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饭桌”不能失守(民生·民声)
●让幼儿吃上安全、营养的园餐,从根子上要放开办园的市场准入,以更丰富的供给、更充分的竞争,驱逐“伪劣品”;此外还要加强监管,弥补制度空白,规范“小饭桌”流程,运用移动终端进行监控和数据采集
日前,四川宜宾一家幼儿园给幼儿吃发霉烂苹果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小饭桌”的安全问题,再次让万千家长揪心。
这几年,有关伪劣食品流入幼儿园、校园食堂的事件被频频曝出。发霉的大米、生虫的麦片、过期的牛奶、不合格的食用油以及腐坏的蔬果,都端上了孩子的餐桌。此外有的幼儿园饭食供应不足量,幼儿吃不好、吃不饱,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孩子们心智尚未成熟,而且惧怕老师的“权威”,往往不敢抱怨反抗。有些婴班、小班的娃娃连话都说不清,更没办法跟家长“告状”。所以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大都是已经存在多时,家长偶然发现才被曝光。一位妈妈得知每月缴纳学费几千元可孩子却经常挨饿以致营养不良后,号啕大哭,悔恨交加。
可令笔者感慨的是,家们长千恨万恨,事后却依旧送孩子入园。“出生就提交申请,排队等两三年才能入园。在这种情况下,你叫我们如何用脚投票?只能寄希望于幼儿园良心发现,指望着监管部门有所作为。”家长们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
能有什么办法呢?在大城市,“入园难”已是常态。拿北京来说,近年来对民间资本开办新幼儿园的政策以“新社区配套园”为主,原有街道社区不再做增量规划。有些民间资本打政策擦边球,注册“幼教科技公司”招生入园,也是战战兢兢,生怕哪一天政策收紧,前期的投入打了水漂。
入园难、办园难并存,很显然,是政策瓶颈阻滞了资源合理配置。与其他市场一样,长期供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商家偷偷甚至公然降低产品服务质量,将不可避免。因此,从根子上提升园方的质量责任意识,关键是放开幼儿园的市场准入,引入各路资本,以更丰富的供给、更充分的竞争,驱逐“伪劣品”。
要“放”也要“管”。以往曝出食品安全问题的幼儿园中,不乏一年收费数万元的“高端”“双语”园,在行业发展乱象的背后,都是标准失范、管理失职、审查失效等监管软肋。
如何管好“小饭桌”?需要强化幼儿园监管的“顶层设计”和“终端管理”。
首先是完善立法。美国的《儿童早期教育法》“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开端计划”等,从国家立法和战略层面,对幼儿抚育、教育标准以及责任主体等做出明确规定。日本颁布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幼儿园设置标准》,规范幼儿园办学条件,不通过审查者将无法获得政府补贴。目前,我国还没有学前教育立法,教育、物价、工商、卫生等各部门对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办园行为、教师招聘等,仅有叠床架屋式的行政监管。亟须通过立法保障入园幼儿权益,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跨部门合作,消除监管空白,对幼儿健康、营养、教蒙、伤害预防等工作综合施策。
在具体执行层面,主管部门要完善“小饭桌”的食品采购、储存、加工流程和标准,加大对违规经营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牺牲幼儿健康赚取“昧心钱”的经营者,减少采用罚款、整改等实际约束力较差的手段,推行“终身禁入”等制度,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针对每张“小饭桌”,还应尝试引入信息化手段搜集数据、跟踪评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从2015年起设立“阳光校餐”数据平台,通过学校老师手机客户端采集信息,对100个贫困县9358所学校、348万学生校餐的单价、用量、菜谱、采购单价,以及食物摄入和营养摄入进行搜集跟踪。数据表明,信息化的“阳光”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让孩子们吃得饱而好。不妨将这种做法推而广之,用互联网这个“天眼”,督促幼儿园搞好“小饭桌”。
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给孩子一个放心的“小饭桌”,你我的责任不容推卸。曲哲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