队建设就一直受到上海各界的大力支持,事迹展览馆就是其中的标志成果之一。

  1963年,展览馆在上海人民的共同募捐下建馆,并先后于1993年、2003年进行了整修改造。2012年,在好八连命名50周年到来之际,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动员上海建工、上海建材、上海电气、绿地集团、宝钢集团、百联集团、上汽集团、光明集团、机场集团、申能集团等大型企业,共募捐资助4600余万元资金,将展览馆翻新改造,使其焕然一新、更加丰富。

  如今,“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恢弘大气、引人入胜。该馆共分为2层,总面积达3540平方米,以毛泽东同志撰写的诗篇《八连颂》为主线,分为序厅、“好八连、天下传”“政治好、称第一”等六个单元,通过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以及沙盘、声光电、VR仿真射击等现代化手段,展现了八连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和先进事迹。

  参观学习事迹,共建传承精神。如今,许多双拥活动也在展览馆举办。今年4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聚齐了多位书画名家,共同在事迹展览馆内写字作画,庆祝“好八连”命名60周年。活动中,著名画家汪观清第三次为八连送上连环画。他告诉记者:“‘南京路上好八连’是我们上海一张亮丽的名片啊!到了展览馆,回忆起60年前的作画初心和美好时光,更加真切地感悟了‘好八连’精神的时代内涵。”

  展览馆建成后,先后入选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如今,该馆在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宝山、黄浦等区会的长期支持运维下,积极为社会各界提供教育服务,累计接待来访参观人数达数十万人次,成为弘扬好八连传统的桥梁纽带。

  “南京路上学八连”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

  忠诚与担当,霓虹灯下走来新一代

  

  武警十中队在南京路上执勤巡逻。

  7月的上海阳光明媚,站在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营房顶层远望,毗邻驻地的石库门建筑分外醒目。那里,正是中共一大会址。1998年以来,中队官兵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中共一大会址义务讲解党史,累计讲解7.6万余场次、听众450余万人次。

  去年春天,习近平主席给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当好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一年多以来,中队官兵把习主席的亲切关怀和厚重期许转化为奋斗强军的意志和行动。他们深知,“霓虹灯下的哨兵”不仅是赞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1982年,十中队进驻南京路,接替“好八连”勤务。40余年来,十中队官兵坚持发扬“好八连”光荣传统,牢记初心、担当使命,霓虹灯下走来了新一代。1994年,武警部队授予十中队“南京路上学八连模范中队”荣誉称号。

  从“好八连”到“学八连”,从“霓虹灯下新一代”到“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本色在这里薪火相传。

  学党史铸忠诚

  兴业路76号,青砖黛瓦、红色窗棂的中共一大会址,在现代都市建筑群中格外醒目,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瞻仰。

  “你好,欢迎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人群之中,上等兵林泽尧正身着军装,为游客作讲解。党的百年奋斗史,在他的讲述下,精彩生动,引人入胜。

  去年刚下连时,林泽尧对党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不久后,他跟随中队战友踏上“寻根之旅”,赴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参观见学。

  当历史照进现实,跨越时空的思想震撼让林泽尧深受触动。回到中队后,林泽尧递交了成为党史义务讲解员的申请。一万多字的解说词,他熟记于心;中队指定的党史书籍,他深学细研……今年3月,林泽尧顺利通过考核,成为同批战士中第一个持证上岗的义务讲解员。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中队指导员杨泽楠说,置身霓虹闪烁的繁华闹市,中队坚持用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培育官兵,让官兵听党指挥的信念意志始终坚如磐石。

  担使命护安宁

  “我们警卫重要目标、巡逻繁华区域,履职尽责时刻面临多样复杂挑战,必须忠诚度‘满仓’、能力值‘满格’。”十中队中队长陶然说,把打赢作为唯一追求,把使命高高举过头顶,是官兵共同的自觉行动。

  自2014年起,每年“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武警“人墙”都会出现在人潮汹涌的南京路上,成为霓虹灯下的一道特殊风景和众多游客的“打卡地”。

  第一次执行“人墙”任务的是十中队的官兵们。陶然告诉记者,用“人墙”来疏导人群,可以随时调节路幅,有效防范发生人流对冲的风险,最大程度确保游客安全。

  巡逻十里长街,心装百万游客。十中队官兵把完成任务与服务人民结合起来,倾力担当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南京路上好八连”第72集团军某旅八连

  坚守与创新,霓虹哨兵化身霹雳尖兵

  仲夏时节,第72集团军某旅举行“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60周年暨创新发展观摩活动。记者来到现场,跟随着活动的进程、聆听着官兵的讲述,一个全新的“好八连”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走进八连营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洗漱间里,脸盆、牙缸内都划了红色的节水线;床头柜内,针线包仍是每一名官兵的“标配”。进入训练场,高科技的模拟训练器材、无人化装备、智慧型控制系统却一应俱全。

  传统与现代、坚守与创新在八连和谐共生。八连连长徐航感慨地说:“作为一支历史厚重的荣誉连队,唯有守正创新,才能突破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困境,迈上全新的发展之路。”

  从三尺哨岗到天上地下,亟需打破思维定式

  2020年,徐航正式担任八连连长。那时,八连转型成为特种作战分队已经3年,建设基础逐步打牢,在各级比武考核中也开始崭露头角。用大家的话说,就是在陆军特种作战力量中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并不是想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只是觉得进入既定轨道后,按照惯性前进总比从零起步推动要容易。”作为中途接棒者,徐航还不知道,八连前进需要的绝不仅是惯性,更需要加速的推力。

