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你不成功没关系” 这话并不矫情

     更多家长择校经验分享请关注新浪国际学校官方微信号: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

  原标题:“孩子,你不成功没关系”,这话儿一点都不矫情

  不久前,腾讯“大家”刊发了王雁林老师的《谁真敢对孩子说“你不成功没关系”》一文,讽刺一档教育类节目的主旨“孩子,你不成功没关系”很矫情。

  这档节目是腾讯视频的新推之作,名叫《@所有人》,因为著名主播李小萌的重回荧屏,引来不少关注。第一期节目,内容也确实很有冲击力,直接拿中国家长的焦虑开刀;而且演讲者身份多元,都很富感染力。

  在朋友的推荐之下,我恰巧也看完了这期节目,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看到王雁林老师一文,正好借商榷之机,谈谈自己的想法。

  我想跟王雁林老师商榷的观点有不少,比如夫妻之间不能就教育问题进行讨论这一点,就让我很不理解。

     在我看来,夫妻对教育孩子的方式达成共识,这是教育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所在。曾经的好莱坞明星夫妇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所以离婚,就是因为彼此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分歧严重。

  虽然此二人的做法我不好意思完全推荐,但是,夫妻之间应该尽最大可能性进行沟通,弥合二人在教育方式上的分歧,而不是回避,这才是正常的。

  回到节目本身,王雁林老师首先在文中质疑了自己开幼儿园的妈妈。作者坦率承认,这位妈妈开的幼儿园课程很有趣,但作者并不会因为幼儿园有这些课而把孩子送去。

  因为在作者看来,孩子上幼儿园所学习的任何课程都不重要,有趣最好,无趣也无所谓,大多数课都是无趣的,很正常。但去幼儿园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集体环境中逐步开始社会化,学习如何与既有社会环境的相处。

  作者的结论是,不能给孩子建立一个温室,让他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我就不举“孟母三迁”的案例了,也许2000多年前的情况和今天可能真的相差比较大。我想说的是,把孩子放在一个大熔炉中,这种做法跟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幼儿园质量,要如何区别开来呢?

  理论上只要不是绝对的人身安全问题,幼儿园理念、操作层面的冲突,都可以化约成孩子需要面对的“复杂社会问题”。如此一来,等于在说幼儿园是不用筛选的,随便什么都可以吗?

  我并不了解这位自己办幼儿园的妈妈到底干得如何。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就有冲突、争端和摩擦。

  对于这些上“大山大海课程”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一样需要学会处理与人相处、互动、合作的问题。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有过“社会兴趣”的论述,即孩子的培养应该注重他/她的社会兴趣。

  阿德勒主张个人在生活中保持合作的态度,并且,个体应该是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与他人进行合作。

  阿德勒强调人的利他主义、合作精神,一个人予大于取,才能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这话有点像马云说的“先成就他人,再成就自己”。

  实际上,这一观点就是“人格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是成功培养人,而不是培养成功的人。

  但是,支撑2016年中国课外辅导市场8000亿规模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孩子缺乏合作精神、互助精神,或者没有完整健全的人格,而是各类认知技能的培训,例如奥数、英语、艺术等等。

  我并不是说课外辅导没有必要,或者说在幼儿园上一些无聊的课,包括要求家长代劳的劳技课完全没有必要。

  我只是想说,如果有人探索了别的方式,只要他/她是在这个社会里存在着,“社会化”真的不是问题。

  我个人并不能评价这位妈妈开的幼儿园好坏,但我作为一个父亲,有一个实践智慧来进行标准判断,那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课上是否轻松、愉悦。

  如果当事人很轻松、很愉悦,那就是一种很棒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合作、互助、利他的氛围很容易出现,人格教育的目标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

  在文中,作者援引了英国8000所小学推行中式教学法的事实,并以屠呦呦和莫言的案例说明中国教育方式的成功。

  其实类似的论据,我可以补充一点,那就是在经合组织(OECD)组织的PISA(全称为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测试结果,中国上海在2009年和2013年加入测试后,都在65个国家(地区)中拿到了第一,并且是遥遥领先。

