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高等学校的课程

  原文刊载于微信公众号“明德行知”

  陈晟.高等学校的课程[EB/OL].(2019-04-19)https://mp.weixin.qq.com/s/8GcCS_p2X9tj5Vyy6h0uXw

  文稿整理人:陈晟

  研讨专题:高等学校课程

  关键词:高等学校 课程 编制 因素 MOOC 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 学分制 课程创造与学习

  问题一:一个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课程编制应考虑哪些因素?

  01

  吴珺瑶

  课程编制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政策和发展规划,是否符合学科本身的专业内容结构,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02

  钟子扬

  我想从主体、课程本身以及培养目标这是三个角度来讲。

  从主体角度来说,我们需考虑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主体。学校主体存在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业率,而它必然会影响课程的编制。学校既要考虑学科发展,又要注重课程内容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保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在家庭层面,又可以分学生和家长两个角度来谈。课程编制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要满足家长对学生未来与成就的期待。在社会层面,教育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在我国表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课程本身而言,课程编制需要考虑课程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课程的数量要体现适度的原则,所选课程应当要体现优质的原则,课程结构则应全面。

  就培养目标而言,我们在编制课程时要考虑时代的要求、意识形态的控制、学校自身的要求以及理论的呼吁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03

  高冰月

  课程编制应从目标、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课程实施、评价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目标:是什么?(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哪些因素,实然层面还是应然层面)这是谁的?为谁服务?满足谁的利益?有什么用?

  学习经验:来源是什么?来源重精英还是大众?如何筛选?哪些可以进课堂?

  组织学习经验:如何组织?零散还是系统?精致编码还是粗糙编码?科学理论还是经验?什么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要适应谁的特点?

  课程实施:需要哪些条件(如基础设施)——如何实施(教学方法,采用何种方法)

  评价:标准(体现了谁的利益,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是预期效果进行评价)、 方式(单一还是多元) 、机制(是否健全,科学合理,效率等)

  点评

  三位同学分别从不同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首先吴珺瑶同学认为课程编制过程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学科结构、学生特点、社会价值观。钟子扬同学从主体、课程与培养目标三个角度切入,对课程编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论述。高冰月同学结合泰勒原理的思想,从课程编制环节进行目标、学习经验、组织经验、课程实施、评价五个方面来考虑课程编制。而笔者在《高等教育》书稿中找到对该问题的阐述,书中写到“服务社会是课程的价值体现,满足学生需要是课程的核心目标,传播和发展学科知识是课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专业教育是课程的实践取向。社会、学生、学科、专业和教师既是大学课程的构成要素,也是具体课程编制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综上,笔者认为课程编制应从课程本身(课程内部结构、专业发展、学科发展)和与课程相关的主体(如教师、学生、社会)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问题二:如何评价MOOC进入高等教育系统?

  01

  朱淳毅

  1、评价从为什么,有什么价值入手。

  MOOC具有传统课堂不具备的优点,如容易传播,免费,节约时间。同时具有评价、测验等功能,保证了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但是,MOOC相对于传统课程,在即时互动性和互动深度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对于MOOC课程的选择仍然存在趋易避难、专业课程选择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它难以取代传统课程与教学的地位。

  2.评价要基于不同的主体。

  从学生角度来看,MOOC给了同学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填补一些学习空缺,简单快捷;但一旦使用强制性的方式则很难让学生接受,未必有好的效果。详情可见《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系列。

  相关链接(点击可阅读原文):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

  那些没有被屏幕改变的命运|大象公会

  夜思||有关人类活动以及教育活动层次的思考

  从学校角度来看,MOOC课程节约了大量时间、人员等资源,可以引入,但是需要调整现有组织结构和课程框架,也有挑战。

  从社会角度,MOOC课程代表了新兴的科技教育产业,市场的驱动力量非常强大,在正确的引导下可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02

  蔺含笑

  MOOC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利大于弊。

  利:

  1、MOOC是对传统课堂的形式补充。打破了传统课堂在规模、时间、空间、专业和重复学习等多方面的限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MOOC促进了国际间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的交流。MOOC源于美国,之后被中国高校应用,两国之间课程的交换,促进了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且MOOC在中国的课程应用中,美国会对选择量超过一万的课程附加英文字幕,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双语能力和专业的国际交流能力。

  3、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学生在MOOC中能够摆脱专业束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

  4、相对于传统网课来说,MOOC对于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认真学习MOOC课程才能得到相应的认证,相对于简单的网课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

  弊:

  1、MOOC的功能更多倾向于培养人才,在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方面仍然是欠缺且很难操作的。

  2、对于实践性强的实验课来说效果不明显。

  点评

  MOOC的发展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将MOOC引入日常教学之中。两位同学都从多方面对MOOC进行深入地评价,其中朱淳毅同学提出“评价应从为什么、什么有价值入手和评价要基于不同主体“两种不同思考方向值得大家学习。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的观点是依托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发展的MOOC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它加速知识的传播、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但同时也对教师和传统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应保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适时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对新时代下教师的角色、教学的内容、知识传递的方式、学生的发展有全新的思考。

