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未来教育与未来学校的 13 种新图景
导 读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创客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治撰写的《走进学校 3.0 时代》一书中,以哲学的视角、站在信息社会和智能时代的背景下剖析学校进化的演进规律,提出学校将进入 3.0 时代的科学论断,并大胆预测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3.0时代的十三个新图景。
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使面向已知的教育模式加速颠覆,自适应学习和社会化智能型学习管理系统的普遍运用将加速后文凭社会的到来。促进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模式、管理方式、评价体系、教师角色的加速迭代更新,形成更加开放化、多样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学校 3.0 版。
1
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
数据驱动的学校进化和教学转型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跟踪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感知和获取学生数据,经过分析与处理,这些数据能生成学生数字画像,这将极大地提高学习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评价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
每位学生都将有一个数字画像,升学将基于对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信任,而不是分数,教育进入后文凭时代。
因为,学习评估不仅要关注考试分数,更关注学生在哪里学习、学了哪些课程,以及在学习中创造了什么、分享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分数不足以描述学校 3.0 时代多样化的学习轨迹。
未来的学生可以选择在不同学校学习不同课程,在什么地方修什么课程可能变得更重要,因为不同的学习公司、不同的学校开设课程的含金量不同。一所学校的课程不可能都很棒,不同学校之间最优秀课程的组合将使一个人变得更卓越和更优秀。
目前,上海市已经启动了关于学生数字画像的一系列探索。利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采集了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学生在线学习、实验、阅读、社会实践等多维度、多来源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数据。
将来,数据采集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方位,在合理的范围内采集学生数据,经过分析后,每位学生都将有一个数字画像,详细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进展、学习效果、学习特征、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等指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开展生涯规划,帮助教师进行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帮助高校招生部门更好地了解学生、分类筛选、持续培养。群体学生数字画像还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管理,辅助学校和政府改进办学、开展教育治理。
2
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
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当前,教育形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未来的每位教师都将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教师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
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这不是耸人听闻,教师角色转型势在必行。
人工智能进课堂将替代大量“讲授型”教师。因为教师的本质不是传承知识,现在的教师工作内容将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基本可以由人工智能取代。人和教师将重新分工,许多环节会完全“去人工化”,凡是机器能干的,都要交给机器去做。
教学不再仅仅依靠教师,会出现很多人机协同的课堂。智能化算法可以精准计算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倾向、思维特征、情感偏好、能力潜质等,据此为学生科学地定制教育服务,开展面向每位学生的因材施教。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学习的陪伴者、动力的激发者和情感的呵护者。
目前,许多教育企业已经投入“ AI+ 教育”领域,研发各种教育技术装备,帮助学校与教师更好地教学。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衍生的智慧课堂系统、教学云平台、双师直播课堂等产品,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以“智慧课堂系统”为例,这项技术运用表情识别技术,借助摄像头捕捉学生上课时举手、练习、听课等课堂状态和情绪数据,生成专属于每位学生的学习报告,既可用于辅助教师掌握课堂动态、及时调整授课节奏和方式,又能给每位学生充分的关注。
双师直播课堂则是结合线上线下同步的教学模式,依托可视化云平台,实现优于线下体验的学习效果。双师课堂把教育过程拆分为“线上的名师负责传道授业 + 教研”及“线下的助教负责答疑解惑 + 服务”,让每位学生同时享受两位教师的服务。
3
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
自适应学习得以实现
未来,每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得以实现。
知识图谱不是资源库,但比资源库更强大。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不同的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是认知能力,知识图谱能帮助机器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使机器不断学习,让机器变得更有学识。知识图谱还会嵌入学习系统,让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比如,上海市电化教育馆研发的研究型课程自适应学习平台(MOORs),是上海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组成部分,它的工作理念是在一个人最能学、最擅长的领域制定个性化课程方案,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由教育专家为他量身定制的研究型课程系统,并每时每刻都能得到专家指导。
4
每一项教学业务都可能外包
学习资源与服务供给更加多元
技术正在渗入教育,为其提供现代、高效的教育服务,学校的每一项业务都有可能被技术公司瓜分,课程外包呈常态化。
比如,各种英语培训机构会承担全国数以万计的英语教学;全球范围的课程连接、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都逐渐成为学校之外的主流教育……
未来学校的管理者将会在购买服务、评估服务、遴选供应商和管理供应商的业务上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课程服务的专业化将让课程外包常态化。
5
每一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
虚实融合的校园无处不在
3.0 时代学校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复合体。学校的物理地点会模糊,时空概念淡化,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属于哪所学校,归属感消失,跨校、无校学习成为常态,泛在的线上服务与就近的实体体验学习结合。
虚拟学校将成为社会教育系统的大脑,担当资源提供者、学习引导者、管理服务者,绝大部分讲授内容将被虚拟学校承担。实体学校与虚拟学校配合,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开展实践、体验、创造、合作、沟通交流等。
实体学校将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唯一场所,一个个学习中心将形成,在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传统学校的这种形象正在被加速颠覆。未来,虚实结合的学校让学习无处不在,学校将是去中心化、去边界化、开放化和共享化的。