  但是问题似乎应该倒过来看,首先是英国小学引入中式教学法,这恐怕是一种“英体中用”的模式,类似英国文官制度曾援引中国科举制度,我们作为旁观者,最好考察得再深入一些再作为论据比较好;其次是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真的要按照获得诺奖的概率来论证中国教育的成功,实在是下下策;而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接连夺魁,付出的代价是上海妈妈全国第一焦虑的代价,至于他们是否有更好的人生,只能交给时间去回答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2岁孩子报5个培训班最终焦虑致斑秃的案例背后,有大量程度较轻但情形类似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很难说是快乐的——当然可能会是成功的。

  所以,王雁林老师褒奖英国小学引入中式教学法,而贬低家长自主办幼儿园的行为,客观上是在助推更多孩子靠向焦虑。

  最后一点,还得回到人人热衷的起跑线上来,王雁林老师在行将结尾时质问道:快递员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你不成功没关系”吗? 建筑工人会对自己孩子说“孩子,你不成功没关系”吗? 清洁工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你不成功没关系”吗? 菜市场卖咸鸭蛋的会对孩子说“孩子,你不成功没关系”吗?

  这样的质问背后,还是一种起跑线思维。主持人李小萌是社会精英,你的孩子起跑线、教育资源占有量高出社会平均水平很多,你有资格说,你可以对自己孩子说,但你不可以传播这样的理念。对此,我略作一些延伸性的论述。

  简单说,在目前拼资源、拼家庭、拼爹的教育竞争模式中,作者列举的快递员、建筑工人、清洁工和菜市场卖咸鸭蛋的商贩,他们的孩子在竞争中很难占据什么优势。金钱、人脉、社会身份全都不占优势,唯一小概率存在的优势就是智商,智商是一种天赋,不完全是家庭资源决定的,但概率真的也不大。

  而我认为,在最主流、最拥挤的技能竞争赛道,快递员、工人、小商贩家长毫无优势可言。但从个体操作的角度来看,他们或者说我们这样一些普通家庭的人,并不是完全没有出路。

  这种努力的方向就是阿德勒说的社会兴趣,通俗来说就是朴实、能吃亏、肯帮忙、不斤斤计较的为人准则。

  这些最普通的行为品质,其实没有所谓的智商、财富门槛,只要父母踏实肯干,孩子的学历也许不会很高,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孩子做一个勤奋、靠谱、能吃亏的人。夸张一点说,这些品质,这样的人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

  相反,从投资交易到疾病诊断,从知识传授到程序撰写,这些聚集大量高学历人才的具体行业,被AI代替或部分代替的可能性却很大。

  重要的是人,有良好品行的人;不是行业,看起来高端的行业。

  当然,李小萌的节目并不是要给一般家庭指路,他们做节目的目的,似乎是想给中产阶级松绑。这也构成了我对这档节目或类似节目的期许。

  这个社会应该有人去实践一些不同的做法,去观察和总结一些不同的案例,这些教育方式的案例可以很朴实,并不需要太高的理论门槛、物质基础,而只需要回归初心即可。

  这些案例、方法、道路,需要这些节目传递给有需要的人。

  我个人也在搜索这样的案例,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但也绝非完全没有。例如,在陌生的城市中,有部分人较为成功地重建了社区。

  成了熟人的父母和孩子,他们享受到重建社区后的直接好处就是,父母可以丢下孩子自己去忙,孩子玩好了可以自己回家。

  因为安全,所以省去了父母接送的流程;因为玩得嗨,所以孩子少报了几个兴趣班。

  “孩子,你不成功没关系!”我的理解是,成功是教育的副产品,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健全的人格,友善的人际关系,以及不算失败的职业成就,这些应该是大部分人找对方向后,不要太懒散就可以实现的目标。

  现实的情况是,人人都在追求成功,同时轻易地抛弃了合作精神、互助意识,人人都想成为最后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却对人格教育采取了漠视态度。

  家长没有耐心、懒惰,和贪婪,培训市场自然乐意迎合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收智商税有之,发焦虑财更有之。当然,我无意指责这些家长,因为自己挖的坑必须自己跳。

  我的观点还是那句话,我希望有人可以探索不一样的方式,总结不一样的经验,展示不一样的可能。我自己一定会去探索,我也希望有影响力的媒体能做更多。

  从这个角度出发,李小萌说出“孩子,你不成功没关系”,决不是一种矫情。

  本文转载自《冰川思想库》的新浪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小编注:本文为转载新浪博客文章,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不能代表新浪立场,新浪尊重原创。

  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商务合作请联系尹老师:010-58983664

  如何上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实习生张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