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是老师用他们优秀的言传身教,填充了无数学生的梦想与希望。“教师博雅”推出“师说”专栏,听老师们讲述“教”与“学”的动人故事。
作文抄袭之后……
文 / 周毅恒
单位 / 上海市市西中学
德育工作并非班主任的专职工作,但作为学科教师的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科阵地,进行“学科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身为语文老师,在逐份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我会将每篇作文的任意段落“网络搜索”一遍,看看是否存在雷同。批到小a的作文时,百度大段的红色告诉我:本文与一篇网文雷同,存在抄袭现象。
我立即开始处理这件事,可如何处理让我着实犯难。一方面,抄袭是原则性问题,绝不能放任不管,要及时纠偏;另一方面,当时正值线上教学,学生心理状况易受波动,不可贸然处理。
我仔细比对了小a文章与网文,发现小a其实并未完全照抄,在一些细节上有自己的改动。因此,在主观上并非像是想用抄袭来恶意逃避写作。那么小a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是否存在“难言之隐”呢?
对此,我设计了“先破后立”的处理方案。
留白:破的“唤醒”
我主动联系了小a,对本篇作文所呈现出的优势与长处予以充分肯定,并主动与他交流写作时的体会和心得。小a有些慌张,支支吾吾地与我“分享”着自己写作时的思路和想法。我没有直接点明我的发现,而是用一句“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想法吗?太棒了!”作为点评,点到即止,含蓄委婉。我坚信,既然小a不像是恶意逃避写作,那么就肯定不会回避自身问题,“留白”的方式能给他更加充分的时空来自主反思。
坦白:破的“清醒”
果不其然,一天不到后,小a便主动找我,提交了一份检讨和保证书。这让我始料未及,原本我以为他只会口头和我承认错误。在随后的交流中,小a很诚恳地分析了自身错误。基于他对错误的认识,我首先就其抄袭行为做出严肃批评,结合学校校规、班规、基本素养等内容展开德育教育,强调“底线意识”和“规矩”的重要性。其次,我进一步倾听了小a对自我动机的诉说:进入高中以来,小a几次大考的议论文作文都得分不高,一向成绩优异的他由此开始惧怕考试作文。本次测评的作文思辨性较强,小a因没有头绪而着急,加之时间不够,便一时糊涂用此下策——这一聊,不仅印证了我之前的判断,还把问题的根源找准了:小a行为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身的“完美期待”与对议论文写作的“畏惧+焦虑”。
改变:立的“苏醒”
聊完后,小a写了一篇新文章给我。我趁热打铁,主动与他约好时间进行“作文面批”。在面批中,我将重点放在问题的根源上,通过细致的作文审题、思路分析,一步步打开小a思路,缓解他愈发畏惧作文的心结。同时,我也给予他信心,用朋友间共情的对话缓解其心中的焦虑情绪。聊作文论据时,我顺势与他聊聊生活、谈谈人生。这些充满温度的对话不仅给了他充分的安全感,还将理性思考、悦纳自我等内容传递予他,以解决他心中的问题根源。
作文面批之后,小a迅速提交了提纲订正。不仅如此,小a的学习态度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之后的每次作文提纲作业,小a都会认真推敲各类论据,精心完成;每次作文练习,小a也没有再出现迟交的情况。即使作文问题依然很多,小a也不会再回避,而是来主动找我一同探讨……
反思:探索学科德育之道
德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纠偏,更要在纠偏后引导学生有足够的自驱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走。本次”作文抄袭“事件是原则性问题。对此,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底线教育上,更要去化解学生犯错的根源。对此,学科德育不啻为一剂良方。我与学生的“作文面批”便在作文辅导和德育教育的互动关系中,形成了”学科+德育>二”的效果。
卢梭曾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让我们在每一寸教育光景中播下种子,静待花开……
编辑:马晓敏
上观号作者:教师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