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教师|汪朝夕:“留守”乡村32年的教育硕士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王燕

  “我是个农村娃,农村孩子考大学的艰难我深有体会。所以大学毕业后我就回了农村任教,到今年已经32年了。”近日,湘阴县茶湖潭中学教师汪朝夕云淡风轻地说起工作经历,仿佛32年只是一个数字。

  32年,他看着教室从粗糙的红砖墙变成如今细腻的大白墙,黑板从漆黑的水泥板变成光滑的白板,看着一起毕业的同学进城了,在他之后参加工作的老师也进了城,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他就这么守在乡村,守在乡村学校,守着乡村学校的孩子们。

  深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汪朝夕认为,教育的城乡差距主要是师资的差距。他说:“只要迎头赶上,那孩子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为此,他还考上湖南师范大学的在职研究生,2006年顺利毕业,成为一名教育硕士。

  在教学中,他深入钻研教材,探究教法,精心设计,重视基础,精讲精练,语言生动有趣,方法灵活多样。

  课堂抽测,是汪朝夕摸索出来的教学方式。每堂语文课,他会预留十来分钟,以随机抽测的方式,检验当天的教学成果,巩固学生知识记忆。教书32年,汪朝夕还练就了一手绝活,分析学考出题规律。每当教到初三毕业班,汪朝夕便会根据往年学考真题,找出其中答题诀窍,然后以出题人的角度,给学生对症下药,打通同学们解题的“任督二脉”。

  “汪老师为我们做了一本答题手册,取名叫做《道道》。”这本名叫《道道》的“武功秘籍”是学生任铱婷的宝贝,里面是汪朝夕总结多年经验下总结出的最经典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语文学科知识,既能让孩子们有针对性的精准复习,还便于随时随地学习。

  大胆创新的同时,汪朝夕从不忽视备、教、批、辅、改等教学常规工作,他坚持手写教案,因为他认为每一次备课能都新的收获;他坚持自制“学科作业记录本”,密密麻麻记录下学生每次的作业情况,因为他认为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症结”所在;他坚持下课“坐诊”,随时随地“答学生问”,因为他认为学生的每一个疑问都代表着他们的思索,是最好的教学时段。

  在教学外,他潜心研究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不断提升充实自身。曾参加岳阳市语文学科中考命题,先后参与《岳阳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指导丛书·语文》《开放课堂·义务教育新课程导学案·语文》系列丛书编写,主持研究市级课题《农村中学导学案设计研究》、省级课题《家庭教育中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农村偏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探究》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专业刊物刊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每学期的教学质量验收中,汪朝夕任教的科目长年名列前茅,在师生、家长中口碑良好。第二届“湘阴名师”“安边乐教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纷至沓来,并在2021年荣获湖南师范大学枫叶基金第二届“优秀乡村教师奖”提名奖。正如他所言“不管到什么时候,我都不会愧对‘人民教师’的称号。”

  薪火: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师徒结对,成长加倍。在乡村执教多年的经验让汪朝夕深知,农村教育要发展,只靠个人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有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他不止精于做生之师,更乐于做师之师。在学校,他带头开展青蓝工程,组织开展读书分享会,助力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先后“收”下五个徒弟,倾囊相授,2人通过竞聘成功由骨干教师“升级”成为副校长。在县内,他担任湘阴县“国培计划”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教师工作坊坊主,在县域内培养指导了一批骨干教师。

  2022年10月,“小徒弟”吴莎报名参加了小学语文科目“金鹗奖”教学比武。因缺乏经验,让吴莎总觉得在教学设计上还有不足,于是,向师父发去了“求助信号”。汪朝夕迅速带领一班徒弟,每天放学后,在教室里反复磨课。近一周时间,灯火通明的教室见证了师徒的努力,也迎来了县级“一等奖”的好成绩。

  “一个人应该找到自己的活法,因为这样他才会活得充实而快乐。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所奉献,给他人带来快乐,或有所创造,给社会带来财富,那么他自身也必定是幸福的。”这是汪朝夕与青年教师分享的个人心得,亦是他的人生遵循。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