  转变来自于一场实战化演习。那年盛夏,八连首次作为主角参演,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多军兵种力量配合。演习时长达7天6夜,其间几乎所有补给都要随身携带,每人负重达50公斤,还要完成海上、丛林等复杂地域的长距离渗透。试训时,还不等抵达目标地域,很多官兵就已体力透支。

  “怎么办?按照战备标准,一样物资都不能减。不按标准,又怕上级板子打下来。”徐航回忆说,大家各有各的理。部分官兵认为,携带标准不能改,这是上级的明确规定,最紧要的是抓紧强化体能;只有少数人认为,只要不影响任务,能不带的可以不带。

  观点之争背后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在既有框架下,努力抓弱项补短板;另一种则是跳出既有框架,开辟全新的发展境界。

  面对争论,徐航一时也没有定下决心,决定让实践来检验。八连安排2支小队按照两种理念展开训练,一段时间后再组织检验。按标准携带的小队即使经过苦练,成绩提升也不明显;而按战携带的小队,不仅成功按时完成任务,而且完全没有因为少带物资影响行动。

  结果显而易见,但仍然有人提出:如果上级检查战备物资,我们还没上场就要丢分了,还是稳妥一点比较好。

  徐航猛然意识到,求稳求安的思维已在部分官兵身上根深蒂固。但八连的战位,早已不是当年的三尺哨岗,而是包罗天上地下、深海丛林、戈壁大漠等所有可能的战场。打破思维定式,奋力创新进取已经成为八连迈向更高台阶必须完成的课题。

  发扬军事民主,鼓励在练兵备战中发现新需求

  在八连,一贯有“分析好、大有益”的光荣传统。党支部决定发扬军事民主,在全连开展“我为打赢献一计”活动,号召大家为演习献计献策。“一定要把演习当成打仗,目标就是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党支部会议上,徐航强调。

  见证了2支试训小队的不同结果,官兵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短短两天时间,就搜集到50余条建议。除绝大部分赞成按战携带物资外,大家还提出“携带少量糖、盐、净水丸等生存必备物资”“自带发电设备确保满足供电需求”等切实管用的建议。

  连队党支部逐一甄别采纳,并将官兵的创新想法汇总上报给上级机关。上级对此充分肯定,这极大振奋了官兵精神。

  “我们处在练兵备战的最前沿,对于训练方法、指挥成效感知最快、感受最深,创新的动力和期盼也最强。”八连一级上士吴强强深有体会,他在演习中探索了特战小队引导多军兵种力量打击新方法、战场快速撤离新战法,其他八连官兵还摸索了自制器材完成牵引横渡等创新方法。演习归来,八连将成果汇编成17套创新资料,成为全旅遂行任务的宝贵财富。

  八连的创新氛围现在越来越浓,训练区域“VR沙盘、气动射击、战场环境”三套模拟系统令人眼前一亮。“这是八连着眼沉浸式开展分队指挥、应用射击、心理适应等训练引入的高科技产品。”徐航表示,他们根据练兵备战中发现的新需求,在确保保密的前提下,邀请驻地科技公司研发模拟训练系统,让官兵在更加真实、更加具体的环境中接受锤炼,有效提升了训练质效。

  指导员谈传统

  意志坚定跟党走

  新中国成立前夕,八连进驻大上海。入城后,我们严格遵守《入城三大公约十大守则》,整整一个月没有睡过一间民房、吃过一碗市民的饭、喝过一口市民的水,在上海站稳了脚跟。面对南京路上的香风毒雾,全连官兵牢记“两个务必”,通过学习党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与南京路上的一切腐朽分子作斗争,做到了“草鞋踏上南京路,香风毒雾脚下踩”。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做到了“拒腐蚀、永不沾”,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命名后首任指导员刘仁福

  与时俱进为人民

  21世纪初,正值国家迅速发展、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在训练之余,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全连官兵先后参加南京路改造、特奥会安保、世博园安保等多项任务,经常一干就是半个月。2015年,连队外出驻训时,一位家庭遇到困难的市民通过热心电话,兜兜转转打到了连队。了解情况后,负责留守工作的副连长连夜带领战士们到达家中为他纾难解困。当时,上海人民心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有困难,找八连”。当时的连队精神内涵,就是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把“好八连”精神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与连队担负的使命任务和官兵的思想特点结合起来,让官兵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见证国家的飞速发展,在心中不断增强了“自己是国家的,国家是自己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第23任指导员周文杰

  强军征程谋打赢

  重整行装再出发、朝乾夕惕向未来。2017年,我们改革转型为一支新域新质作战力量。面对全新的特战课目和稀少的教学资源,我们坚定保持“党叫干啥就干啥”的自觉,从零起步、逐项摸索,攻克了一项项难关,官兵人人掌握十余项特战技能。去年,连队完成了某联合演练,首次与多军兵种实战对抗、协同作战,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连队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如今,面对建军百年目标务期必成的铮铮誓言,全连官兵紧盯前沿对手、紧抓实战练兵、砥砺战斗血性,不断夯实训练基础、研究战法运用,3D打印创客室、模拟训练室、案例学习室成为了大家的聚集地。官兵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标准和最大要求,就是能打仗、打胜仗,用战场上的胜利为人民保驾护航。”

  ——第27任指导员薄佳旺

  作者:陆益峰 何易 畅武 陈大帅 冯来来

  编辑:陈梓丹 孙欣然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