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清楚:孩子的学业命运在入学前已注定,三岁看到老
三岁左右是智力开发的第一个黄金时节,三十至四十岁是智力开发的第二个黄金时节。如果丢失精神自我,没有个性和理想追求,第二个黄金时节就永远不会到来。
第一个黄金时节是自发的智力开发,只要拥有正常的语言环境,每个自我都经历这辉煌;第二个黄金时节是自觉的智力开发,只有不懈追求理想的自我才可能遇到。
三岁时,自我接受和创造语言的能力基本形成,对语言世界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孩子一日千里地进步。孩子用灵巧的舌发出美妙绝伦的有意义的声音(口语),可惜的是并不知道这种创新的幸福体验。
孩子的思维能力绝大部分是靠言语实践来开发,自我在喊出“爸爸”这个字眼儿时,体验到多少幸福的滋味!这个天天伺候自己对自己无比亲热的大活人就叫“爸爸”。“爸爸”是个神奇的字眼,叫得这个大活人心花怒放,也叫得自己乐开花,连妈妈也感染了喜悦。单是声音,“爸爸”叫来也响亮清脆,听着像音乐一样美好。
很难相信,三岁的自我学习语言如此之快,更叫人难以置信的是居然从没有感觉任何困难,就学会语言。长大后,学校有专门的教师教英语,自我下了如此大的功夫,还感觉到非常困难。
没有人统计过,三岁的自我每天平均学会多少词汇,总之是不到两年时间(五岁),日常对话已全没有问题。许多孩子到了高中,作文中的语汇还是五岁时的水平,全然没有典雅的书面语言。
接受和创造语言的能力基本形成,自我能准确地捕捉到环境对自我的态度,应对环境的能力迅速增强。
首先是自我对大人有声语言和身势语言的准确把握,从而准确理解大人对自我的情感态度体系。自我很幸福地发现,大人对自我非常疼爱,对自我的种种需要体察入微。
两岁前,自我也许能读懂父母的微笑,但对有声语言还感觉抽象难懂。这时的自我对有声语言已很敏感,特别是与自我有关的语言,都能进行有效反馈,准确捕捉到父母的思想情感倾向。
但是自我和大人一样丝毫不能发现,父母的爱里危险的因素,相反却本能地利用爱,刺激种种欲望。然后自我根据大人的态度倾向作出积极反应,于是有了无休无止的索取,有了索取不得的种种冲突,有了斗争得胜的喜悦。
自我与父母的斗争风格,对命运影响非常敏感,聪明的父母知道对孩子进行适当约束,特别是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是大人驾驭孩子,决不是孩子驾驭大人。
多少悲剧正是在三岁到五岁埋下坚实的种子,自我那时就表现出对父母绝对的权力。事实上,对孩子习惯和性格影响最深远的是与大人的关系。
只有大人能约束自我,自我才渐渐懂得欲望的危害,懂得独立和艰苦的价值,懂得良好习惯的意义,以至懂得溺爱的可怕影响及独立思想的人生价值。只有大人能约束孩子,大人的有益影响方能实现。
反之,蒙昧自我任凭欲望支配,不可一世,孩子的恶劣习性和可悲命运就铸定。
自我沦为欲望的奴隶,又决不听从大人理性的教育,家庭就纷争不休,恶习就催生并迅速稳固如泰山。黑暗的欲望支配孩子,指挥大人,给一家人带来无尽的苦恼。
为吃喝玩乐的斗争积累成经验,养成习惯,使家庭冲突形成规律,而自我总是掌握冲突的主动权,从冲突的发起到胜利结束,无不用哭闹的手段制服大人。
自我成为欲望的空壳,习惯的奴隶,与一切优秀品质无缘。恶习形成经验体系,玩乐是自我精神的唯一追求,吃喝是贪图身体安逸的主要内容,虚荣在潜滋暗长。
懒惰是生理安逸的经验,使自我成为家庭的小皇帝,把大人当作驱遣的仆役,一切享现成。最可怕的是由生理的懒惰发展为头脑的懒惰,进而丧失思索能力。当懒惰的恶习积淀到某种程度时,学业的荒废就注定。
狂妄自大的经验也积累而成。自我发现,越是不顾一切地差遣大人,大人越是像奴婢一样供自我驱使,狂妄暴烈的习性就生长得根深叶茂。
一方面支配大人,一方面又软弱依赖,使自我沦为大人的附庸,独立坚强的品质失去生存的土壤。胆小软弱积累到某种程度,自我就彻底丧失独立面对人生困难的能力,学业失败就注定,人生无所作为也注定。
自私冷漠的经验也在悄然形成,彻底关闭爱的大门,注定被他人抛弃,成为社会的零余人,苟延余生。