6
每一种学习都会被记载
屏读成为常态
过去,读的是纸质书或黑板上的文字。现在,电子产品日益普及,信息传输的方式日益多元,可以读手机、电脑等各种屏幕,读的不一定都是文字,可以是动画、流媒体、3D 影片,也可以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在读屏幕,屏幕也在读人。屏幕背后的大数据采集是非干预的,在自然状态下采集。这样采集的数据才更为真实,更容易暴露其真实的规律。
所以,屏读绝对不是简单的读屏,而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屏读将成为常态,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会极大提升认知效率,让个性化学习服务成为可能。
7
每个人的作业都是不一样的
个性化和智能化如影随形
统一布置的传统作业忽视学生的个性,作业的规模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之间存在严重冲突。未来,每个人的作业都是不一样的,基于大数据学习分析支持面向每个人的个性化学习。
每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路径都会被记录,形成分析结果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结合自适应引擎技术,通过自主选择或系统智能驱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比如一些学校采用的在线作业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集学生有效的日常作业数据,再通过计算模型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学生作业整体的评估结论,并实时更新,不断提升评估准确性与复杂性。
同时还将借助知识图谱,推断各知识、题目之间的深层关系,经过数据分析智能生成的学生个人和学生群体的学情分析报告可以为教师、家长、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
学生对各知识的掌握层次、目标层次及接下来学习的路径规划都更加明确。教师拿到一位及全部学生各个维度的精确分析,包括每门学科的每个知识点掌握程度与学习曲线、学科能力情况等,还能获得对每位学生最佳学习路径的建议,帮助教师布置下一次作业、规划学生学习生涯。
在线作业系统还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份简洁、形象、不断更新的报告,告知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和家庭教育建议。
通过这一系列过程,使得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定制化教学,学生能做更少的题目,达成更大程度的提升。家长能参与教学过程,并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8
每个人的学程都是定制的
学习与工作、就业与创业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知识的储存方式不是或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皮层中,而是存储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中。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讲解和背诵,需要在实践中感知和内化。
现在已经不断涌现出许多学习、研究与企业产品创新相结合的真实案例。在未来,学习与工作、就业、创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企业可能会把学习、研究的任务交给学生,研究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工作技能的养成和问题解决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
9
每一种学习方式都会被尊重
不再追求学更多的知识,而是学习方式要多样化
技术的变革引发学习方式、学习体验、学习路径等一系列变革,未来学习场景将会发生各种变化。以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突破了时空局限性,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在线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虚拟现实、虚拟实验、三维仿真、混合现实等新技术与学习融合,成为新型教学工具,使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学习等新的学习形式不断涌现,越来越常见。以听讲、操练、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被与新技术相结合的多元学习方式取代,强调探究、体验、参与、合作。
未来学校的学习既关注内隐思维的发展,更关注基于内隐思维的创造性成果。学习主题将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多样化学习方式和跨学科学习整合,实现知识活化,知识学习将向实践创新迁移。
10
每一场教育都注重协作共生
学习将从竞争逐渐走向共生
未来学校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组织学习共同体。学生之间不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协作的学习伙伴关系。协作学习可以联结人与人的大脑,凝聚多人智慧,共同解决同一类问题。
11
每一个家庭都形成独特的教育场
家校共育将成为教育治理的主阵地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根,不但影响孩子自身在家庭环境中的健康成长,更影响孩子在学校教育的学习、成长与进步。家庭的教育观、价值观、教育期望值、教育投入能力等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借助互联网,家长可以参与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家长的全方位参与有助于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这将成为未来教育与整个社会协同进化的重要支点。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边界正在被消解。学习中心将实现小规模化,未来的教育治理将从学生个体转向家庭,教育管理者通过影响家庭教育场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未来的心理测评师、课程规划师、生涯设计师将在与家庭和孩子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12
每一种教育装备都趋向智能化
技术和资源将深度嵌入学习系统
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人性化将成为教育装备现代化的核心特征,让下一代学习者在新的装备平台上习得技艺、掌握知识、经历过程、培养智慧。
教育装备不再仅仅是一件器物,而是会把教育的理念、技术、资源等深入嵌入,从而改变学习方式。装备的智能进化将让学习者受教师的人为影响因素降低,对边远地区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智慧产品嵌入学习系统,将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辐射,使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学生借助智慧产品及其背后的云平台直接获取任何所需的学习资源,实现自适应学习,使每位孩子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可能,这是新一代国民素养全面提升的新起点、新契机。
13
每一所学校都被隐性课程环抱
学生将会有更多的展现与互动平台
2014 年,世界教育峰会(WISE)上 645 位世界各国教育专家针对“ 2030 年的学校”展开调查,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在线内容将成为最重要的知识来源,而社会和人际关系环境也是重要的知识来源,排在第三位。社会环境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会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
未来的学校会被越来越多的隐性课程所浸润,类似于“中国学生好问题大赛”那样的各种比赛、活动会弥漫在学校的上空,它们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也可能对学校教育发挥负面影响,对隐性课程的治理要充分发挥教育政策导向,引导学生参与对身心发展有益的活动。对隐性课程的设计和治理,将成为未来学校治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文章来源:未来学校建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