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院长之子火了,中学就发表3篇SCI,是天赋过人还是其他

  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教育资源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普通家长打拼多年买个学区房,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好的资源,还有些家长请名师给学生一对一辅导,也是为了让学生提前站在起跑线上。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通过网络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情,这对学生接收信息资源带来更多便利,然而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并不是网络发达就能让学生领跑,信息的不对称,可能才是别人家孩子领先的原因。

  

  中山大学院长之子火了,高中就发表3篇SCI

  什么是信息不对称呢?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生活环境不同,接受的信息、眼界和认知都不一样,即便是同龄人,但看到的视野却不同,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最要紧的应该就是高考,高中三年很多学生都在为此奋斗,甚至话十几万去补课,然而在多数学生还把目光聚焦于上大学的时候,有些家庭的孩子已经拥有三篇SCI论文了。

  

  前段时间,某平台上有一篇比较火的讨论,内容是关于一位天才少年的,这位少年在中学阶段就相继发表了3篇SCI,第一篇发表在2017年,在这篇论文中这位还在上中学的学生贡献还不小,包括论文撰写,试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等。

  

  对于大学生本科生而言,能拥有一篇SCI论文已经非常难的了,而这位中学生同年又发了一篇,这次的贡献是样本收集,而第二年这位中学生又参与了一篇论文,这次倒是没什么主要贡献,但位置却挺靠前。

  

  高中生学业压力繁重,就算有一些竞赛生也是在编程、物理、数学等领域,都是在日常中接触得到并且可以培训的,而这位中学生参与的论文全部是医学领域,这就让人费解了,一名中学生是如何能在研究鼻咽癌等专业医学论文中参与的呢?

  在看到这位中学生的父亲时就不奇怪了,这位学生父亲是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是硕博生导师,还是我们科学院院士。

  

  中学就手握3篇SCI,是天赋过人还是其他?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学生的教育资源也比从前好的不是一星半点,我们经常听说有早慧的学生,很小年纪就在各种竞赛中拿奖,甚至被少年班录取,提前上大学,但是才上中学就能发表SCI论文,这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论文本身就不是好写的,而个人论文能够被SCI收录更是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证明,但问题是一名中学生能有这么高的造诣吗?更何况他的论文还是医学相关的,就算是经过五年本科学习的医学生都未必能有这种实力,而这位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是哪来的呢?

  

  而且论文从最初的课题,到设计再到试验,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学生住在实验室里搞数据也不是没有的,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学生有这么多的精力吗?

  不过在评论中也有很多人见怪不怪,信息不对称用在这里更加合适,在一般中学生都不知道SCI是什么的时候,可能人家从小学就开始了解了,因为家长给其提供的资源是不一样的。

  

  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名小学生拿着一块肉正在练习伤口缝合,一边指导的是他身为外科医生的父亲,家庭带来的教育资源,让这名小学生在成为医生的道路上先领跑了差不多十年。

  

  虽然有人质疑这位中学生学术不端,但是在论文发表中,是可以有很多挂名的,参与过程中遇到的科研问题当然也有专人给解答,这是普通学生做科研没有的待遇,不好说是否学术造假,但的确享受到了家庭资源带来的便利。

  

  什么是SCI?对学生而言有什么用?

  可能有人不理解中学生发表SCI有什么好惊讶的,SCI是美国研究所的尤金创办的引文数据库,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检索性刊物之一,它对于学生、老师总之就是从事科教育科研工作的人,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首先对本科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发表一篇SCI意味着保研几率增大,虽然不是百分百保研,但是在保研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同等条件的本科生,发表SCI的容易优先获得保研名额,在面试阶段,发表过SCI的本科生会获得相当大的优势。

  

  SCI不光对大学生有优势,对老师们来说也是一样,很多高校都会将发表过SCI作为入职的门槛,不光是老师,医生,工程师这些行业也很看重这一点,而在入职之后,发表SCI也意味着可以更快的晋升职称,例如说高校教师参加评选,如果没有SCI可能连资格都没有,而晋升职称的好处就不用多说了,和收入福利等都挂钩。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