  问题三:你觉得当今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效果如何呢?是否有必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呢?(可具体举例说明)

  01

  王雯娟

  效果不好。像马原、毛概 、近代史 、军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给人一种考试放水、上课人多、内容枯燥的感觉,很多学生根本不喜欢,也不重视。但是我认为不必要进行改革,一方面是因为难改,另一方面因为改了也没什么大用。这些课程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只能这样上。怎么改?往哪个方向改?改了也就不是它了。再者,有些课程国家有硬性要求,就不能改。就算改了,对学生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实践意义和专业发展意义。所以就算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改革,也是付出与收效不成比例。所以总体来说我觉得不要进行改革。

  01

  孟宪玲

  效果一般分为好与不好,效果好主要是由于个人重视程度高;效果不好主要有以下原因:老师带班数量多,课堂人数多;考核方式相对轻松;学生重视程度低,自觉意识差。公共基础课重点在于形成人生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心理品质、文明习惯,基本的职业素养,在综合素质提升的方面,它是必不可少的。

  改革方式:

  1、将课程内容科学定位,删减整合。

  2、小班教学,提高效率。

  3、 课堂教学形式除讲授法之外,加入演示法、讨论法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01

  刘珂

  这个要分情况讨论。马原、毛概等思想政治课让我们能对一些政治术语耳熟能详,确实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有一些课效果确实是不太明显,比如计算机课。我们并不能指望自己一学期几节课下来就能在计算机能力上有很大提升。而且现在大多数的公共课都流于形式,一个班一百多号人一个老师,老师并不能够保证面面俱到。

  面对这种现象,一方面我们可以允许特殊存在,给予计算机已经非常厉害的同学免修的权利,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每个班级的人数,实行小班化教学。

  点评

  点评:三位同学对当今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效果评价各不相同。关于是否改革的问题,王雯娟同学认为不需要改革。她从课程性质和国家要求两个角度思考,认为改革是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意义不大。而孟宪玲和刘珂同学认为需要改革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笔者认为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要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分类。马原、思修、毛中特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育、英语、计算机属于大学生能力发展课程。不同类型的课程目的不同、作用不同,改革方式也不同,需要有针对地分别进行完善。

  问题四:如何看待我国高校实行的学分制?

  01

  薛晨

  优点:

  1.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学习生活更加独立、开放;

  2.课程设置更加丰富,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

  3. 学生选择课程、选择教师、评价教师可以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必要的竞争,也促使教师加强对自己工作与教学的反思与提升。

  缺点:

  1.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忽视学习的重要性,只求达到最低标准;

  2.出现“凑”学分现象,学生选择更为简单的课程学习,无法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3.可能会出现有些教师课堂上学生很少或学生过多的情况。

  02

  孙依平

  1.除非辅修,否则学生无法大幅度的跨选其他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2.学分限制了一些自制力不够的人,也限制了一些学有余力的人。当前制度下,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哪个学期学哪些课程、学多少小时,都是安排好了的,没有太多的给学生选择的余地。

  3.有些人上课只为了得到学分?(水课)

  4.有学校的学分明码标价。我认为我国目前的学分制不够规范,不够开放,但考虑到学分制从欧美引进还没有太长时间,所以还有很大的改进的余地,希望中国高校结合中国实际做出一些调整和改进。

  点评

  点评:学分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有一段历史。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它将学年制和学分制有机结合在一起,综合了两者的特点。该制度有不少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薛晨同学对学分制的优点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而孙依平同学则更多针对学分制的问题进行说明。笔者认为学分制是高校重要的教学管理体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分制的问题逐渐暴露。在深化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办法。

  问题五:你想为大学创造什么课程?你希望大学生在这门课程上学到什么?

  01

  史璐瑶

  课程:劳动教育课程。

  目的:弥补长期理论教育的缺陷,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增强未来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增强心理素质。这是我所期望的“理想目标”,希望能够在课程中有所体现。

  02

  陈心怡

  课程:心理素质(面对失败)课程

  原因:当代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挫折和失败往往会心态崩溃,走向极端化。

  目的:希望学生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及时调整心理状态。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我所用。

  03

  梁文雨

  课程:可以添加家政课、烹饪课、防身课等。

  原因:大学应该培养的是健全和完整的人,不应该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应该学习一些技能,以后步入社会之后才能成为一个能够自理的人;对比英美的教育,为什么有的老师相对推崇英美的教育呢,可能就是由于英美教育相对全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在现实的教育中,比如有些劳技课,其实用的价值已经开始为有趣的意义让步,片面追求有趣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这门课,同时也可能有悖于设计这门课程的初衷。

  点评

  点评:史璐瑶、陈心怡、梁文雨同学三位同学想要创造的课程,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大学是学生通向社会与生活的桥梁,在大学中多学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技能和知识,可以帮助青年更好地完成身份的转变。另外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想为大学创造“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与公益实践发展”的课程,希望大学生能够在这门课上了解专业的公益慈善知识和中外公益发展现状,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社会公益实践,为中国培养有志于从事公益事业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